天天看點

看懂了褚遂良悲慘的結局,你就知道何為“一朝天子一朝臣”?

作者:禾珯茬

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禇遂良在愛州(今越南清化)帶着遺憾離世,享年六十三歲。隻是,他悲慘的命運并未随着離世而終止。

在褚遂良死後,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并未打算就這樣放過他,不僅沒有給予死後哀榮,還将其所有的官爵都剝奪掉;一年之後,又将他的兒子褚彥甫、褚彥沖也流放到愛州,并在路上将兩人殺死。

一代忠良,就這樣埋骨異鄉!

看懂了褚遂良悲慘的結局,你就知道何為“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

時間來到了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世民打敗了割據隴西的薛仁杲,将其押赴長安斬首,西秦王朝就此滅亡。薛仁杲死後,其舊部都被李世民給收編了,年僅22歲的褚遂良就在其中。

一開始,年輕的褚遂良并未有出彩的表現;直到貞觀十二年(638年),42歲的褚遂良才開始顯露頭角。那年大書法家虞世南逝世,褚遂良因為書法寫得好,就被魏徵推薦給李世民,成了皇帝身邊的“侍書”侍奉左右。

自此,褚遂良才算進入李世民的視線。6年後,褚遂良以黃門侍郎的身份開始參與朝政決策,正式進入大唐的權力核心圈。

褚遂良的前半生是幸運的,他遇到了一個千古明君,能夠一展才華和抱負。

由于李世民善于從谏如流,整個朝堂納谏的風氣濃厚,褚遂良一直将魏征視為偶像,想要成為魏征那樣的千古谏臣。

私下裡,褚遂良跟魏征的關系很好,魏征還曾将自己進谏的心得整理成冊,拿給褚遂良研讀。

魏征死後,褚遂良就義無反顧地挑起貞觀第一谏臣的重擔。

二、

貞觀十年(636年),褚遂良出任起居郎,專門負責編撰《起居注》記載皇帝的一言一行。

這是一本用來記錄中國古代帝王的言行錄。在這之前皇帝是不允許檢視《起居注》的,正因為如此,史官才敢真實地記錄下皇帝的言行得失。

有天,李世民心血來潮想知道史官都是怎麼寫自己的,于是就向褚遂良提出要看《起居注》。

褚遂良肯定不幹的,皇帝這麼搞以後自己還怎麼工作!他很清楚這個先例一開,以後史官就不敢真實記錄皇帝的過失,那還要史官幹嘛?

為了自己也為了後世史官,褚遂良果斷拒絕了皇帝的要求;這可是抗旨的行為呀,換作其他的皇帝早就拉出去砍了,還好他碰到了李世民。

被拒絕後的​​李世民也不惱怒,反而好奇地問:“我要是說了不好的話,做了不好的事,也會被記錄下來?”

​​褚遂良說:“臣職責所在,不敢不記……”

李世民雖然有些不高興,但也沒有責怪褚遂良的意思,反而對褚遂良更加的關注。

貞觀十五年(641年),李世民想要去泰山封禅,褚遂良以天象不吉為由勸谏李世民暫停封禅。李世民覺得有道理就同意了,還将褚遂良給提升為谏議大夫。

從此,但凡有朝政大事,李世民幾乎都要向褚遂良咨詢。褚遂良正式步入大唐權力的核心圈。

看懂了褚遂良悲慘的結局,你就知道何為“一朝天子一朝臣”?

三、

時間來到了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原太子李承乾因謀反被廢,儲君之位空缺。

此時,朝堂上對太子人選主要集中在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身上。

李世民更傾向于魏王李泰,就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給褚遂良,想要獲得褚遂良的支援。

原本李世民是充滿期待,他覺得褚遂良應該是懂自己的,誰曾想褚遂良開口就是一頓批評,他告訴李世民不要再犯錯誤,要深思呀。

當初李承乾謀反,很大的原因是皇帝你寵愛魏王李泰造成;現在你又要重蹈覆轍,犯同樣的錯誤,将晉王李治置于危險之地,要是李泰真成了皇帝,那李治和李承乾還有活路嗎?

你沒看錯,身為臣子的褚遂良,這是在狠狠地批評皇帝李世民!這要是換作其他皇帝,有多少個腦袋都不夠砍的。

李世民不僅沒砍褚遂良的頭,還耐着性子聽完了褚遂良的勸谏。

顯然,李世民是聽進去了。雖然嘴硬沒說出來,但是自此不再提立李泰為太子。

後來,李世民也親口對身邊大臣說:“我如果立李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從今往後,太子失道,藩王就會窺伺鑽營的。”

由于褚遂良是堅定支援李治的,再加上他敢于直谏的個性,于是就被李世民列為輔政大臣,跟長孫無忌一起輔佐新皇。

四、

按李世民的設想,自己那個“仁弱”的兒子,有這樣敢于直谏的大臣輔佐,坐穩江山是沒問題了。他也不期望李治能開疆拓土,隻要将李唐江山守好就行。

隻是,李世民怎麼也想不到,“仁弱”的李治一登基,第一個搞的人就是褚遂良。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李治登基未滿一年時間,身為宰相的褚遂良就被人告發低價強行購買下屬的土地。

當天,高宗李治就将褚遂良給罷相,貶為同州刺史。沒錯,連審都不用審直接定罪。堂堂宰相,又是托孤大臣,就這樣被新皇帝踢出朝堂。

為何李治這麼急要處置褚遂良呢?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何況是新皇帝。至于為何第一個就燒到褚遂良身上,主要還是褚遂良太過耿直了,李世民喜歡進谏的大臣,不代表李治也會喜歡。

再說,誰叫你褚遂良讓人抓到了把柄,那就怪不得李治!

不過李治這次也隻是小試牛刀,僅過了一年時間就将褚遂良召回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再次拜為宰相。

李治明白,此時他還沒有能力扳倒長孫無忌集團,還遠沒到動褚遂良的時候。

那麼,褚遂良會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嗎?顯然不會,反而更加地激進。

看懂了褚遂良悲慘的結局,你就知道何為“一朝天子一朝臣”?

五、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打算廢掉原配王氏,改立武則天為皇後。

以長孫無忌為首的老臣都不同意,他們聯合起來在朝堂上向李治進言,希望李治能放棄這個念頭。

眼看李治聽不進“忠言”,褚遂良幹脆就豁出去了,當場脫掉官帽将官笏放在台階上,不停地叩頭進谏。

他這是要死谏呀!

今天皇帝要是不接受他的進谏,他就真要瞌死在大殿之上。隻是,褚遂良沒搞明白在唐太宗時期這招好使,可惜在高宗李治這邊不僅沒用,反而還會給自己引來禍事。

眼看頭都磕破了、血流滿面,褚遂良還是不放棄,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勢。

這下子側底惹怒了李治,哪管你是宰相還是托孤大臣,當場叫人給強行拉出大殿去。坐在簾子後面的武則天就更厲害了,直接破口大罵,為何不将此賊給砍了!

此事之後,褚遂良不僅沒能阻止李治“廢王立武”,還将自己給推入了悲劇的深淵。

當年十月,武則天被冊封為皇後,褚遂良則再度罷相被趕出朝堂,先貶到潭州(今長沙)後,又被貶到桂州(今廣西桂林)。

剛到桂州沒多久,褚遂良又被人誣告謀反,再被貶到愛州(今越南清化)。最終,禇遂良就在愛州帶着遺憾離世,享年六十三歲。

六、

褚遂良在太宗朝能得到重用,但是在高宗朝卻是另一番景象。他想要學魏征,卻無法學到魏征的精華;他也沒有魏征那麼好的運氣,碰到一個善于納谏的皇帝。

最終導緻悲慘的結局,褚遂良之死是典型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曆來能打破這個魔咒的人,是少之又少。

那麼,為何會出現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呢?

說實話,如果可以新皇帝也不願意換老臣,這成本确實有些大。隻是,不管是從政治主張、做事風格,還是利益方面,新皇帝都必須将不聽話的老臣清除掉。

新皇帝一上位,能夠保留上一任皇帝的政策,那是少之又少的。差別隻是早推翻舊政策,還是晚點問題。

那些舊朝留下的老臣,既是舊朝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執行者,而且也從中得到好處,自然不願意随便抛棄,這就跟新皇帝的主張起了沖突。

新皇帝往往更有激情想要改革弊端,然而老臣往往想着是保住原有利益就行。改革必然會損害到老臣的利益,沖突是避免不了的。

李治上位,跟長孫無忌集團的沖突,其實就是皇權跟關隴集團利益的沖突。

如果能夠認可新皇帝的主張,那就有可能接着得到重用;如果不認可,要麼有換皇帝的能力,要麼就被皇帝抛棄。

不管是從性格還是閱曆,新皇帝都做事風格往往跟老皇帝完全不一樣,甚至還會因為一直受到老皇帝的壓制,繼位後就特别讨厭老皇帝的做事風格。

這種情況下,老臣要是無法調整自己的做事風格,去迎合新帝,必然就不會得到新皇的重用的。運氣好的還能得個善終,差點搞不好就是滿門被滅。

最重要一點就是忠誠,新皇帝都會本能地排斥甚至打壓老臣,提拔重用自己當太子時的下屬,因為他們擔心這些人會對自己不忠。

那些能夠曆經多朝不倒的老臣,要麼善于見風使舵,要麼就是懂得及時隐退。能碰到李世民那樣的千古一帝,不分老舊、量才适用的機率是極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