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学良晚年自述: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之后我信了

作者:一个人精彩

前言

在谈到古代的权臣和少主时,我们往往会联想到赵高和胡亥、霍光和刘询等历史时期。然而,在军阀混战时期,同样涌现出一对备受瞩目的权臣和少主组合——张学良和杨宇霆。

张学良晚年自述: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之后我信了

杨宇霆在奉系的东北军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甚至一度被传言将接替张作霖的地位。这显示出张作霖对他的高度信任,尽管杨宇霆与张作霖并无血缘关系,却被传作未来的接班人。

然而,少主与权臣之间往往存在互相的猜忌,少主对权臣的不信任,权臣对自身身份的高度看重,容易导致相互矛盾。在张学良想要约束,而杨宇霆不服从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的结局就是少主诛杀权臣。

有趣的是,在张学良准备杀害杨宇霆之前,发生了一件玄学事件。张学良晚年甚至直言:“杀杨宇霆前我从不迷信,但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张学良晚年自述: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之后我信了

杨宇霆究竟是谁?何至于丧命在张学良的迷信之下呢?

一、刚毅少年遇良师 志在报国图强兵

1920年的冬天,沈阳城外白雪皑皑......

张学良从小经历过艰苦的童年,性格十分刚毅,他立志成为一名军人,前去参加革命,统一中国、击退外敌。

张作霖原本极力反对儿子入伍,但张学良偷偷跑去参军,后来才渐渐得到父亲的认可。这样刚毅不屈的性格,也预示着张学良日后在东北的作为。

张学良晚年自述: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之后我信了

入伍后,张学良遇到了一生的良师益友——郭松龄。郭松龄原本在广州追随孙中山参与革命,后来回到东北担任奉天讲武堂的教官。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经常讨论时局和革命大业。

郭松龄开朗幽默,满腔热血,想要改革东北军,令其成为国家精锐之师。张学良则稳重深思,想要树立军纪,严明军律。两人性情迥异却志趣相投,成为莫逆之交。

1920年的那个冬日,张学良邀请郭松龄单独谈话,正是想请教恩师统一全国、建立新军的法门。两人讨论直到深夜,郭松龄打开天窗说亮话,畅谈自己的革命理想。

张学良听后恍然大悟、信心百倍。他决定扩充自己麾下的军队,效仿恩师在广州时的做法,逐步培养一支忠心报国的新军。

张学良晚年自述: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之后我信了

为了这一理想,张学良欣然接受了郭松龄担任自己麾下参谋长的请求。两人开始紧锣密鼓地训练新兵,立志通过武力,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二、兵谏东北王遭奸佞构陷 良师殒命学生泣血

1925年仲夏,东北地区战火纷飞,混战不休。原本效忠东北政府的郭松龄,率领7万将士叛变投向国民党。因为他看到日本在东北长驱直入,张作霖不愿意抗日统一全国,只想东北自立称王,深感失望。

郭松龄反叛的消息,让参谋长杨宇霆大为光火。因为郭松龄一向与他不和,两人的军事主张南辕北辙。

张学良晚年自述: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之后我信了

杨宇霆奉行笼络日本、东北自立的路线,深得张作霖的信任。郭松龄主张东北服从国民政府,联合全国力量抗日,这与杨宇霆理念格格不入。

杨宇霆遂趁机在张作霖面前,诬陷郭松龄与反动派勾结,意图谋反。张作霖一向看重杨宇霆,立刻下令通缉郭松龄。在日军的帮助下,东北军很快攻入郭松龄防区,将其生擒。

张学良得知恩师被擒的噩耗,悲痛欲绝。他连夜赶赴沈阳探监,想要说情放人。但监狱军官神秘告知,杨宇霆已派人在半路上将郭松龄秘密处决。张学良痛哭失声,他原本指望郭松龄能成功潜逃,日后再度起兵。

张学良晚年自述: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之后我信了

没想到杨宇霆如此阴险狠毒,残忍夺去恩师的性命。这无疑成为日后张学良枪决杨宇霆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三、父丧子仇杀心起 奸佞终遭学生血雨腥风

1928年6月初,一场大雨过后,沈阳的夏日变得清新怡人。然而,这蔚蓝的晴天却绽放着张家满门的哀痛......

皇姑屯火车爆炸案的真相很快传到沈阳,身处前线的张学良得知父亲遇刺的噩耗,整个人瘫坐在地。他强忍悲痛返回沈阳,立即接手军政大权,镇定了东北军的混乱局面。

张学良晚年自述: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之后我信了

张学良很快判断出,日本人与这次爆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皇姑屯的火车专门为张作霖打造,装甲极其坚固,需要大量炸药才能炸毁。而最近与日本交恶的,也只有张作霖一人。于是张学良立志一定要为父亲报仇雪恨。

父亲刚葬入土,野心勃勃的杨宇霆就在东北军中四处拉拢人心,意图谋取兵权。张学良深知其阴险,必须速战速决。于是他选择了极具震慑力的手段——当着东北官员的面,亲手枪决了杨宇霆。

张学良晚年自述: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之后我信了

子弹穿透胸膛的瞬间,杨宇霆瞪大双眼,张口结舌,最终仰面倒下,魂归黄泉。血溅张学良的军装,可他的脸上并没有一丝惋惜。学生终于替恩师报仇雪恨,替父亲除掉奸佞。

四、构陷良师奸佞遭报应 学生杀心中蕴悼念

杀死杨宇霆后,张学良并没有追究其他官员的责任,依然给他们抚恤金,并为杨宇霆亲笔书写了挽联,表达了哀悼之情

张学良晚年自述: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之后我信了

挽联中,张学良将杨宇霆比作马谡和管叔,指他们都因为猜忌主公而殒命。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杨宇霆阴险奸诈,但张学良也认为他只是出于误解,本意其实都是忠心。

张学良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杀死杨宇霆之前他从不迷信,杀死他之后却开始有了迷信的念头。这很可能与杨宇霆死前诅咒有关。据说杨宇霆临死前,用尽全力指着张学良咒骂,说他日后必遭恶报。

张学良不以为然,可日后接二连三的不幸,让他不得不离奇联想这一幕。他开始对生死和因果产生了迷信,这也是他晚年信奉宗教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学良晚年自述: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之后我信了

其实,张学良杀死杨宇霆之后并没有真正报仇雪恨,反而对这个奸佞颇有同情。杨宇霆死,张学良心中并无喜色,只余哀莫大焉之情。因为他意识到,某种程度上,杨宇霆也只是这个乱世的受害者罢了。

结语

张学良用子弹断送了杨宇霆的性命,可他的内心比任何人都更加纠结和痛苦。他始终无法原谅杨宇霆害死自己的恩师,却也理解杨宇霆心中对父亲的思念,并为其错判局势的命运感到惋惜。

张学良晚年自述: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之后我信了

正是这样复杂的心路历程,驱使他在东北军中率先服从国民政府,推动中国的统一。他没有选择为父亲报仇雪恨,而是为整个民族的前途命运着想。

张学良刚毅,张学良柔情。正是这样强硬与文雅并存的性格,造就了他在那个时代屹立不倒、成就震古烁今伟业的独特风范。可他波澜壮阔的命运中,也不乏痛彻心扉的无奈与悲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