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反鸡娃”路线不敢走?试试“微调”路线

“反鸡娃”路线不敢走?试试“微调”路线

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健康快乐长大,所谓“鸡娃”,很多时候是取舍之下的无奈选择。“反鸡娃”路线听上去美好,但普通人并不敢走。这种情况下,本文提供了另一种“微调”思路,从两个角度,给家长提供躺平与内卷之外的别样选择。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诞视 (ID: danjiededanshi)

文丨诞姐    编丨Luna

说起教育孩子,很多家长都充满了焦虑。而焦虑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大多人追求的育儿目标,都是“同质化”的目标,大家都觉得最清晰可见、确定性最高的一条路,往往意味着难上加难和极度的内卷,而关键是,想要摆脱同质化,需要极大的勇气、底气和魄力。

这就跟投资一样,公司产品“同质化”恰恰是非常危险的。在投资中,我们看一家公司,如果它的产品同质化,就意味着或早或晚会面临激烈的竞争,意味着很容易被替代,意味着缺乏定价权,意味着低利润,但并不是每一个公司的领导人都有勇气和魄力说我们走另一条路吧。

走同质化很苦,但追求非同质化也很难。我们绝大多数家长,没有底气给孩子另辟蹊径的开辟一条完全非同质化的路线,但至少,在以同质化为目标的时候,我们还为孩子保留了一丝独特的个性,和一些微小将来说不定能燎原的火苗,而不至于把他们全部熄灭。

这在我看来,就属于“微调路线”。

那怎么走“微调路线”呢,我提供两个思路,大家也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自己挖掘和探索。

多体验、多研究

很多能力的展现,其实是一种“输出”。如果想有更多“输出”,那么,足够的输入是基础。

什么是输入呢?我们的各种体验,就是输入。所以,如果有时间,不妨带孩子多去体验:可以是读书,可以是去博物馆,可以是去旅行,可以是户外玩耍……

除了上面这些体验,其实,还有一种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但又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体验。这就是:针对身边的一个小事物,试着去放大它们,去仔细感受它们,去多维度研究它们。这是激发想象力的极佳方式,能帮我们积累很多素材,带给我们很多灵感。

其实,这种探究过程,也正是设计师培养的一个环节。这么说大家可能还不太清楚,我来给大家举个例子吧:

比如说“以柠檬为灵感,创作一件作品”。那么,通常大家想到的,基本都是利用柠檬的形状和颜色,做出类似下面的作品。

“反鸡娃”路线不敢走?试试“微调”路线

这样的思维,其实是被大大局限住了。我们看待一个柠檬,可以是多维度的,绝不仅仅是形状和颜色。

面对一个柠檬,你可以带着孩子,像一个艺术家、一个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它,并且是从多个维度去研究。这种研究,不是那种正式的、严肃的研究,而是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做、都能玩的事。而且,当你投入其中,会发现非常好玩。

“反鸡娃”路线不敢走?试试“微调”路线

那么,怎么像一个科学家、一个艺术家一样,去研究一个柠檬呢?思路有很多,我举几个例子:

你有没有观察过柠檬的表面“肌理”,那种凸凹不平的颗粒感?用手去慢慢抚摸,感受一下这种表面肌理。

你有没有闻过柠檬的气味,那种清新的、酸酸的果香?鼻子凑近,仔细去闻一闻。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产生这种香气的原理是什么?是什么分子造成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它又有什么用途呢?

另外,柠檬并不是只有果实。除了柠檬的果实,我们还可以研究柠檬的其他部分,像柠檬的叶子、柠檬的树干、柠檬的种子……它们也都各有特色。

我们还可以从“时间”维度去研究一个柠檬:柠檬果实成熟、从小到大、由青变黄的过程,又是怎样的?

我们还可以聚焦到更“微观”处:例如,你可以撕下一条柠檬中的纤维,仔细观察这些纤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摸上去质感又如何?

……

这种探索的过程,就是积累素材、激发想象力的过程。有时候,艺术家、设计师就通过这样的探索,找到创作灵感、设计灵感。

上面的探索方式,还仅仅是我想到的一部分。如果大家和孩子继续发散,一定会找到更多、更有趣的探索方式。这种探索过程,真的会充满乐趣,且充满创意和想象。进一步,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探索结果,找到灵感,创作一些作品。

感兴趣的话,你不妨也带着孩子做一做这样的练习吧!孩子,往往是最擅长发现和想象的,说不定能带给你很多惊喜。

说真的,这种多维度看待一个事物、研究一个事物的能力,在投资中也非常重要,大部分人在看待一家公司、一只股票时,往往最关注的都是“利润”。

但其实,利润,仅仅是看待公司的众多维度之一,而且通常不是最重要的那个维度。想做好投资,其实也需要探索一个柠檬那样的、多维度的研究过程。

从这点上看,投资和育儿又是相通的。所以我经常说,如果能真正做好投资,就能做好很多其他事情,因为背后的底层逻辑一样。

留白——自由玩耍

想象力除了培养,更需要被呵护、被尊重。孩子,其实最擅长天马行空的想象了;只是在长大的过程中,想象力常常被压抑、被禁锢,然后慢慢变成了无趣甚至麻木的大人。

我经常说,请给孩子适当“留白”,让孩子有自由玩耍的时间。孩子的想象力,常常就在这样的自由玩耍中萌生。当他们挖土、铲沙子、玩水、和伙伴玩耍时……他们常常边玩边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

想象力的培养,往往不是在正式的美术课、音乐课上,它可以是在日常玩耍中、随时发生的。当孩子做些看似“无用”之事时,沉浸在他们自己的世界时,如果可以,尽量不要打扰他们。

说到玩耍对想象的作用,我想到一个有趣的经历:

小胖小时候,我带他去动物园玩。那天,小胖对动物似乎不太感兴趣,而是被动物园里卖的一款小玩具迷住了,就是类似图片中的小玩具。这个玩具可以旋转,在旋转中会变换出多种形状和颜色。

“反鸡娃”路线不敢走?试试“微调”路线

我买下了玩具,小小一个玩具,他玩了几乎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其中,都没怎么开口说话。在玩了一下午之后,胖突然开口跟我说:

“妈妈,你看这个玩具,像不像大海里的海葵在捕食呀?”

当时,我被这个比喻惊艳到了。于是,我就顺着追问下去:“哇,真的很像。咱们再想想,它还像什么呀?”

孩子又说:

“还像……还像川剧变脸!”

“还像……彩虹!”

“还像……孔雀开屏!”

“还像......莲花盛开和凋谢!”

“还像......会捕虫的瓶子草!”

……

就这样,几分钟之内,孩子说出了六七个比喻,然后自己笑了。孩子觉得很有趣,我也觉得很有趣。想象力,就在这样的自由玩耍中,一点点生根发芽。

很多家长在孩子培养中,常常有太多的功利心,总想把孩子的时间塞满,总想让孩子掌握更多看似有用的东西,总想着让自己这一趟辛苦的安排有收获。

春节的时候我们全家去长隆玩,大老远的飞过去,哥哥喜欢看各种动物,但小布丁就只喜欢盯着各种各样旋转的东西以及各种风扇看。他对各种空调,风扇,叶片有持久的喜欢,别人在看动物,他在看缆车上的齿轮,以及空调外机。

后来我就跟爸爸说,你带小胖去玩吧,我就带着小布丁各种溜达着看叶片,家长放下让孩子涨知识的功利心,顺着孩子的思路和喜好,其实更能享受到带娃的乐趣,也更能看到孩子身上与众不同的色彩。

我一直都觉得,很多底层能力,往往不是别人教出来的;而是在自由探索中,不经意地萌生出来,此时,再有一个好的引导者,点石成金的点拨几句,孩子很容易“爆发式成长”。

即便我们不能像某些大师对孩子“点石成金”,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放下一些功利心,给孩子一些自由,允许他们浪费一些时间。让他们能遵从内心的兴趣与渴望,发自内心去做一些事情。

这一点,跟投资也很像,我见过的真正优秀的投资人,常常并不像大家想象那样,有一种骨子里的精明。相反,在他们身上,我常常看到一些接近孩子般的天真,或者说“童心未泯”吧:

他们往往充满好奇心,发自内心想研究清楚一个事物,发自内心渴望去往深处探寻,而这些,往往都不是同质化的,也更容易让他们实现“马太效应”。

教育孩子,不一定必须要颠覆式创新,搞些翻天动地的动作,尝试一下,走走“微调路线”说不定也会出乎你的意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