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写《金粉世家》的张恨水,为什么长期不被文学界待见?

张爱玲、沈从文的接受,是革命话语淡出文学史的结果,他们的作品虽然与革命的主要潮流相去甚远,但无疑是新文学的成果。张讨厌水,但它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基本的文化矛盾——新与旧、庸俗与优雅。

全文4871字,阅读约10分钟

2003年,热播电视剧《金粉家族》让《张恨水》这个名字重新回到了许多普通观众和读者的眼前。但与民国时期张恨水红过江南北相比,"女人孩子知道"的情况,还是可以说是相差甚远。

张恨水是活跃在20世纪20-40年代人人都畅销的小说,近几十年来写了一百多部小说,包括《金粉家族》《笑缘》等代表作,也成为现象级作品。虽然绝大多数的写作都不是脱离了对题材的热爱,但张讨厌水的"普通",主要是贴近平民视角和人性,并蕴含着旧方式的新和慈悲的风格。

但毕竟,因为这个"流行"的胚胎,很难进入文化精英和变革先锋的眼中。因此,他在受到大众阶层广泛喜爱的同时,也受到了新文坛的批评。他的作品被贴上了"封建残余"的标签,因为金钱,反对者和新文学发展的障碍,这些新文学惊呼启蒙。

近日,文化评论家谢伟撰写的《张恨水》出版。谢说,他写的《张恨水传》,包括为笔者"打拼不平"的内涵。在书的"引言"部分,他用了一系列的"被"来形容张恨水,称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歪曲、误解、鄙视、冷落、忽视、埋藏起来的最严肃、最长期的作家之一"。

这篇评论具有作为传记作者的情感色彩和个人态度,但也是出于张恨水和现代文学史的"亲密感"。可以做出一个毫无意义的假设:如果张恨水不是在20世纪的中国出生的,一切都在变化,他可能会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进进出出庸俗,创造了自己的文学世界,将传统主题和风格推向巅峰。但在"新文学"时代,张爱水,甚至觉得很难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张恨水不再只是张恨水,而是成为中国小说转折点上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写《金粉世家》的张恨水,为什么长期不被文学界待见?

张讨厌水

(1895~1967)

被誉为"全民小说"的民国通俗文学代表人物,也是一位优秀的报人。主要作品有《春明史》《金粉家族》《笑缘》《巴山夜雨》等。

自我名声一直存在争议

几乎从一开始,当张的小说获得广泛名声时,他就受到了新文学阵营的抨击,尽管这通常不是针对他个人的,而是完全针对所谓的"旧"文学和艺术。

20世纪20年代左右,中国文学界正在发生最剧烈的变化。以胡石、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倡导者的声音,刚刚传开了很久。他们的姿态激进,实力薄弱,为了争夺读者和地位,他们无法接受与庞大的旧文学体系,而是积极寻求批评的对象,以流行小说为代表的《蝴蝶》和《星期六》成为他们攻击的重要目标,被诟病为"游戏的金钱消遣", 是新文学之路的先行之路。

而张恨水,离这场思想风暴的中心还很远。当胡石在《新青年》上发表《文改》,吹响了文学革命的号角时,22岁的张恨水正在安徽省庐山的家乡徘徊,心想着如何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帮助母亲养活父亲早逝。

他从小就接受传统的民办教育,喜欢读《查特斋》、《水獭》等传统小说,尤其是对金生叹息的批评;一眼看去,年轻的张讨厌水接触,想试试,从中得到这些话的滋味,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新文学阵营的批评。

漂泊了几年,24岁的张恨水来到北京,他曾经有过上北京大学的梦想,但摆在他面前的主要任务一直是谋生和养家糊口,所以当有工作从报社和通讯社做的时候,学习的想法很快就被抛弃了。1924年,张艺谋加入程社的《世界晚报》担任增刊编辑,他的第一部小说《春明史》从此在《世界晚报》上连载。这部以杨爱媛为中心的小说,展现了当时北京官廷和社会的"烟与黑",隐藏了晚清诟刑小说和暗屏小说的阴影。

杰出的才华被揭示出来,小说很快就受到了欢迎,据当时的同事说:

很多读者买晚报,先读小说,有的经常来到报门口等晚报出版。

在近五年的《春明史》系列中,张爱水,在《世界日报》增刊中开始了一长串的《金粉家族》,一个冷血女人的冷秋婚姻,以首相悲剧之子金燕玺为小说主线,结构宏大而完整, 描绘了金家三代100个生动的人物,也写下了一扇从兴衰到树败的宏伟之门,树分崩离析的结局。《金粉家族》触动了众多读者的心,尤其是女性读者,为张恨水赢得了更大的口碑,也从任何阵营都不能忽视他的存在。

写《金粉世家》的张恨水,为什么长期不被文学界待见?

《金粉家族》(2003)

1930年,《春明史》已经完结,《金粉家族》逐渐进入好境地,张恨水和上海《新闻》副主编《幸福森林》主编严杜和,在《新闻》系列《新闻》系列《哭声事业》中,这部作品没有前两部代表作品那么长,在一年内就结束了, 但成为张恨水读者最广泛、最轰动的小说,使他的文学作品名从北京红到上海,到南北大江的妇儿都广为人知。

《哭泣的事业》很快出版了一本单行本,随后被搬上银幕不下十二遍,在各种剧作中,书的舞台频频被改编,因为读者的意图还不完整,市场上还出现了大量的《反哭因》《新哭因》《哭因》等伪书、续集。

写《金粉世家》的张恨水,为什么长期不被文学界待见?

電視劇《The Cause of Laughing》(2004)

出生于安徽农村,独自一人到北京打张恨水,于是成为一名著名的伟大作家。虽然公众读者很受欢迎,但他在新文学评论家眼中的"重要性"也迅速增强。在1931年6月发表的论文《学校阀门万岁》中,余秋白写道:

第二城池,只不懂欧洲文本和古籍的"老人",所以他们在文坛上称王,是张恨水、燕独和、天微笑、西方神等等,什么黑幕、侠义、华丽、宫廷、侦探......小说。

把张的名字放在讨厌水的人名单的首位,是对他影响力的另一种认可,也是对张讨厌水的流派和阵营的明确归因。

虽然张自己讨厌水,与"俞"大师毫无关系,也从未在他的主要出版物《星期六》等作品中发表过,但因为他使用这一章,讲的是男女相爱的主题,以及大众阶层的普及,或者被称为"俞"的代表作家。1932年,钱敖玉(Aying)在《上海事变与蝴蝶文艺学院》一文中,更直接地指出,张恨水是"封建遗留的蝴蝶作家"的代表,是"一般为封建遗产和部分小公民层欢迎作家"中的"骄傲之子"。咄咄逼人的眼光让左翼批评家看到张恨水,把张琦背回小说中的新思想,也没想到他的小说中庸俗、优雅独特的追求。

现代文学史上的尴尬境地

张在20世纪30年代的批判和批评,虽然没有影响他的知名度和商业上的成功,但一直持续到几十年的现代文学史。正如TheSis在书中哀叹的那样,"在现代文学的课程中,张恨水没有立足之地"。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对张恨水有一些比较公正、和平的评论,比如毛敦的文章说:"近三十年来,使用'分会体'可以有利于弃用,让'分会后身'延续了新的生命,应该是第一个推广恨水先生的。"但是在张恨水身上找到一些"进步"的色彩,并不能真正解决他在文学史上的尴尬。

1950年代和1970年代的文学史自然没有张爱水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被埋藏的现代作家都被重新"抢救"和关注,如张爱玲、沈从文等读景潮,但相比之下,张恨水依然孤独。由钱立群、温剁敏、吴福慧编纂的教科书《中国近代史三十年》虽然从两章关于"通俗小说",我们可以读到对张恨水更为公平的介绍和评价,如张恨水""发展成为社会小说集","实现了小说体系现代化的文学使命"。但作为辅助的"课程学习指导"可以看出,这两章从来都不是重点讲解和掌握的内容。

为什么会这样?张爱玲、沈从文的接受,是革命话语淡出文学史的结果,他们的作品虽然与革命的主要潮流相去甚远,但无疑是新文学的成果。张讨厌水,但它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基本的文化矛盾——新与旧、庸俗与优雅。

当现代文学史远非只是一个时间分阶段的,而是以文学革命为出发点,关于"中国文学如何现代化"的历史,如张恨水,脱胎于传统文学,注重作家的适度创新和转化,实在是没有放处。他不是新文学的顽固反对者,而是不断吸收新文学的养分,但他永远不会,也不想赶上先驱者。因此,他越是受到公平对待,他就越能摆脱自己在当前文学史框架中的地位。

庸俗与优雅之间的冲突是一个贯穿时代和现在的大话题。学者杨毅1995年出版的《张恨水:兴奋中的寂寞》一书说:

文学史写作,似乎比一般大众多多读规章制度,偏向于流行和热闹的地方表达沉默与寂寞,以证明自己高雅的学术品味。

其实,文学史写作中的这种现象是什么呢?每一件受到城市人民欢迎的作品,商业上越成功的作品,就越难让文化精英们正面交锋。

谢燕益对张爱水的兴趣也来自于此,他说,他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开始关注流行文化,发现围绕张恨水的争议,与讨论大众大众艺术的价值问题息息相关,与他自己的感受有关——

有时,精英文学有一些非常专横和自以为是的东西。

因此,在他看来,注意张恨水,必须解决的问题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其价值观、道德、审美和对生活的态度,怎么知道?它真的毫无意义,必须放弃吗?"通俗文学和城市公民文学的存在有什么必要性和合理性吗?"他们有独立的文学价值观和适用于他们的审美批评标准吗?"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关于张讨厌水,而且到目前为止可能还不能很好地回答。

真正的张恨水在哪里?

尽管长期存在争议,但张当时从未公开回应过新文学界的批评。出名多年后,写《写作生涯回忆》就很普遍了:

虽然我没有正式制作周六派对的文章,但我没有赶上这个团体。但后来人们说我是星期六调度员,这并没有大错特错。因为在我创造这样一个胚胎之前,我还没有开始写作。

他低调、平和、勤奋,有传统素养,也有自己的清醒和原则。

在他的一生中,张恨水和他一起参加报纸的主持,真的做过"不开派对,不群"。他把正文部分放得很低,为城里人写信,为老百姓办报,他总结了自己《世界晚报》增刊的目的,说一个信条是"低级理论"。《公约》的三章是:第一,永远不要谈论大问题;我们追求的是让人们感到有趣和有趣。

他的写作也附着在城市里,"理论不是很高"。在写《金粉家族》的时候,虽然新文化的风吹得到处都是,但张恨水并没有让寒冷的秋天走上革命之路,因为——

受故事的限制,我不能写那种超现实的东西。

那些男人和女人,除了吃饭和走来走去,你说他现在会有青春的想法,这是不可想象的。

写《金粉世家》的张恨水,为什么长期不被文学界待见?

不可思议的是,《金粉家族》中的男男女女都有现代青春的观念。

这样的创造观念和办报,与"启蒙"人截然不同。后者正是通过文学,通过表达自己的"主义"来传达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而张讨厌水对时代的感知,对新事物的接受,就像大多数普通人都有被动的,而不是从启蒙运动的角度来引导。

20世纪的中国是启蒙运动,鲁迅的《尖叫的自我秩序》中"铁屋"的比喻还在耳边,但几十年过去了,当我们转过身来,能不能找到一些被掩盖的东西?也做过很多年的报人、总报副主编的解决方法有这样的反思:开悟、教育人民办报的思想,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与百姓更平等的地位去思考问题,这件事本身就是个问题吗?张恨水不"工具"做小说做报纸的想法,这还是要学习的吗?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来,发表了许多关于张恨水的传记和回忆录,发表了更多的研究论文。但它的主旨,还是更接近张恨水"翻案",虽然过去的偏见已经得到纠正,但其文学和报业生涯的真正研究还远远不够。谢燕益感叹张恨水研究不足,说:"张恨水写了3000多万字的东西,我们读了多少?我们读过三百万字吗?"在文学史批评和翻案的漩涡中,如何找到和理解真正的张恨水?"这位作家在他的写作生涯中为普通读者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给他留下了困难。

新京报记者 李伟编辑 张金安

值班编辑 华木南 吴彦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