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失业又不想生,国家宣布暂停发布失业率调查、生育率又不理想!

作者:鲁哥讲历史

「失业率上升、生育率又下降? 不公布数据,问题就不会发生...」国家统计局宣布,从今以后将暂停发布全国青年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但先前才公布过今年6月份青年失业率上升、特别是16至24岁人口的失业率达到21.3%,创下新纪录。 因此这次突然宣布不再公开失业率调查,旋即在中国网络社群上掀起议论,嘲讽「失业率已经超出统计局修饰的能力范围了。」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也公布生育率数据,2022年已下滑至1.09持续探底,引发社群舆论失业+不生社会现象的批判讨论。

失业又不想生,国家宣布暂停发布失业率调查、生育率又不理想!

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在2023年7月份时,才发布了上半年的全国经济数据,在公布的报告中除了整体经济表现低于外界预期之外,6月份针对16至24岁的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也创下了21.3%的新高纪录(5月份时为20.8%),从2022年12月以来逐月计算,也从16.7%呈现每月上升的趋势,不断恶化的青年失业率,一千多万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及失业的困境,一时成为舆论关切的话题。

然而就在7月公布数据后,国家统计局又宣布,从今以后将暂停发布全国青年人城镇调查失业率。

根据统计局发言人付凌晖的说法,暂停发布的原因,是因为考虑「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统计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劳动力调查统计也需要进一步健全优化。」 补充说明中,提到了原本调查界定的年龄分段「16至24岁」有重新调整的必要,「比如,近年来,大陆城镇青年人中,在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2022年,大陆16-24岁城镇青年有9600多万人,其中在校学生达到6500多万人。 在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毕业前寻找工作的学生是否应纳入劳动力调查统计,社会各方面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再比如,随着大陆居民受教育水平提高,青年人在校学习时间增加,在劳动力调查统计中,对于青年人年龄范围的界定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失业又不想生,国家宣布暂停发布失业率调查、生育率又不理想!

招聘会

但是统计局简略的说法,似乎只是说明了年龄范围界定须调整,并没办法充分解释为何不再公布、以及为何不是直接调整分段后公布。 先前《财新网》发表了由北大教授张丹丹(北大国发院经济学副教授)撰写的分析,认为青年失业率可能比实际公布还来得更高。

这篇文章名为《可能被低估的青年失业率》,当中以统计局在2023年3月的数据为本,计算中国全国城镇的16至24岁人口共约9,600万人,其中劳动人口约3,200万人,而另外的6,400万人则被划分为非劳动人口。

而所谓的非劳动人口之中,可以再细分为还在读书的在校生(4,800万人),其余则是非在校生、但也没有出外工作的人口——这些人可能被视为所谓的啃老族、或是在家躺平的族群——约为1,600万人。 如果将这1,600万人也算近失业人口的话,那么实际的青年失业率就比官方公布的数据还要更高——当时3月的青年失业率为19.7%,照北大教授的算法则可以达到46.5%。

失业又不想生,国家宣布暂停发布失业率调查、生育率又不理想!

招聘会

正因为对于国家报告数据的疑惑,这一次统计局发表不再公布调查数据后,旋即在中国网络社群上掀起一波议论和嘲讽。 微博出现了“青年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暂停发布的关键词搜寻,有微博网友如此解读:

「说明白一点,就是目前数据很难看,大家就先别看了」

「考试考得怎麽样?」 ,「还不错,大部分都答对了」,「考几分呀?」 ,「不告诉你。」

「把嘴巴堵上,把眼睛蒙上,就能解决问题麽。 灵活就业,缓慢就业,自主就业,工作一小时,就不算失业。”

「狂风骤雨洪波巨浪,关起窗,宣布世上根本不存在海洋。」

讽刺的是,统计局还同时宣告目前大部分毕业生已经落实就业去向:「从教育部门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大部分毕业生已经落实就业去向,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总体稳定,去向落实率和落实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均略有提升。」

但这个说法提供的佐证数据,却是各地各高校举办线下校园招聘活动19.8万场,各地区各部门积极为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大学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并没有详实说明如何达到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

失业又不想生,国家宣布暂停发布失业率调查、生育率又不理想!

网络个体就业

这个说法同样引发舆论对于现实体感的落差,实际上真的毕业生都找到就业去向吗? 这些所谓的“就业”,又是如何界定? 相关讨论中,有些人提及了过去几年有些大学院校的取巧作数据的问题——有些学校要求应届毕业生缴交就业证明,方能取得毕业证书,也有些会直接和学校合作的企业单位签订协议,直接提供就业证明书,好让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数据好看一些。 而这里指的「就业」也存在定义的模糊,例如「开创自媒体」也可以算灵活就业的一种,若以此类推,这项所谓的找到就业去向,应该更需要真实数据的检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