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上升、生育率又下降? 不公布資料,問題就不會發生...」國家統計局宣布,從今以後将暫停釋出全國青年人城鎮調查失業率,但先前才公布過今年6月份青年失業率上升、特别是16至24歲人口的失業率達到21.3%,創下新紀錄。 是以這次突然宣布不再公開失業率調查,旋即在中國網絡社群上掀起議論,嘲諷「失業率已經超出統計局修飾的能力範圍了。」 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也公布生育率資料,2022年已下滑至1.09持續探底,引發社群輿論失業+不生社會現象的批判讨論。
國家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在2023年7月份時,才釋出了上半年的全國經濟資料,在公布的報告中除了整體經濟表現低于外界預期之外,6月份針對16至24歲的勞動力調查失業率,也創下了21.3%的新高紀錄(5月份時為20.8%),從2022年12月以來逐月計算,也從16.7%呈現每月上升的趨勢,不斷惡化的青年失業率,一千多萬的即将畢業的大學生,面臨着畢業及失業的困境,一時成為輿論關切的話題。
然而就在7月公布資料後,國家統計局又宣布,從今以後将暫停釋出全國青年人城鎮調查失業率。
根據統計局發言人付淩晖的說法,暫停釋出的原因,是因為考慮「經濟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統計工作需要不斷完善,勞動力調查統計也需要進一步健全優化。」 補充說明中,提到了原本調查界定的年齡分段「16至24歲」有重新調整的必要,「比如,近年來,大陸城鎮青年人中,在校學生規模不斷擴大。 2022年,大陸16-24歲城鎮青年有9600多萬人,其中在校學生達到6500多萬人。 在校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畢業前尋找工作的學生是否應納入勞動力調查統計,社會各方面有不同的看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再比如,随着大陸居民受教育水準提高,青年人在校學習時間增加,在勞動力調查統計中,對于青年人年齡範圍的界定也需要進一步研究。」
招聘會
但是統計局簡略的說法,似乎隻是說明了年齡範圍界定須調整,并沒辦法充分解釋為何不再公布、以及為何不是直接調整分段後公布。 先前《财新網》發表了由北大教授張丹丹(北大國發院經濟學副教授)撰寫的分析,認為青年失業率可能比實際公布還來得更高。
這篇文章名為《可能被低估的青年失業率》,當中以統計局在2023年3月的資料為本,計算中國全國城鎮的16至24歲人口共約9,600萬人,其中勞動人口約3,200萬人,而另外的6,400萬人則被劃分為非勞動人口。
而所謂的非勞動人口之中,可以再細分為還在讀書的在校生(4,800萬人),其餘則是非在校生、但也沒有出外工作的人口——這些人可能被視為所謂的啃老族、或是在家躺平的族群——約為1,600萬人。 如果将這1,600萬人也算近失業人口的話,那麼實際的青年失業率就比官方公布的資料還要更高——當時3月的青年失業率為19.7%,照北大教授的算法則可以達到46.5%。
招聘會
正因為對于國家報告資料的疑惑,這一次統計局發表不再公布調查資料後,旋即在中國網絡社群上掀起一波議論和嘲諷。 微網誌出現了“青年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将暫停釋出的關鍵詞搜尋,有微網誌網友如此解讀:
「說明白一點,就是目前資料很難看,大家就先别看了」
「考試考得怎麽樣?」 ,「還不錯,大部分都答對了」,「考幾分呀?」 ,「不告訴你。」
「把嘴巴堵上,把眼睛蒙上,就能解決問題麽。 靈活就業,緩慢就業,自主就業,工作一小時,就不算失業。”
「狂風驟雨洪波巨浪,關起窗,宣布世上根本不存在海洋。」
諷刺的是,統計局還同時宣告目前大部分畢業生已經落實就業去向:「從教育部門了解的情況看,目前大部分畢業生已經落實就業去向,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總體穩定,去向落實率和落實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均略有提升。」
但這個說法提供的佐證資料,卻是各地各高校舉辦線下校園招聘活動19.8萬場,各地區各部門積極為畢業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服務,大學畢業生就業幫扶力度不斷加大,并沒有詳實說明如何達到畢業生落實就業去向。
網絡個體就業
這個說法同樣引發輿論對于現實體感的落差,實際上真的畢業生都找到就業去向嗎? 這些所謂的“就業”,又是如何界定? 相關讨論中,有些人提及了過去幾年有些大學院校的取巧作資料的問題——有些學校要求應屆畢業生繳交就業證明,方能取得畢業證書,也有些會直接和學校合作的企業機關簽訂協定,直接提供就業證明書,好讓學校的畢業生就業率資料好看一些。 而這裡指的「就業」也存在定義的模糊,例如「開創自媒體」也可以算靈活就業的一種,若以此類推,這項所謂的找到就業去向,應該更需要真實資料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