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學良晚年談楊宇霆:殺他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作者:論史鑒今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選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援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适的閱讀體驗。

1988年,蔣經國去世,因為蔣家後繼無人,是以台灣的執政大權最終落到李登輝手中。

政權易主後,被蔣家關押多年的一些政治犯得以恢複自由,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張學良。

張學良晚年談楊宇霆:殺他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在一次采訪過程中,記者提到了楊宇霆,張學良歎了一口氣後說道:“殺楊宇霆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張學良為什麼這麼說?他對楊宇霆動手之際到底發生了什麼?

臨危受命,漸生龃龉

1885年8月29日,楊宇霆出生在遼甯省法庫縣的一個小山村。他從小便仰慕諸葛亮,發誓要像武侯一樣匡君輔國、名留青史。

懷揣着這樣的夢想,楊宇霆從小便用功讀書,10歲進入私塾學習,19歲考取秀才功名。

張學良晚年談楊宇霆:殺他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楊宇霆

清朝取消科舉後,楊宇霆轉頭便考入了奉天陸軍學校,并在兩年後獲得公費留學名額,進入大名鼎鼎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學成歸來後,楊宇霆正好趕上民國成立,他的才華得到了奉天大佬張作霖的認可,先是被任命為督軍署參謀處長,随後又提拔為總參謀長,并獲得陸軍少将軍銜。

進入督軍署後,楊宇霆表現出色,深得張作霖信任。他不僅擅長軍備制造,還很熟悉新兵訓練,是難得的多面手。

1918年,楊宇霆憑借強大的人脈,與曾經的同學裡應外合,炮制了轟動一時的“秦皇島劫械案”。在這次劫案中,楊宇霆為張作霖搶來了将近3萬支步槍,立下大功。

張學良晚年談楊宇霆:殺他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張作霖

就這樣,楊宇霆在奉系中的地位節節攀升,很快便成為張作霖的左膀右臂,逐漸掌握東三省的軍事大權。

在他的運籌帷幄下,張作霖率領奉系軍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占據上風,一舉占據了北京城,将勢力範圍從關外拓展到了關内。

不僅如此,楊宇霆還瞅準“五卅慘案”的機會,以維持秩序做借口,讓奉系軍趁機進駐上海,将淞滬地區納入奉系勢力範圍。

不過好景不長,伴随着國民黨北伐戰争的節節勝利,北洋軍閥都遭受了重創,張作霖的奉系也不例外。

無奈之下,張大帥接受了楊宇霆等人的意見,主動與南京政府議和,并徹底放棄了北京城,将勢力收縮回關外。

張學良晚年談楊宇霆:殺他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乘火車由北京趕回奉天,在路過皇姑屯車站後被日本人埋下的炸藥炸成重傷。

彌留之際,張作霖将奉系軍交給長子張學良,并拜托心腹楊宇霆輔佐兒子盡快掌握軍隊。

這個安排乍一看其實沒什麼問題,張學良在軍中頗有威望,隻要楊宇霆與他通力合作,很快就能掌控奉系軍。

但張作霖忽略了一件事,張學良和楊宇霆看似都是奉系軍骨幹,但他們并不屬于同一個陣營。

據悉,當時奉系軍内部一共分成兩個陣營,分别是“士官派”和“陸大派”。

張學良晚年談楊宇霆:殺他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楊宇霆劇照

前者主要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為主,楊宇霆是這一派的核心人物。而後者指出身于北京陸軍大學的将領,以張學良為首。

兩個陣營為了争權奪利,沒少在暗中較勁,是以楊宇霆和張學良彼此看對方都不順眼。

張作霖死後,兩個人的關系非但沒有緩解,反而越來越差。

楊宇霆瞧不上張學良的浪蕩樣子,認為他是标準的纨绔子弟,整天就知道抽大煙、玩女人,不務正業。

而張學良則對楊宇霆自視甚高、以奉系元老自居的做派極為不滿。更讓他不爽的是,此時楊宇霆一手掌控着奉系的軍政大權,差點就架空自己這個少帥。

張學良晚年談楊宇霆:殺他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好在此時張、楊二人的沖突并不深,還能勉強共事。

沖突加劇,終至無法調和

張學良為父親守孝完畢後,沒過幾天就以大帥的名義,發動了所謂的奉系整改。這一次軍制調整中,張學良廢除了原有的軍團,改設“群旅制”。

楊宇霆之前一直擔任奉系第四軍軍團長,改制之後,軍團長一職被撤銷。這條“釜底抽薪”之計,直接廢掉了楊宇霆的兵權。

此舉令楊宇霆極為憤慨,但他為了大局最終選擇了隐忍。這位元老看得很明白,張學良初登大位,威望完全不足,此時的奉系正處在最危險的階段,壓根承受不了任何内鬥。

張學良晚年談楊宇霆:殺他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即便如此,張學良内心的不安和忌憚依然沒有消去。是以當南京政府送來勸降書之後,張學良竟然産生了動搖。他覺得投靠蔣介石,加入國軍陣營,對奉系将來的發展非常有利。

但楊宇霆對改旗易幟的做法表示堅決反對,他認為東北就應該牢牢掌控在奉系手中,和國民政府合作完全是與虎謀皮。

因為楊宇霆覺得蔣介石完全不可信,這是個野心勃勃、卑鄙無恥的小人。就連共産黨這樣的堅定盟友蔣介石都能倒戈相向,何況是曾經與國民政府作對的奉系軍閥。

為此,楊宇霆锲而不舍地勸說張學良,但始終無法改變對方的想法。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效忠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

張學良晚年談楊宇霆:殺他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楊宇霆劇照

除了理念上的不同,楊宇霆和張學良共事的過程中也不斷産生摩擦,沖突愈演愈烈。

比如楊宇霆看不慣張學良的散漫作風,屢次以長輩的名義進行規勸,言語上有些不知收斂,多次讓張學良下不來台。

更過分的是,楊宇霆表面上稱呼張學良為“少帥”,但私下裡不止一次地叫他“小六子”。這些話後來慢慢傳到了張學良耳中,加深了他對楊宇霆的不滿。

最讓張學良無法忍受的是,楊宇霆還默許心腹常蔭槐背着少帥府成立了山林警備隊,并為其提供了大量的軍械。

張學良晚年談楊宇霆:殺他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常蔭槐

在常蔭槐的經營下,黑龍江逐漸有了脫離大帥府自治的傾向,這顯然觸及了張學良的逆鱗。

到了這一步,張學良和楊宇霆之間已經勢同水火,完全無法繼續共事了。考慮到對方是奉系元老,張學良決定“先禮後兵”。

他先是以委婉的方式勸誡楊宇霆去海外生活,并承諾為其提供一輩子都花不完的豐厚資金,但楊宇霆對此完全不感興趣。

無奈之下,張學良又換了一個方式,他試圖通過明升暗降的辦法,将楊宇霆調到荒僻之地,徹底攆出權力中心。

但楊宇霆混迹官場多年,早就摸透了這些鬼蜮伎倆,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張學良的提拔,消弭了危機。

張學良晚年談楊宇霆:殺他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楊宇霆劇照

連續兩次謀劃失敗,張學良也有些無計可施了。不過,他此時依然不願痛下殺手,直到一個人的出現和一場意料之外的壽宴。

殺心驟起,派人動手

除了張學良之外,當時日本人也和楊宇霆不對付,早就想把他除之而後快。據悉,當年關東軍曾派人聯系之前在日本留學的楊宇霆,試圖通過他與張作霖達成合作。

沒想到,楊宇霆不僅斷然拒絕了關東軍的請求,還屢次提醒張作霖,日本政府狼子野心,千萬不要與其合作。

不僅如此,在張作霖被炸死後,楊宇霆依然堅決反對和日本合作,多次攪黃關東軍在東北的部署。

張學良晚年談楊宇霆:殺他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楊宇霆劇照

是以,當日本人得知張學良和楊宇霆的沖突後,便不斷派人挑撥離間,試圖借張學良之手除掉這個眼中釘、肉中刺。

在關東軍的授意下,大川周明教授一步步接近張學良,獲得了他的信任。待時機成熟後,大川周明借機送給張學良一本書,并将書中豐臣秀賴被權臣德川家康推翻的部分重點标注。

張學良看到相關内容後,立刻聯想到了自己和楊宇霆,一怒之下對這位奉系元老動了殺念。

幾天之後,楊宇霆為慶祝父親大壽,破天荒地舉辦了一場極其風光的壽宴。宴席開始前,張作霖帶着妻子于鳳至高調來到楊府,并送上了價值不菲的賀禮。

張學良晚年談楊宇霆:殺他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然而,這場宴席卻成為了楊宇霆的催命符,他先是以普通賓客的禮儀接待了張學良,引發了後者的不滿。

接着,楊宇霆又不知收斂地接受了來自四方賓客的恭維和祝賀,俨然一副東北領袖的架勢。

與此同時,真正的大帥卻全程被冷落,幾乎無人與他搭話。這種羞辱讓張學良怒火中燒,下定決心要鏟除楊宇霆。

不過,楊宇霆畢竟是奉系元老,為張作霖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軍中也深孚衆望、頗受愛戴。

是以,張學良雖然起了殺念,但還是百般糾結。他擔心一旦誅殺了楊宇霆,東北的局勢可能會徹底敗壞。

張學良晚年談楊宇霆:殺他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無奈之下,張學良選擇用抛銀元的辦法做決定,把楊宇霆的生死交由上天來定奪。

他想着如果銀元落地正面朝上,那就誅殺楊宇霆。張學良沒想到的是,他連續抛了三次銀元,全部都是正面。

一向不迷信的張學良此時罕見地慌了神,他決定再給楊宇霆一個機會,重新抛銀元。

這一次,張學良在内心默念,如果銀元落地反面朝上,那楊宇霆就非死不可。仿佛冥冥中真有天意,張學良再抛三次後,銀元每次都反面朝上,無一例外。

上天的指引讓張學良堅定了殺意,經過一番缜密的安排後,他決定在1929年1月10日動手。

張學良晚年談楊宇霆:殺他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楊宇霆劇照

這天傍晚,楊宇霆和心腹常蔭槐接到大帥府電話,邀請他們商議有關東北鐵路督辦公署成立的問題。

楊宇霆和常蔭槐不以為異,在當晚7點如約而至。誰知,二人剛進門,便被張學良的親兵綁了起來。随後,他們被擊斃在大帥府的老虎廳中,屍體很快被送回了各自家中。

事實證明,張學良之前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他除掉楊宇霆之後并沒有大權獨攬,局勢反而更加糜爛。最後,日本人制造了“九一八事變”,徹底将張學良和奉系趕出了東北。

楊宇霆的死成為了張學良的心結,他晚年與台灣史學家唐德剛聊天時提到,殺楊宇霆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張學良晚年談楊宇霆:殺他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張學良把殺楊宇霆的決定歸咎于天意,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表現。就如同當年明明是他自己先一步執行了“不抵抗政策”,事後卻說受到了蔣介石的訓示。

若非通過“西安事變”力挽狂瀾,想必張學良九泉之下一定愧見張作霖、楊宇霆和一幫奉系元老。

本文由“論史鑒今”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