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人夏季的“热水造冰”术,难倒现代物理学家

作者:云顶尖尖

夏时节,骄阳似火,鸣蝉聒噪,动辄汗流浃背,电风扇成了电吹风,陌生人很快变熟人......

夏天的热,古往今来搁在哪朝哪代都是一样的。那么没有空调的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

古人夏季的“热水造冰”术,难倒现代物理学家

总的来说,有原地吐槽写诗诅咒天气、穿薄薄的蚕丝衣服、吃凉快的食物和哪凉快哪呆着去(泛舟游湖、树下纳凉、躲山洞里……)几种方法,我们今天要细讲的,就是其中一种,吃凉快的食物法。

说出来很多人都不信,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发明了“热水制冰”的办法。

古人夏季的“热水造冰”术,难倒现代物理学家

大陆古代许多典籍都曾出现过“夏造冰”的字眼,无论是《庄子》,还是《关尹子》都提及过,而这两本书分别出自2000年前。那么神秘的“ 夏造冰”究竟是什么?

西汉时期,有一本涉及到物理、化学的重要文献,名字叫做《淮南万毕术》,其作者是淮南王刘安(刘邦之孙)。

在这本书里,就记载了一种“热水制冰”的办法。

“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中三日成冰”。---《淮南万毕术》
古人夏季的“热水造冰”术,难倒现代物理学家

其大意就是,取来一些烧开的热水,将其放进陶器之中,然后用丝织品把其进行密封,随后再将这个装有沸水的陶罐放置在深井之中,三天后就可能得到冰块。

可是,这个办法真的可行吗?

为了应证古人的魔招,现代物理学家实验了许久,终于破解了这一方法。

将少量的水放进陶罐之中,将水加热到沸腾,很快罐中的冷空气就被水蒸气挤了出去,此时用湿润的棉布封住罐口,迅速将罐身浸入深井。高温的陶罐瞬间冷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使罐中气压降低。

将陶罐取出后,打开罐口的棉布,此时陶罐内部的水吸热发生膨胀,罐中可以得到少量的冰。

如果将以上方法进行改良,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冰。

古人夏季的“热水造冰”术,难倒现代物理学家

将热水放进杯子当中随后将杯子放进陶罐,并不是将热水直接倒进陶罐当中。在陶罐的底部垫了一块木板,而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隔热。随后将盛满热水的杯子放进陶罐之中,最后一步就是将陶罐口密封。不久后陶罐中冷空气附着于陶壁,根据液体抽气降温原理, 结冰是注定的了。

经过实验,科学家们认可古人的确是实现了“夏造冰”。不过,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科学论证,古人具体是如何实现夏造冰的,目前科学界依然没有达成共识。

古人夏季的“热水造冰”术,难倒现代物理学家

比“热水制冰”更早的得到冰块的方法,就是简单的藏冰。

早在四千多年前,大陆的古人就懂得利用低温冰镇的原理,来进行藏冰了。

根据现代考古的发现,距今约有四千多年前,曾居住在山西一带的古陶寺人,就学会了建造“凌阴”设施用来保存冰块。

所谓“凌阴”设施,其实说白了就是藏冰洞。

古人夏季的“热水造冰”术,难倒现代物理学家

当时的人们,每年到了冬天最寒冷之际,会主动采集冰块,之所以选择在最冷的时候,是因为此时的冰块最坚硬也不易融化。

采集完毕后,冰块就会被运送到提前准备好的洞穴中,这种洞穴一般都建造在阴凉之处,并且深入地下,只有这样才能减缓冰块融化的速度。

当然,冰块也不是直接就放进洞穴的,而是先在洞穴的底部铺上一层厚厚的新鲜稻草或者芦席等物,然后再把冰块放上去。

并且,每放一层冰块,还需要在中间再次铺上稻糠、树叶等物品,用来进行隔离保温,就这样,一层一层码放满之后,密封洞口,然后等到来年夏天时再打开洞穴取用。

古人夏季的“热水造冰”术,难倒现代物理学家

这种藏冰的方法,当然不能完全阻止冰块融化,只不过起到了减缓作用而已,因此,为了保证来年有充足的冰块享用,一般在存放时,都会多存放一些。

而在之后的历朝历代,也基本上采取了这种藏冰方式。

看完了本文再看看你手中的冰棍儿,会不会觉得更香甜了呢?要知道古人想得到一块冰,是如此不易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