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孤注一擲上映,不算前期點映,首日就收下1.85億的票房。

十天斬獲20億,預測票房不會低于35億。

而這個夏天,國産電影火力十足,《長安三萬裡》《消失的她》《八角籠中》《封神第一部》《孤注一擲》……就像接力一樣,傳遞着票房日冠的位置。

雖然這個暑假檔還沒有結束,但截至8月18日,總體票房已達180億。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與之相對的,是好萊塢大片的沒落,無論是《速度與激情》《變形金剛》《蜘蛛俠》《碟中諜》,還是《芭比》。

不知是大家已經對炫目奇幻的好萊塢轟炸審美疲軟了,還是後疫情時代大家更關注現實的切身内容,暑假檔最惹人注目的電影,無一例外,全都是現實主義題材,且各個都有原型。

《消失的她》以泰國殺妻騙保案為原型,《八角籠中》以大涼山拳擊男孩為選題,《孤注一擲》更是觸及到屢禁不止且瞠目結舌的電詐+東南亞黑工血淚。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其實回顧前幾年的中國電影,現實題材早就做過票房先鋒,以“走私”靶向藥為題材的《我不是藥神》、以尋親為題材的《親愛的》、以抗疫為題材的《中國醫生》、以創業為題材的《奇迹·笨小孩》、以重男輕女為題材的《我的姐姐》、以跨國執法和撤僑為題材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都曾經做過票房冠軍。

它們往往圍繞着現實話題,引發大衆對電影和社會話題的熱議。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孤注一擲》原本的宣發,是以流量當先,主打最常見的營銷手法磕CP,最初投放的大量軟廣,都集中在張藝興和金晨這兩位明星和他們的“化學效應”,但點選和回報卻很是一般。

直到宣發投放了另一組片段:王傳君飾演的詐騙頭目,帶着一衆或綁或騙的小弟,高聲大喊緻富經……瞬間就引起了大衆關注。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于是電影宣發迅速調整政策,将更多的宣傳營銷給到了形形色色的詐騙手法,和被欺詐者的無助人生。

果然獲得了輿論關注。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從這點上看,宣發是成功的。

這或許也從側面印證這個夏天的另一個趨勢:流量明星正在失靈。

然而真正看過電影的人,卻對影片的基調産生了懷疑。

因為,電影中表現出來的“慘”,跟宣傳中營造的氣氛,差了明顯不止一檔。

最受人诟病的,就是阿才的“戀愛腦”。

他作為一個心狠手辣的詐騙小頭目,平時殺人放火、捆綁勒索熟練得不得了,卻在千鈞一發之際,釋放了最關鍵的證人梁安娜(金晨)。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這個阿才,算是本片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穿上西裝風度翩翩,眉頭一皺暴戾兇狠。

潘生這一波進階程式員是他騙來的,安娜這一波漂亮姑娘也是他騙來的。

兩邊風格處事完全不同,但都透着一股駕輕就熟。

同時像黃毛這種承擔了本片大部分“揭露緬北黑工悲慘人生”戲份的低級馬仔人頭狗推,也是他在管理,主打一個暴力嚣張、不服就揍。

對于張藝興扮演的潘生,他起先是有點私人恩怨的刻意針對,但潘生畢竟是陸經理看好的技術人才,是以前期多以威懾吓唬為主,并沒有動真格的。

而對于梁安娜,阿才這個賊窟裡的小頭目,居然顯得十分的……

純愛。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比如安娜肚疼脫崗,在廁所裡遇到偷跑的潘生,耽誤了時間,出去以後,阿才毫不猶豫地給她一耳光,扣她兩千塊錢,然後又把她溫柔地拽到旁邊,安慰她說是為了在監控鏡頭下面做戲,還體貼地塞了一包姨媽巾給她。

我本來以為是阿才在PUA安娜,結果他居然是真的在關心安娜。

我就奇怪了,既然廁所門口有監控,那潘生進去鼓搗這麼半天,事後就沒人從監控中發現端倪嗎?

後面安娜和潘生合謀在鈔票上寫求救資訊,意外被阿才截獲,他聞到鈔票上的咖啡味道,猜出這事跟安娜有關,選擇了替她隐瞞。

之後安娜受罰,三個人裡她懲罰最輕,隻是用牙簽紮指甲,鏡頭也給了阿才一個很不忍心的特寫,至于旁邊被打斷腿的潘生,和被釘鑽腦門又槍斃的黃毛……

無人在意。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再之後,安娜潛逃未遂,被綁起來塞到麻袋裡沉海,阿才錄下了行刑的過程給陸經理交差,卻又偷偷安排人把安娜救上來,不但把護照還給她,還給她一些打點的散鈔,見她衣衫單薄渾身濕透,臨走前還脫了外衣扔給她。

他對安娜唯一的要求就是閉口不言,結果安娜回家被警察找上門就啥都說了,最後還跑去按指紋開門——話說回來,安娜死了都不删指紋的嗎?而且安娜作為一個外場荷官,怎麼會有核心區域的門禁指紋權限?

再者說了,我們的人到埠後,整個公司都從煙花廠所在的村子搬到另一個地區的國小窩點,連鎖動蕩還引發了村民的暴力抗法,安娜又怎麼會有學校的門禁權限呢?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這些都是說不通的。

在電影流出的删除片段裡,阿才甚至會因為别的女生欺負安娜而去幫她出頭。

如果不是後面确認他就是惡貫滿盈的罪犯,大部分人甚至能把他當做正義的卧底人士。

但他顯然不是。

那麼這個人物的複雜性,應該就是導演刻意為之的“人性”。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但事實上,這樣的打手頭目會不會真的有這份複雜人性不好說,可以想見的是,像安娜這樣的漂亮女孩落到賊窟裡,絕對沒有電影中的好日子過。

真實的情況,應該是片尾現身說法的馬賽克女士透露的那種,稍有差池就是個死。

女性面臨的情況總是比男性更難以想象。

比如台灣網紅皮皮,被騙去緬甸,她想走,但受到的是無止境的虐待。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一般來說,我們也知道,國産電影确實是有些審查制度不能跨越,但電影是鏡頭的藝術,也不是不能從别的地方做展示。

比如陸秉坤在安娜賺到一波大貨之後,把她叫到房裡,讓她“跪下”,這是一個很明顯的性暗示,但電影卻又要畫蛇添足地從其他地方把這個含義給消解掉——他一邊誇她業績好,一邊作勢要把她的護照還給她,甚至還非常欣賞地對安娜說,你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嫁!給!我!

而安娜當時的表情,有驚訝有突兀有懷疑,卻沒有恐懼。

似乎嫁給他,還真的不失為一條路。

而陸秉坤暫時的兇惡嘴臉,也很快被潘生打斷,安娜得以安然無恙地出門,也就是說,在此之前,安娜的人生安全是無虞的,甚至還會有額外的優惠福利。

畢竟在前一秒鐘,安娜還在樓下跟一幹人慶祝他們業績成功,又吃又喝載歌載舞,還非常老闆娘似的勸潘生,“你别走了,留下來一起賺錢吧”。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結果一秒鐘之後,因為陸秉坤雷聲大雨點小的威懾,她就戰戰兢兢抖抖索索。

一夜之後,她就認清了犯罪集團的本質,毅然化身鐵血戰士,要同潘生結盟,伺機逃跑。

雖然是題中應有之意,但導演你這個切換也太不自然了。

而安娜所有的化險為夷,電影隻歸咎于一個原因,她美!

她的美貌是如此的光彩奪目,不但讓潘生在賊窟中一見傾心,也讓阿天看到她的賭場小廣告就一擲千金,不但讓陸秉坤重點培養,也讓阿才處處留手、直至送命。

也幸虧金晨是貨真價實的大美人,不然真的缺乏說服力。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但你要信這個就完蛋了。

甚至導演還在不斷地加深着關于“罪犯人性”的渲染。

比如王傳君飾演的陸秉坤。

他是電詐集團中的地區頭目,電影有一些細節交待:這裡是“老崇”的地盤。說明這個老崇,才是當地的大佬,陸秉坤隻是幫他做事的經理級頭目之一。

這個老崇幾乎沒有出場,在陸秉坤拿下了過億業績放了煙花後,他曾經受邀去了一次高爾夫球場,裡面一個中年人将他介紹給了一個戴着帽子的中老年人,說“這是我手下最得力的阿坤”。

這個帶他入場的中年人,很可能就是老崇,而那個戴着帽子的男人,則是老崇之上的大佬。

僅僅是老崇手下的阿坤,就已經是本片中的大Boss了,何況他的上級。

安娜在企圖報警反被收監後,當地黑警也跟來領人的阿才說“轉告崇先生……”。

中國公安過來救人時,阿坤等人提前轉移,村民揮舞着火瓶暴力抗法,前來接應的華人領袖也跟他們說,“老崇的地盤,外人很難插手。”

這雖然反映了一定的當地生态和電詐的層層管制,但也無形中将陸秉坤的罪惡減輕了一些。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好比陸秉坤常常跟馬仔們說,我跟别人不一樣,雖然大老闆讓我做惡人,但我也覺得不用把人逼那麼狠,偶爾松一松,我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比如陸秉坤對他小女兒的舐犢情深,那種全然奉獻的憐子之情,很難不讓人動容。

比如阿才擔心陸秉坤發現自己私放安娜會處置自己,第一時間紮傷了他,但陸秉坤哪怕手裡拿着槍也不跟阿才計較,反而讓他趕緊删掉監控不要讓上頭發現,這一舉止甚至感動到阿才最後為他而死。

甚至連這些“打勞工”的悲慘也沒怎麼展現,除了逃跑抗命會被毆打,其餘時間,大家的生命和收入都是有保障的。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感覺也就黃毛這種底層狗推會被放棄犧牲、轉手倒賣,而潘生這樣的技術人員、安娜這樣的門面擔當,隻要聽話,似乎日子……都還能過得下去?

而黃毛這樣的狗推,電影中也還是讓他說了一段“我老婆懷孕了,老闆送她去最好的醫院,我還要求什麼呢。” 他們被倒賣的原因之一,還是潘生“好心辦壞事”,設計了程式想解放勞動力放他們走,導緻無用的狗推們就被阿坤轉賣了。

像那個跟潘生一道被騙的胖子程式員,他在犯罪集團中基本是被同化得最嚴重的,看情形似乎也順風順水的,撒鈔票的時候夾走了好大一坨錢。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怎麼說呢,一方面大力削減對無辜者的惡,一方面又努力刻畫加害者的人性閃光。

……可能這就是藝術解構吧,但實在是有些微妙。

其實導演申奧之前的電影《受益人》裡,這種混亂解構就很明顯了。

男主是個殺妻騙保的惡人,女主是個誠懇質樸的小網紅。

男主為了騙取高額保金,娶了女主要殺她騙保,就這麼簡單的事,《受益人》非要弄成個模棱兩可的純愛片。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在電影中,男主被塑造成一個被朋友欺騙去殺妻騙保的糊塗蟲,他一邊要為朋友籌集700萬錢款,一邊要為自己哮喘病的兒子賺錢看病,在編導的展示中,他顯得如此可憐又無辜。

但問題是,他朋友挪用公款罪有應得,而且本身家裡有17套房本,真的需要他耗費一條人命來籌錢嗎?

更大的問題是,他兒子病情反複,基本都是因為他經營網吧不禁煙,自己不照顧孩子還要把人送到抽煙的親戚身邊看護。

到最後,他幡然醒悟的節點,不是因為發現自己在犯罪,而是發現被他設計娶回來的網紅妻子,是一位善良無私又誠懇質樸的好女人,他這才不忍心了。

而最後的結局是男主坐牢、女主帶着孩子去海南養病。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男主殺妻騙保的原因之一,就是想帶孩子去海南養病,結果他自己守着一家網吧辦不到,他要害的女人身無長物倒是給辦到了。

然後男主出獄後,在海南哭訴了一通衷腸,就換來了大團圓結局。

當年申奧與大鵬拍《受益人》,也是為了緊跟時事(其實當年的時段才最接近泰國殺妻案)。但最終反響寥寥,在大鵬上演技綜藝做主持的時候,這個電影片段還被觀衆單挑出來罵,也是因為解構方向完全錯誤。

相比之下,今年同類題材的《消失的她》,在這方面就好很多,但結局和彩蛋仍免不了硬拗純愛的嫌疑。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很難不懷疑,如果不是電詐是公安三令五申要嚴肅打擊的對象,如果不是東南亞電詐猖獗到影響國内公民的安全,申奧本人最核心的思維,是不是想把這個題材也包裝成純愛電影。

其實這一波現實題材讓人诟病的點也有這個,那就是,導演是否心誠。

比如《消失的她》,雖然陳思誠隻是挂名監制,但實際上,影片的導演排程也由他一手包辦,而他以往的各種言論實績,早讓人認清他的渣男本質。他以往的電影也常做男性主義或者以父愛為基調的讴歌,而這一次卻這麼直白精準地手撕渣男,很讓人懷疑他是在吃女權紅利。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無獨有偶,韓寒這位高喊“女人願意跟你看電影就是可以對她做任何事”的男人,也拍出了《揚名立萬》這種直抒女權的電影,讓人不由感歎“還是渣男最敢拍渣男,因為他們不用怕被人叫打拳!”

但與之相對的,是成熟的導演&監制,對電影技巧的運用和電影語言的掌控,以及,導演正确的主題思維。

以《消失的她》來對比申奧當年的《受益人》,你不得不說,陳思誠的電影拍得好極了。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相比較來說,王寶強的《八角籠中》,就被戲言“沒有技巧,全是感情”,我在觀影的時候就在考慮,如果這段情節用别的方式或者别的鏡頭切換來代替,對于觀看效果是不是會更加舒适。

但王寶強至少能讓人體會到真誠,因為,他并沒有諱言,男主起初對于孩子們的幫助是出于這樣那樣的利己原因,甚至還對此進行了許多拷問。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而《孤注一擲》卻更多地在顯示導演的野心,比如他将最有戲劇沖突力和情感反轉的戲碼,全都放在騙子身上,而對于受害人的刻畫卻相當薄弱。

也無怪乎有人會說,配合着各種公安宣傳來說,可能算是起到了一定的反詐啟迪吧。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但也有人說,這連反詐宣傳片都算不上,頂多算是利用反詐題材和獵奇特性,為自己掘金的商業行為。

整個電影隻選取了王大陸飾演的阿天這一個案例來表現,然而這個案例卻讓人不怎麼能共情。王大陸本人的氣質就并不像個高等學府的研究所學生,他陷入賭徒困局的曆程也顯得十分沒有說服力,大家甚至覺得他的悲慘頗有點活該的氣氛。

還好鄧萃雯扮演的母親,真情流露時十分惹人動容,我覺得廣大觀衆對這個家庭的同情,其實多半是出于對阿天父母這一雙老父母的同情,對于阿天本人,其實并不覺得有什麼值得同情的。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這反而更扣了陸經理對潘生的教導:“不是我們壞,是他們貪!”

讓人想到古早有黑幫勢力投資的警匪片裡,總是有為罪犯開脫的情節。

申奧自己在宣傳的時候說,研究了上百起電詐導緻家破人亡的慘痛案例,但實際上,他所拍攝的被騙案例,卻是如此的薄弱。

甚至于,兩個青年演員的演技,也都不怎麼能直擊人心。

實際上,現實題材的影片,并不需要導演自作聰明、過猶不及的發揮甚至發散,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套路,才更容易打動觀衆。

大概最能讓大家醒神的,反而是張繼科的現實故事。

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票房大爆卻令人不适的點在哪?

接下來,電影市場還會迎來一大波現實主義題材,比如黃渤的雞娃家長、丫丫的反家暴影片也都上映了,越來越多的現實電影,配合着貼近大衆的短視訊營銷,似乎已經成為了新一輪的電影票房法寶。

細想想,這樣的手法,成本不高,收益卻大,很難會有人抵抗得住。

未來會不會出現類似《受益人》這種拿題材博眼球、劇本核心卻經不起推敲的電影持續出現?

對觀衆來說,真不算是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