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孤注一掷上映,不算前期点映,首日就收下1.85亿的票房。

十天斩获20亿,预测票房不会低于35亿。

而这个夏天,国产电影火力十足,《长安三万里》《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封神第一部》《孤注一掷》……就像接力一样,传递着票房日冠的位置。

虽然这个暑假档还没有结束,但截至8月18日,总体票房已达180亿。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与之相对的,是好莱坞大片的没落,无论是《速度与激情》《变形金刚》《蜘蛛侠》《碟中谍》,还是《芭比》。

不知是大家已经对炫目奇幻的好莱坞轰炸审美疲软了,还是后疫情时代大家更关注现实的切身内容,暑假档最惹人注目的电影,无一例外,全都是现实主义题材,且各个都有原型。

《消失的她》以泰国杀妻骗保案为原型,《八角笼中》以大凉山拳击男孩为选题,《孤注一掷》更是触及到屡禁不止且瞠目结舌的电诈+东南亚黑工血泪。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其实回顾前几年的中国电影,现实题材早就做过票房先锋,以“走私”靶向药为题材的《我不是药神》、以寻亲为题材的《亲爱的》、以抗疫为题材的《中国医生》、以创业为题材的《奇迹·笨小孩》、以重男轻女为题材的《我的姐姐》、以跨国执法和撤侨为题材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都曾经做过票房冠军。

它们往往围绕着现实话题,引发大众对电影和社会话题的热议。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孤注一掷》原本的宣发,是以流量当先,主打最常见的营销手法磕CP,最初投放的大量软广,都集中在张艺兴和金晨这两位明星和他们的“化学效应”,但点击和反馈却很是一般。

直到宣发投放了另一组片段:王传君饰演的诈骗头目,带着一众或绑或骗的小弟,高声大喊致富经……瞬间就引起了大众关注。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于是电影宣发迅速调整策略,将更多的宣传营销给到了形形色色的诈骗手法,和被欺诈者的无助人生。

果然获得了舆论关注。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从这点上看,宣发是成功的。

这或许也从侧面印证这个夏天的另一个趋势:流量明星正在失灵。

然而真正看过电影的人,却对影片的基调产生了怀疑。

因为,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惨”,跟宣传中营造的气氛,差了明显不止一档。

最受人诟病的,就是阿才的“恋爱脑”。

他作为一个心狠手辣的诈骗小头目,平时杀人放火、捆绑勒索熟练得不得了,却在千钧一发之际,释放了最关键的证人梁安娜(金晨)。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这个阿才,算是本片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穿上西装风度翩翩,眉头一皱暴戾凶狠。

潘生这一波高级程序员是他骗来的,安娜这一波漂亮姑娘也是他骗来的。

两边风格处事完全不同,但都透着一股驾轻就熟。

同时像黄毛这种承担了本片大部分“揭露缅北黑工悲惨人生”戏份的低级马仔人头狗推,也是他在管理,主打一个暴力嚣张、不服就揍。

对于张艺兴扮演的潘生,他起先是有点私人恩怨的刻意针对,但潘生毕竟是陆经理看好的技术人才,所以前期多以威慑吓唬为主,并没有动真格的。

而对于梁安娜,阿才这个贼窟里的小头目,居然显得十分的……

纯爱。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比如安娜肚疼脱岗,在厕所里遇到偷跑的潘生,耽误了时间,出去以后,阿才毫不犹豫地给她一耳光,扣她两千块钱,然后又把她温柔地拽到旁边,安慰她说是为了在监控镜头下面做戏,还体贴地塞了一包姨妈巾给她。

我本来以为是阿才在PUA安娜,结果他居然是真的在关心安娜。

我就奇怪了,既然厕所门口有监控,那潘生进去鼓捣这么半天,事后就没人从监控中发现端倪吗?

后面安娜和潘生合谋在钞票上写求救信息,意外被阿才截获,他闻到钞票上的咖啡味道,猜出这事跟安娜有关,选择了替她隐瞒。

之后安娜受罚,三个人里她惩罚最轻,只是用牙签扎指甲,镜头也给了阿才一个很不忍心的特写,至于旁边被打断腿的潘生,和被钉钻脑门又枪毙的黄毛……

无人在意。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再之后,安娜潜逃未遂,被绑起来塞到麻袋里沉海,阿才录下了行刑的过程给陆经理交差,却又偷偷安排人把安娜救上来,不但把护照还给她,还给她一些打点的散钞,见她衣衫单薄浑身湿透,临走前还脱了外衣扔给她。

他对安娜唯一的要求就是闭口不言,结果安娜回家被警察找上门就啥都说了,最后还跑去按指纹开门——话说回来,安娜死了都不删指纹的吗?而且安娜作为一个外场荷官,怎么会有核心区域的门禁指纹权限?

再者说了,我们的人到埠后,整个公司都从烟花厂所在的村子搬到另一个地区的小学窝点,连锁动荡还引发了村民的暴力抗法,安娜又怎么会有学校的门禁权限呢?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这些都是说不通的。

在电影流出的删除片段里,阿才甚至会因为别的女生欺负安娜而去帮她出头。

如果不是后面确认他就是恶贯满盈的罪犯,大部分人甚至能把他当做正义的卧底人士。

但他显然不是。

那么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应该就是导演刻意为之的“人性”。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但事实上,这样的打手头目会不会真的有这份复杂人性不好说,可以想见的是,像安娜这样的漂亮女孩落到贼窟里,绝对没有电影中的好日子过。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片尾现身说法的马赛克女士透露的那种,稍有差池就是个死。

女性面临的情况总是比男性更难以想象。

比如台湾网红皮皮,被骗去缅甸,她想走,但受到的是无止境的虐待。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一般来说,我们也知道,国产电影确实是有些审查制度不能跨越,但电影是镜头的艺术,也不是不能从别的地方做展示。

比如陆秉坤在安娜赚到一波大货之后,把她叫到房里,让她“跪下”,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性暗示,但电影却又要画蛇添足地从其他地方把这个含义给消解掉——他一边夸她业绩好,一边作势要把她的护照还给她,甚至还非常欣赏地对安娜说,你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嫁!给!我!

而安娜当时的表情,有惊讶有突兀有怀疑,却没有恐惧。

似乎嫁给他,还真的不失为一条路。

而陆秉坤暂时的凶恶嘴脸,也很快被潘生打断,安娜得以安然无恙地出门,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安娜的人生安全是无虞的,甚至还会有额外的优惠福利。

毕竟在前一秒钟,安娜还在楼下跟一干人庆祝他们业绩成功,又吃又喝载歌载舞,还非常老板娘似的劝潘生,“你别走了,留下来一起赚钱吧”。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结果一秒钟之后,因为陆秉坤雷声大雨点小的威慑,她就战战兢兢抖抖索索。

一夜之后,她就认清了犯罪集团的本质,毅然化身铁血战士,要同潘生结盟,伺机逃跑。

虽然是题中应有之意,但导演你这个切换也太不自然了。

而安娜所有的化险为夷,电影只归咎于一个原因,她美!

她的美貌是如此的光彩夺目,不但让潘生在贼窟中一见倾心,也让阿天看到她的赌场小广告就一掷千金,不但让陆秉坤重点培养,也让阿才处处留手、直至送命。

也幸亏金晨是货真价实的大美人,不然真的缺乏说服力。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但你要信这个就完蛋了。

甚至导演还在不断地加深着关于“罪犯人性”的渲染。

比如王传君饰演的陆秉坤。

他是电诈集团中的地区头目,电影有一些细节交待:这里是“老崇”的地盘。说明这个老崇,才是当地的大佬,陆秉坤只是帮他做事的经理级头目之一。

这个老崇几乎没有出场,在陆秉坤拿下了过亿业绩放了烟花后,他曾经受邀去了一次高尔夫球场,里面一个中年人将他介绍给了一个戴着帽子的中老年人,说“这是我手下最得力的阿坤”。

这个带他入场的中年人,很可能就是老崇,而那个戴着帽子的男人,则是老崇之上的大佬。

仅仅是老崇手下的阿坤,就已经是本片中的大Boss了,何况他的上级。

安娜在企图报警反被收监后,当地黑警也跟来领人的阿才说“转告崇先生……”。

中国公安过来救人时,阿坤等人提前转移,村民挥舞着火瓶暴力抗法,前来接应的华人领袖也跟他们说,“老崇的地盘,外人很难插手。”

这虽然反映了一定的当地生态和电诈的层层管制,但也无形中将陆秉坤的罪恶减轻了一些。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好比陆秉坤常常跟马仔们说,我跟别人不一样,虽然大老板让我做恶人,但我也觉得不用把人逼那么狠,偶尔松一松,我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比如陆秉坤对他小女儿的舐犊情深,那种全然奉献的怜子之情,很难不让人动容。

比如阿才担心陆秉坤发现自己私放安娜会处置自己,第一时间扎伤了他,但陆秉坤哪怕手里拿着枪也不跟阿才计较,反而让他赶紧删掉监控不要让上头发现,这一举止甚至感动到阿才最后为他而死。

甚至连这些“打工人”的悲惨也没怎么体现,除了逃跑抗命会被殴打,其余时间,大家的生命和收入都是有保障的。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感觉也就黄毛这种底层狗推会被放弃牺牲、转手倒卖,而潘生这样的技术人员、安娜这样的门面担当,只要听话,似乎日子……都还能过得下去?

而黄毛这样的狗推,电影中也还是让他说了一段“我老婆怀孕了,老板送她去最好的医院,我还要求什么呢。” 他们被倒卖的原因之一,还是潘生“好心办坏事”,设计了程序想解放劳动力放他们走,导致无用的狗推们就被阿坤转卖了。

像那个跟潘生一道被骗的胖子程序员,他在犯罪集团中基本是被同化得最严重的,看情形似乎也顺风顺水的,撒钞票的时候夹走了好大一坨钱。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怎么说呢,一方面大力削减对无辜者的恶,一方面又努力刻画加害者的人性闪光。

……可能这就是艺术解构吧,但实在是有些微妙。

其实导演申奥之前的电影《受益人》里,这种混乱解构就很明显了。

男主是个杀妻骗保的恶人,女主是个诚恳质朴的小网红。

男主为了骗取高额保金,娶了女主要杀她骗保,就这么简单的事,《受益人》非要弄成个模棱两可的纯爱片。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在电影中,男主被塑造成一个被朋友欺骗去杀妻骗保的糊涂虫,他一边要为朋友筹集700万钱款,一边要为自己哮喘病的儿子赚钱看病,在编导的展示中,他显得如此可怜又无辜。

但问题是,他朋友挪用公款罪有应得,而且本身家里有17套房本,真的需要他耗费一条人命来筹钱吗?

更大的问题是,他儿子病情反复,基本都是因为他经营网吧不禁烟,自己不照顾孩子还要把人送到抽烟的亲戚身边看护。

到最后,他幡然醒悟的节点,不是因为发现自己在犯罪,而是发现被他设计娶回来的网红妻子,是一位善良无私又诚恳质朴的好女人,他这才不忍心了。

而最后的结局是男主坐牢、女主带着孩子去海南养病。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男主杀妻骗保的原因之一,就是想带孩子去海南养病,结果他自己守着一家网吧办不到,他要害的女人身无长物倒是给办到了。

然后男主出狱后,在海南哭诉了一通衷肠,就换来了大团圆结局。

当年申奥与大鹏拍《受益人》,也是为了紧跟时事(其实当年的时段才最接近泰国杀妻案)。但最终反响寥寥,在大鹏上演技综艺做主持的时候,这个电影片段还被观众单挑出来骂,也是因为解构方向完全错误。

相比之下,今年同类题材的《消失的她》,在这方面就好很多,但结局和彩蛋仍免不了硬拗纯爱的嫌疑。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很难不怀疑,如果不是电诈是公安三令五申要严肃打击的对象,如果不是东南亚电诈猖獗到影响国内公民的安全,申奥本人最内核的思维,是不是想把这个题材也包装成纯爱电影。

其实这一波现实题材让人诟病的点也有这个,那就是,导演是否心诚。

比如《消失的她》,虽然陈思诚只是挂名监制,但实际上,影片的导演调度也由他一手包办,而他以往的各种言论实绩,早让人认清他的渣男本质。他以往的电影也常做男性主义或者以父爱为基调的讴歌,而这一次却这么直白精准地手撕渣男,很让人怀疑他是在吃女权红利。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无独有偶,韩寒这位高喊“女人愿意跟你看电影就是可以对她做任何事”的男人,也拍出了《扬名立万》这种直抒女权的电影,让人不由感叹“还是渣男最敢拍渣男,因为他们不用怕被人叫打拳!”

但与之相对的,是成熟的导演&监制,对电影技巧的运用和电影语言的掌控,以及,导演正确的主题思维。

以《消失的她》来对比申奥当年的《受益人》,你不得不说,陈思诚的电影拍得好极了。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相比较来说,王宝强的《八角笼中》,就被戏言“没有技巧,全是感情”,我在观影的时候就在考虑,如果这段情节用别的方式或者别的镜头切换来代替,对于观看效果是不是会更加舒适。

但王宝强至少能让人体会到真诚,因为,他并没有讳言,男主起初对于孩子们的帮助是出于这样那样的利己原因,甚至还对此进行了许多拷问。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而《孤注一掷》却更多地在显示导演的野心,比如他将最有戏剧冲突力和情感反转的戏码,全都放在骗子身上,而对于受害人的刻画却相当薄弱。

也无怪乎有人会说,配合着各种公安宣传来说,可能算是起到了一定的反诈启迪吧。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但也有人说,这连反诈宣传片都算不上,顶多算是利用反诈题材和猎奇特性,为自己掘金的商业行为。

整个电影只选取了王大陆饰演的阿天这一个案例来表现,然而这个案例却让人不怎么能共情。王大陆本人的气质就并不像个高等学府的研究生,他陷入赌徒困局的历程也显得十分没有说服力,大家甚至觉得他的悲惨颇有点活该的气氛。

还好邓萃雯扮演的母亲,真情流露时十分惹人动容,我觉得广大观众对这个家庭的同情,其实多半是出于对阿天父母这一双老父母的同情,对于阿天本人,其实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同情的。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这反而更扣了陆经理对潘生的教导:“不是我们坏,是他们贪!”

让人想到古早有黑帮势力投资的警匪片里,总是有为罪犯开脱的情节。

申奥自己在宣传的时候说,研究了上百起电诈导致家破人亡的惨痛案例,但实际上,他所拍摄的被骗案例,却是如此的薄弱。

甚至于,两个青年演员的演技,也都不怎么能直击人心。

实际上,现实题材的影片,并不需要导演自作聪明、过犹不及的发挥甚至发散,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才更容易打动观众。

大概最能让大家醒神的,反而是张继科的现实故事。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票房大爆却令人不适的点在哪?

接下来,电影市场还会迎来一大波现实主义题材,比如黄渤的鸡娃家长、丫丫的反家暴影片也都上映了,越来越多的现实电影,配合着贴近大众的短视频营销,似乎已经成为了新一轮的电影票房法宝。

细想想,这样的手法,成本不高,收益却大,很难会有人抵抗得住。

未来会不会出现类似《受益人》这种拿题材博眼球、剧本内核却经不起推敲的电影持续出现?

对观众来说,真不算是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