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学良晚年谈杨宇霆:杀他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作者:论史鉴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88年,蒋经国去世,因为蒋家后继无人,所以台湾的执政大权最终落到李登辉手中。

政权易主后,被蒋家关押多年的一些政治犯得以恢复自由,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张学良。

张学良晚年谈杨宇霆:杀他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在一次采访过程中,记者提到了杨宇霆,张学良叹了一口气后说道:“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张学良为什么这么说?他对杨宇霆动手之际到底发生了什么?

临危受命,渐生龃龉

1885年8月29日,杨宇霆出生在辽宁省法库县的一个小山村。他从小便仰慕诸葛亮,发誓要像武侯一样匡君辅国、名留青史。

怀揣着这样的梦想,杨宇霆从小便用功读书,10岁进入私塾学习,19岁考取秀才功名。

张学良晚年谈杨宇霆:杀他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杨宇霆

清朝取消科举后,杨宇霆转头便考入了奉天陆军学校,并在两年后获得公费留学名额,进入大名鼎鼎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学成归来后,杨宇霆正好赶上民国成立,他的才华得到了奉天大佬张作霖的认可,先是被任命为督军署参谋处长,随后又提拔为总参谋长,并获得陆军少将军衔。

进入督军署后,杨宇霆表现出色,深得张作霖信任。他不仅擅长军备制造,还很熟悉新兵训练,是难得的多面手。

1918年,杨宇霆凭借强大的人脉,与曾经的同学里应外合,炮制了轰动一时的“秦皇岛劫械案”。在这次劫案中,杨宇霆为张作霖抢来了将近3万支步枪,立下大功。

张学良晚年谈杨宇霆:杀他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张作霖

就这样,杨宇霆在奉系中的地位节节攀升,很快便成为张作霖的左膀右臂,逐步掌握东三省的军事大权。

在他的运筹帷幄下,张作霖率领奉系军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占据上风,一举占据了北京城,将势力范围从关外拓展到了关内。

不仅如此,杨宇霆还瞅准“五卅惨案”的机会,以维持秩序做借口,让奉系军趁机进驻上海,将淞沪地区纳入奉系势力范围。

不过好景不长,伴随着国民党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北洋军阀都遭受了重创,张作霖的奉系也不例外。

无奈之下,张大帅接受了杨宇霆等人的意见,主动与南京政府议和,并彻底放弃了北京城,将势力收缩回关外。

张学良晚年谈杨宇霆:杀他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由北京赶回奉天,在路过皇姑屯车站后被日本人埋下的炸药炸成重伤。

弥留之际,张作霖将奉系军交给长子张学良,并拜托心腹杨宇霆辅佐儿子尽快掌握军队。

这个安排乍一看其实没什么问题,张学良在军中颇有威望,只要杨宇霆与他通力合作,很快就能掌控奉系军。

但张作霖忽略了一件事,张学良和杨宇霆看似都是奉系军骨干,但他们并不属于同一个阵营。

据悉,当时奉系军内部一共分成两个阵营,分别是“士官派”和“陆大派”。

张学良晚年谈杨宇霆:杀他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杨宇霆剧照

前者主要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为主,杨宇霆是这一派的核心人物。而后者指出身于北京陆军大学的将领,以张学良为首。

两个阵营为了争权夺利,没少在暗中较劲,因此杨宇霆和张学良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

张作霖死后,两个人的关系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差。

杨宇霆瞧不上张学良的浪荡样子,认为他是标准的纨绔子弟,整天就知道抽大烟、玩女人,不务正业。

而张学良则对杨宇霆自视甚高、以奉系元老自居的做派极为不满。更让他不爽的是,此时杨宇霆一手掌控着奉系的军政大权,差点就架空自己这个少帅。

张学良晚年谈杨宇霆:杀他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好在此时张、杨二人的矛盾并不深,还能勉强共事。

矛盾加剧,终至无法调和

张学良为父亲守孝完毕后,没过几天就以大帅的名义,发动了所谓的奉系整改。这一次军制调整中,张学良废除了原有的军团,改设“群旅制”。

杨宇霆之前一直担任奉系第四军军团长,改制之后,军团长一职被撤销。这条“釜底抽薪”之计,直接废掉了杨宇霆的兵权。

此举令杨宇霆极为愤慨,但他为了大局最终选择了隐忍。这位元老看得很明白,张学良初登大位,威望完全不足,此时的奉系正处在最危险的阶段,压根承受不了任何内斗。

张学良晚年谈杨宇霆:杀他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即便如此,张学良内心的不安和忌惮依然没有消去。因此当南京政府送来劝降书之后,张学良竟然产生了动摇。他觉得投靠蒋介石,加入国军阵营,对奉系将来的发展非常有利。

但杨宇霆对改旗易帜的做法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东北就应该牢牢掌控在奉系手中,和国民政府合作完全是与虎谋皮。

因为杨宇霆觉得蒋介石完全不可信,这是个野心勃勃、卑鄙无耻的小人。就连共产党这样的坚定盟友蒋介石都能倒戈相向,何况是曾经与国民政府作对的奉系军阀。

为此,杨宇霆锲而不舍地劝说张学良,但始终无法改变对方的想法。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效忠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

张学良晚年谈杨宇霆:杀他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杨宇霆剧照

除了理念上的不同,杨宇霆和张学良共事的过程中也不断产生摩擦,矛盾愈演愈烈。

比如杨宇霆看不惯张学良的散漫作风,屡次以长辈的名义进行规劝,言语上有些不知收敛,多次让张学良下不来台。

更过分的是,杨宇霆表面上称呼张学良为“少帅”,但私下里不止一次地叫他“小六子”。这些话后来慢慢传到了张学良耳中,加深了他对杨宇霆的不满。

最让张学良无法忍受的是,杨宇霆还默许心腹常荫槐背着少帅府成立了山林警备队,并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军械。

张学良晚年谈杨宇霆:杀他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常荫槐

在常荫槐的经营下,黑龙江逐渐有了脱离大帅府自治的倾向,这显然触及了张学良的逆鳞。

到了这一步,张学良和杨宇霆之间已经势同水火,完全无法继续共事了。考虑到对方是奉系元老,张学良决定“先礼后兵”。

他先是以委婉的方式劝诫杨宇霆去海外生活,并承诺为其提供一辈子都花不完的丰厚资金,但杨宇霆对此完全不感兴趣。

无奈之下,张学良又换了一个方式,他试图通过明升暗降的办法,将杨宇霆调到荒僻之地,彻底撵出权力中心。

但杨宇霆混迹官场多年,早就摸透了这些鬼蜮伎俩,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张学良的提拔,消弭了危机。

张学良晚年谈杨宇霆:杀他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杨宇霆剧照

连续两次谋划失败,张学良也有些无计可施了。不过,他此时依然不愿痛下杀手,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和一场意料之外的寿宴。

杀心骤起,派人动手

除了张学良之外,当时日本人也和杨宇霆不对付,早就想把他除之而后快。据悉,当年关东军曾派人联系之前在日本留学的杨宇霆,试图通过他与张作霖达成合作。

没想到,杨宇霆不仅断然拒绝了关东军的请求,还屡次提醒张作霖,日本政府狼子野心,千万不要与其合作。

不仅如此,在张作霖被炸死后,杨宇霆依然坚决反对和日本合作,多次搅黄关东军在东北的部署。

张学良晚年谈杨宇霆:杀他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杨宇霆剧照

因此,当日本人得知张学良和杨宇霆的矛盾后,便不断派人挑拨离间,试图借张学良之手除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

在关东军的授意下,大川周明教授一步步接近张学良,获得了他的信任。待时机成熟后,大川周明借机送给张学良一本书,并将书中丰臣秀赖被权臣德川家康推翻的部分重点标注。

张学良看到相关内容后,立刻联想到了自己和杨宇霆,一怒之下对这位奉系元老动了杀念。

几天之后,杨宇霆为庆祝父亲大寿,破天荒地举办了一场极其风光的寿宴。宴席开始前,张作霖带着妻子于凤至高调来到杨府,并送上了价值不菲的贺礼。

张学良晚年谈杨宇霆:杀他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然而,这场宴席却成为了杨宇霆的催命符,他先是以普通宾客的礼仪接待了张学良,引发了后者的不满。

接着,杨宇霆又不知收敛地接受了来自四方宾客的恭维和祝贺,俨然一副东北领袖的架势。

与此同时,真正的大帅却全程被冷落,几乎无人与他搭话。这种羞辱让张学良怒火中烧,下定决心要铲除杨宇霆。

不过,杨宇霆毕竟是奉系元老,为张作霖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军中也深孚众望、颇受爱戴。

因此,张学良虽然起了杀念,但还是百般纠结。他担心一旦诛杀了杨宇霆,东北的局势可能会彻底败坏。

张学良晚年谈杨宇霆:杀他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无奈之下,张学良选择用抛银元的办法做决定,把杨宇霆的生死交由上天来定夺。

他想着如果银元落地正面朝上,那就诛杀杨宇霆。张学良没想到的是,他连续抛了三次银元,全部都是正面。

一向不迷信的张学良此时罕见地慌了神,他决定再给杨宇霆一个机会,重新抛银元。

这一次,张学良在内心默念,如果银元落地反面朝上,那杨宇霆就非死不可。仿佛冥冥中真有天意,张学良再抛三次后,银元每次都反面朝上,无一例外。

上天的指引让张学良坚定了杀意,经过一番缜密的安排后,他决定在1929年1月10日动手。

张学良晚年谈杨宇霆:杀他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杨宇霆剧照

这天傍晚,杨宇霆和心腹常荫槐接到大帅府电话,邀请他们商议有关东北铁路督办公署成立的问题。

杨宇霆和常荫槐不以为异,在当晚7点如约而至。谁知,二人刚进门,便被张学良的亲兵绑了起来。随后,他们被击毙在大帅府的老虎厅中,尸体很快被送回了各自家中。

事实证明,张学良之前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他除掉杨宇霆之后并没有大权独揽,局势反而更加糜烂。最后,日本人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彻底将张学良和奉系赶出了东北。

杨宇霆的死成为了张学良的心结,他晚年与台湾史学家唐德刚聊天时提到,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张学良晚年谈杨宇霆:杀他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张学良把杀杨宇霆的决定归咎于天意,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就如同当年明明是他自己先一步执行了“不抵抗政策”,事后却说受到了蒋介石的指示。

若非通过“西安事变”力挽狂澜,想必张学良九泉之下一定愧见张作霖、杨宇霆和一帮奉系元老。

本文由“论史鉴今”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