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夏季的“熱水造冰”術,難倒現代實體學家

作者:雲頂尖尖

夏時節,驕陽似火,鳴蟬聒噪,動辄汗流浃背,電風扇成了吹風機,陌生人很快變熟人......

夏天的熱,古往今來擱在哪朝哪代都是一樣的。那麼沒有空調的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

古人夏季的“熱水造冰”術,難倒現代實體學家

總的來說,有原地吐槽寫詩詛咒天氣、穿薄薄的蠶絲衣服、吃涼快的食物和哪涼快哪呆着去(泛舟遊湖、樹下納涼、躲山洞裡……)幾種方法,我們今天要細講的,就是其中一種,吃涼快的食物法。

說出來很多人都不信,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人就發明了“熱水制冰”的辦法。

古人夏季的“熱水造冰”術,難倒現代實體學家

大陸古代許多典籍都曾出現過“夏造冰”的字眼,無論是《莊子》,還是《關尹子》都提及過,而這兩本書分别出自2000年前。那麼神秘的“ 夏造冰”究竟是什麼?

西漢時期,有一本涉及到實體、化學的重要文獻,名字叫做《淮南萬畢術》,其作者是淮南王劉安(劉邦之孫)。

在這本書裡,就記載了一種“熱水制冰”的辦法。

“取沸湯置甕中,密以新缣,沈中三日成冰”。---《淮南萬畢術》
古人夏季的“熱水造冰”術,難倒現代實體學家

其大意就是,取來一些燒開的熱水,将其放進陶器之中,然後用絲織品把其進行密封,随後再将這個裝有沸水的陶罐放置在深井之中,三天後就可能得到冰塊。

可是,這個辦法真的可行嗎?

為了應證古人的魔招,現代實體學家實驗了許久,終于破解了這一方法。

将少量的水放進陶罐之中,将水加熱到沸騰,很快罐中的冷空氣就被水蒸氣擠了出去,此時用濕潤的棉布封住罐口,迅速将罐身浸入深井。高溫的陶罐瞬間冷卻,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使罐中氣壓降低。

将陶罐取出後,打開罐口的棉布,此時陶罐内部的水吸熱發生膨脹,罐中可以得到少量的冰。

如果将以上方法進行改良,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冰。

古人夏季的“熱水造冰”術,難倒現代實體學家

将熱水放進杯子當中随後将杯子放進陶罐,并不是将熱水直接倒進陶罐當中。在陶罐的底部墊了一塊木闆,而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隔熱。随後将盛滿熱水的杯子放進陶罐之中,最後一步就是将陶罐口密封。不久後陶罐中冷空氣附着于陶壁,根據液體抽氣降溫原理, 結冰是注定的了。

經過實驗,科學家們認可古人的确是實作了“夏造冰”。不過,經過了近半個世紀的科學論證,古人具體是如何實作夏造冰的,目前科學界依然沒有達成共識。

古人夏季的“熱水造冰”術,難倒現代實體學家

比“熱水制冰”更早的得到冰塊的方法,就是簡單的藏冰。

早在四千多年前,大陸的古人就懂得利用低溫冰鎮的原理,來進行藏冰了。

根據現代考古的發現,距今約有四千多年前,曾居住在山西一帶的古陶寺人,就學會了建造“淩陰”設施用來儲存冰塊。

所謂“淩陰”設施,其實說白了就是藏冰洞。

古人夏季的“熱水造冰”術,難倒現代實體學家

當時的人們,每年到了冬天最寒冷之際,會主動采集冰塊,之是以選擇在最冷的時候,是因為此時的冰塊最堅硬也不易融化。

采集完畢後,冰塊就會被運送到提前準備好的洞穴中,這種洞穴一般都建造在陰涼之處,并且深入地下,隻有這樣才能減緩冰塊融化的速度。

當然,冰塊也不是直接就放進洞穴的,而是先在洞穴的底部鋪上一層厚厚的新鮮稻草或者蘆席等物,然後再把冰塊放上去。

并且,每放一層冰塊,還需要在中間再次鋪上稻糠、樹葉等物品,用來進行隔離保溫,就這樣,一層一層碼放滿之後,密封洞口,然後等到來年夏天時再打開洞穴取用。

古人夏季的“熱水造冰”術,難倒現代實體學家

這種藏冰的方法,當然不能完全阻止冰塊融化,隻不過起到了減緩作用而已,是以,為了保證來年有充足的冰塊享用,一般在存放時,都會多存放一些。

而在之後的曆朝曆代,也基本上采取了這種藏冰方式。

看完了本文再看看你手中的冰棍兒,會不會覺得更香甜了呢?要知道古人想得到一塊冰,是如此不易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