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格局的父母,早已帮孩子做好了3个人生课题:享受、无聊、松弛

有格局的父母,早已帮孩子做好了3个人生课题:享受、无聊、松弛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前几天,和好友吐槽,孩子从贴心小棉袄变成冰冷黑心棉,只需要经历一个青春期。

小时候,听孩子说得最多的是:

“妈妈,抱抱我。”

“妈妈,我爱你。”

“妈妈,你永远不要离开我。”

青春期,就只剩下这几句话了:

“妈,你能不能走开!”

“妈,你能不能不烦我!”

“妈,别管我、别吵我、别理我,行不行?”

当妈的操碎了心,当娃的烦死了妈。

《不管教的勇气》中写道:

“父母不想让孩子经历他们所经历过的痛苦,孩子对父母的人生经验却往往不屑一顾。于是就这样一代代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就像不断涌来的波浪。”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课题。

几乎所有亲子关系的崩塌,都始于父母对孩子的课题过度地介入。

我们无需干预孩子的成长,但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提供帮助。

真正大格局的父母,都只帮孩子提前书写好这三个课题:

有格局的父母,早已帮孩子做好了3个人生课题:享受、无聊、松弛

专注每一个当下,才能让孩子真正掌控自己的一生

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时,有人评价:“我们都想过李白的人生,但其实高适才是我们的人生。”

剧中的高适,家道中落,少年孤苦。

幼时习文,一拿起书本,纸上的字都变成了小蝌蚪化作脑中浆糊一团。

天资一般,又深受口吃之扰。而反观好友李白,恣意潇洒,闭目捻佳句,张口吐璀璨,满座好友皆名流。

可就是这样一个拿着“平平无奇”剧本的高适,无论境遇如何,都不忘记练习自己的手艺高家枪法。

初入长安遇冷,他选择回乡专心磨炼高家枪法;

本该上阵杀敌的枪法,只能沦为博公主一笑的舞台杂耍时,他依然选择回乡专心练习高家枪法。

高适的目光没有局限于每一次困境,而是将注意力专注到磨炼自己的枪法技艺上。

因为不放弃,一直积攒、成长,让他在影片结尾,终是迎来了等待多年的机遇,一展李白期许一生不得实现的大鹏之志。完美诠释了专注当下,才能厚积薄发,终获成功。

生活中,也经常会有类似情况出现:父母苦口婆心教育孩子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会面临什么样的恶果。但孩子却不以为然,反而总觉得父母把他当成考试工具,只会逼他学习。其实,这只是父母和孩子的关注点不同罢了。

有格局的父母,早已帮孩子做好了3个人生课题:享受、无聊、松弛

《父母的觉醒》中提出,父母和孩子的最大冲突,源于时间观念的冲突,父母担心未来,孩子只关注当下。

与其关注不确定的未来,徒增焦虑,不如“陪”孩子着眼当下,做好此刻每一件“小事”。

当下的事做好了,就是对未来最大的积累。

而且,如果父母也能做到专注当下,就不会被焦虑所裹挟。

我的一个家长,之前带孩子参加音乐演出时,因为那场演出非常重要,她自己也非常紧张,但为了宽慰孩子,只能强压情绪告诉孩子放松状态。

可孩子是最敏感的,妈妈的情绪影响了孩子的情绪,俩人的状态就像绷紧的弦一样将崩未崩。

好在老师走过来,笑着对孩子说了一句话:“享受你此刻的音乐就好。”

一句话,孩子的状态立马放松了。

是呀,享受此刻,专注当下,至于结果,就让它自然而然发生吧。

眼光聚焦在“享受”过程,未来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有格局的父母,早已帮孩子做好了3个人生课题:享受、无聊、松弛

应对“无聊”的能力,是孩子应对自己人生的能力

知乎上,有位网友提出自己的困惑。

他说当初为了让儿子远离手机,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变着花样给孩子安排各种活动。

电影、密室、滑冰,各种主题公园,有时间还会带儿子露营,逛博物馆……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儿子还是沉迷手机游戏,他实在想不通这是为什么。

分析原因前,我们先看另一个故事:

一位作家曾在自己的随笔集中,讲自己是如何和“无聊”相处的。

他在随笔集中写,自己会跟鞋子、声音、身体、书本等身边一切无聊的东西,玩无聊的游戏。

他会在洗脚的时候,把五个脚指头命名为“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会关注它们的情绪,会和它们聊天,洗脚的功夫,也能演一场小戏剧。

无聊时,最考验一个人看见自己感受和发现情绪的能力。

一个能和无聊友好相处的孩子,他的人生才不会陷入“无聊”。

回到前面的例子,知乎上那位网友,给孩子安排了很多替换游戏的活动,表面上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回到根本去看,就会发现问题。

孩子贪玩游戏的本质,抛除游戏本身的吸引,孩子身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外,还有一个根本原因,是孩子没有习得应对“无聊”的方式。

与其按照我们的想法给孩子填满他们的每一个空闲时间,不如引导孩子自己做主,选择如何度过那些让他们感到无聊的时刻。

有格局的父母,早已帮孩子做好了3个人生课题:享受、无聊、松弛

孩子如何应对无聊的方式,本质是在考验他们自身的独处能力。

女儿小的时候,我经常会给她制造一些无所事事的时间,去培养她和自己相处的能力。

这段时间里,我会告诉她妈妈需要一段独处时间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她的任务是找到可以做的事,安排好自己的这段独处时间。

一开始,我会和她处在同一空间,保证她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及时得到我的回应。

后来我发现,在这一小段独处时间内,她能够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玩得不亦乐乎。

而且还有了意外收获,我发现这种自己找乐子的方式,不但让她对电子产品的依赖越来越低,还提高了她认真做一件事时的专注力,和耐心做完一件事的自制力。

封闭的时间,可以延展出无限的创造力。

应对无聊,是给孩子的精神空间留白。

孩子需要学会和他人相处的能力,但更需要学会和自己相处的能力。

会独处的孩子,才不会急于在时间陷入无聊时,用电子产品填补精神的空虚。

有格局的父母,早已帮孩子做好了3个人生课题:享受、无聊、松弛

父母的松弛感,是孩子成长的底气

小说《小妇人》中的马奇太太,虽然家境贫寒,丈夫远在军营,自己独自一人要抚养4个女儿长大。但依然能在女儿们状况频出时,用轻松自如的状态引导她们成长。

大女儿梅格,生得十分美丽,但却有些小虚荣。

因为想在舞会中收获别人艳羡的目光,短暂的关注和奉承,她在参加舞会时,换掉了自己陈旧的裙子,任由其他女孩把她当成作品任意摆弄,打扮成一个俗艳的瓷娃娃。

在被好友戳破她的虚荣后,梅格开始懊恼自己的迷失。

回家后,妈妈看到梅格给妹妹们夸张地讲述聚会上的经历,但却仿佛心里藏着什么事时,并没有强迫女儿和自己沟通,而是只关心女儿玩得是否开心。

在梅格主动向妈妈坦陈聚会上发生的一切时,妈妈心中既担心又愤怒,却并没有指责梅格爱慕虚荣,自作自受,而是宽慰梅格:“让你受委屈了,我真难过。”

然后站在女儿的角度,和她聊起了自己对贫穷和富贵的理解:

“梅格,你想要在年轻时获得幸福快乐,婚姻美满是很自然的,期盼和等待也是对的。但提前做好准备才是明智的。只有这样,当幸福的时刻到来,你才能担起责任,不辜负这份快乐。

有些事,如果实在没机会,不如知足常乐。

孩子们,只需记住一件事,妈妈永远是你们的知己,爸爸永远是你们的朋友。不管你们未来如何,都是我们一辈子的骄傲和安慰。”

教育,最忌讳严阵以待、上纲上线。

孩子的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一些分岔路口,难免会有一些意志不坚,我们不需要抓住孩子的一点错误,就大肆指责、批评,完全可以用最松弛的状态,淡定引导他们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

有格局的父母,早已帮孩子做好了3个人生课题:享受、无聊、松弛

父母心态松弛的背后,是无条件的爱和允许孩子做自己的尊重,这些爱和尊重,可以给孩子填满人生底气。

豁达的背后,是无所畏惧。

一个有着松弛感的孩子,才能真正做到无论未来遇到什么,都能宠辱不惊,无惧无畏地持续向上生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