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富二代湘军虎将刘长佑:追杀石达开一千多里,后任大清第一总督

作者:大邵乡亲
富二代湘军虎将刘长佑:追杀石达开一千多里,后任大清第一总督

本文作者:陈胜乔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在广西造反北上,与广西搭界的湖南邵阳首当其冲。为保护家园和朝廷,一位名叫江忠源的邵阳人在老家新宁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组建起一支名叫“楚军”(最早的湘军)的军队,像猛虎一样扑向太平军,挫其锋,败其锐,硬生生托住快要崩溃的大清,也为自己和家乡子弟赢得进身机会。

江忠源本人凭军功短短三年由七品知县升为二品巡抚,刷新清朝汉人升官最快纪录。他于咸丰四年(1854)死于安徽巡抚任上后,接替他扛起“楚军”大旗的是新宁同乡刘长佑。而这个刘长佑更是青出蓝胜于蓝,不仅将“楚军”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与曾国藩湘军相垺的虎狼之师,而且他本人依靠赫赫战功,仅比曾国藩晚一年当上总督,之后更是后来居上,一度超越曾国藩当上有“大清第一总督”之称的直隶总督。

刘长佑也是满清立朝以来,邵阳人中第一个当上总督的人。

按说刘长佑是邵阳有史以来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然而到今天,不要讲外地人,即使是邵阳人,详知他生平事迹的人也寥寥无几。且让我摊开发黄的史籍,给大家讲一讲刘长佑的故事。

刘长佑,字子默,号荫渠(一作印渠),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与马克思同年出生。相比曾国藩生于普通耕读之家,刘长佑称得上是富二代。他的父亲靠经营木材和土产发家,富甲一方,在宝庆府新宁县城建了一座名叫“馀庆堂”的大院,大门上挂有一副对联:“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有福之人方能读书”,彰显浓郁的家风。

富二代湘军虎将刘长佑:追杀石达开一千多里,后任大清第一总督

据说刘长佑从小长得黑,脸如黑炭,人称“小包公”,并且不怎么爱说话,但极聪明,喜欢读书。道光十四年(1834),16岁的刘长佑考取秀才(晚清第一牛人曾国藩考秀才共考了七次,直到22岁才考上),名列一等。道光十七年(1837),刘长佑入岳麓书院读书。他在岳麓书院一共读了11年书,进入如痴如醉的状态,只回家过了两个春节,其间每次应岁试(清朝秀才每年都要考试,督促学进),成绩皆列一等。因为成绩特别优秀,刘长佑后来被湖南省推举为“拔贡”到北京国子监读书。

附加说明:拔贡是指一省学政选拔最优秀的秀才贡入国子监读书,等同举人身份,可参加进士考试。考试合格可授七品京官或任知县。清初是六年选拔一次,乾隆七年之后十二年选拔一次,每省名额极有限。

刘长佑和江忠源同是新宁老乡且是好友。如果说江忠源生来放荡不羁、任侠仗义,战斗力超强,像一头雄狮,那么,刘长佑则沉稳冷静,擅长谋略,像老虎一样机智。曾国藩曾针对刘长佑自叹不如地说道:“此人胸中甲兵,吾不复能窥测矣”。

刘长佑和江忠源性格互补,是一对最佳搭档,一合作就创建奇功。

咸丰二年(1852),在江忠源邀请下,刘长佑加入江忠源创建的楚军,首次到广西攻打太平军。分析战争态势,刘长佑敏锐认识到,太平军攻破广西全州后,必定会从湖南、广西边境水陆直下衡阳,准备占领长沙,因此向江忠源设计:绕路敌前,在蓑衣渡(湘江上的一个渡口,在全州城东北)设置伏兵,对乘船北上的太平军实施火攻,阻击其北上攻占衡阳、长沙。江忠源对此建议全数采纳。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是,江刘两人指挥宝庆新宁兵成功狙击北上的数万太平军,不仅获得全胜,而且打死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迫使太平军改道湖南南边,攻打永州;再从道州经宁远、嘉禾东攻桂阳州,直至七月初,迟滞行程近三个月,才占领湘南重镇郴州,稳住阵脚。

蓑衣渡之战是江忠源的成名战,也是清廷战胜太平天国、苟延残喘的关键之战。有人对此作过精辟分析:“如无蓑衣渡之战,长沙陷落,湖南尽入太平军之手,丁忧(父母去世回家守孝)的曾国藩必不能回乡募勇甚至会为太平军所俘,曾、胡、左、李诸中兴名臣永无出头之日,历史上将不再有湘军这一支武装。”但较少人知道,蓑衣渡之战获得成功,刘长佑出谋划策贡献巨大。

富二代湘军虎将刘长佑:追杀石达开一千多里,后任大清第一总督

此后,江忠源领军出境,在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与太平军作战,刘长佑多次赴援。咸丰四年(1854),已升任安徽巡抚的江忠源战死庐州(今安徽合肥)后,刘长佑接替江忠源扛起楚军的大旗并且始终保持楚军独立建制,与曾国藩、左宗棠等并驾齐驱参与剿灭太平天国。

咸丰九年(1859)年,刘长佑迎来自己的成名战:击败石达开。

在太平天国所有天王中,翼王石达开可谓是战神。这位16岁出山、19岁统帅千军,20岁封王的军事天才,在咸丰四年(1854)秋,也就是他23岁那年,在江西九江、湖口指挥太平军对阵44岁的曾国藩。次年年初,石、曾正式交锋,石达开指挥太平军将曾国藩的湘军水师被打得大败,逼得曾国藩跳水自杀。之后一年多,曾国藩一直被石达开追着打和围着打,要不是后来太平天国内讧发生“天京事变”,石达开被召回南京,曾国藩能否全身而退,还真难说。

刘长佑和石达开也交过手,也败过,但他越挫越勇。例如石达开从天京出走转战湖南,在进军永州时,刘长佑和他展开激战,石达开始终未能攻破永州,被迫转移进攻宝庆(今邵阳市)。石达开的企图是,希望在攻占宝庆后取道贵州,进入四川建立根据地。

咸丰九年(1859)5月底,石达开率30万大军从东、西、南三面合围宝庆城,其中石达开亲领10万精锐屯驻城南,一场决定晚清军政局势的大战拉开序幕。

当时负责镇守宝庆的清军主将是左宗棠。在石达开部队尚未到齐之前,左宗棠等即令坚壁清野,将宝庆城外的的民房街市庙宇全部焚毁,使太平军丧失进攻的屏障与掩护。

因为宝庆城一面临山三面环水,易守难攻,石达开最初对守城的清军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计划等他们弹尽粮绝时发起致命一击。

当年6月,石达开亲自指挥大军分十路进攻,眼看宝庆城危在旦夕,守城的湘军却突然来了两支救兵:一支是刘长佑率9000楚勇赶到宝庆城东50余里;一支是李续宜(李续宾之弟)率领近万湘勇从湖北赶来救援。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关键时刻,刘长佑像老虎一样沉稳冷静善谋的性格,对湘军决胜整个战役起了巨大作用。他和李续宜商议决定对石达开采取声东击西之计,即以自己的兵力吸引石达开的注意力,李续宜则绕到宝庆城北,对太平军实施定点打击。

刘李合作实施“声东击西”战术,加上左宗棠等率领清军趁势杀出,导致石达开大败,被迫经永州逃回广西老家。

此战,刘长佑连战连捷。他从邵阳开始追杀石达开,经永州追到桂林,多次将石达开击败,并将他赶进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石达开的老家),总行程达一千多里。经此一战,石达开部队元气大伤,虽然后来卷土重来,但已是强弩之末,从此一步步踏上死亡之路。

富二代湘军虎将刘长佑:追杀石达开一千多里,后任大清第一总督

由于连战连捷,立下大功,咸丰十一年(1861),刘长佑升任广西巡抚,时年43岁。同治元年(1862),升任两广总督。刘长佑应是清朝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湘籍总督,也是邵阳人中第一个当上总督的人。

同治二年(1863),刘长佑再次创造纪录:升任有“大清第一总督”之称的直隶总督,成为晚清第一个坐上此高位的汉人(曾国藩5年以后才坐上这个位置)。慈禧之所以升刘长佑的官,一是为了制衡曾国藩(时任两江总督);二是刘长佑确实是有勇有谋的虎将,而且忠于清王朝。据说慈禧将要任命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一众满族贵族跳了起来,慈禧对此说了一句话:谁反对,就请谁去对付太平军,结果无人吱声。

附加说明:清朝在地方常设8个总督,计有:直隶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陕甘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和两广总督(清末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因其设置时间较短,习惯上仍说清代设置8个总督)。这些总督,个个可谓手握一方重权的封疆大吏。清朝的直隶(辖区略等于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及河南、山东、山西、内蒙、辽宁部分地区),其地域拱卫京师,政治地理因素非常重要,故为清廷所特别重视,在疆吏的心目中也被格外看重,有“直隶为各省领袖”之说。

刘长佑不仅会打仗,而且会练兵,并且曾经帮曾国藩练成湘军。

据史料记载,咸丰三年(1853)正月,曾国藩奉旨到长沙帮办团练,非常需要经过战阵的将领协助他训练湘勇。他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选是江忠源,可江忠源当时跟新任湖广总督的张亮基去了湖北。江忠源虽然走了,但给曾国藩留下1200名训练有素的楚勇,又向曾国藩推荐“颇能知兵”的刘长佑。刘长佑留在长沙为曾国藩训练湘勇,他参照楚军营制,建立起湘军营制,可以这么说,湘军尽得楚军真传。清人王定安《湘军记》说:“楚军之兴,湘军之萌”、“江作先声,曾继其武。”

刘长佑还救援过曾国藩。

咸丰六年(1856),石达开进攻江西,曾国藩坐困南昌,这时罗泽南卒于军营中,曾国藩营中无人可用,眼看大营就要被石达开攻破,万分危险之际,是刘长佑率萧启江等军5000人楚勇由湖南入江西,帮助曾国藩抵抗太平军。

刘长佑不仅军事才能卓越,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心,战略眼光超前。

光绪七年(1881),法军不断侵犯越南北部,觊觎广西、云南,试图由此进入中国西南。此前,日本已侵占琉球,不断骚扰台湾、朝鲜。刘长佑当时任云贵总督,坚决主张抗击外侮。经他推荐提拔,清廷重用冯子材、刘永福抵抗法军,遏制法国人在越南的势力,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他还提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御侮主张:出兵日本,杀鸡儆猴,震慑法兰西。要将日本扩张势力扼杀于萌芽状态以绝后患!

刘长佑不但建议出兵日本,而且还提出具体作战计划:“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

然而当时的晚清政坛各派势力盘踞,多派对外主张不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而是为了把对手整垮,因此无法形成举国一致对外的外交政策。表现最明显的是李鸿章,一贯主张对外妥协换取和平,一听刘长佑坚决抗法灭倭的主张,立刻吓坏了,在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的前提下,竟然偷跑到上海和法国人议和;同时阻止朝廷采纳刘长佑的计划。气得湘军老将左宗棠大骂:“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刘长佑还是一位清官、好丈夫。

他在担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期间,为给下属树立榜样,刘长佑对家人也严格要求,不准当地官员擅自出入其家人的住所,坚决杜绝行贿受贿。同治七年(1868),刘长佑因对沧州盐民起义镇压不力,受弹劾被降级留用。在他带着200名随行的楚勇离开帝都回湖南老家时,同僚知道他为官清廉、素无浮财,一路恐难养活随行人员,合捐了三万两白银赠给他,却被他拒收。刘长佑一行走到山东德州,德州府台说直隶诸大人送来了拒收的三万两白银,刘长佑仍坚持不受,请他派人送回直隶。

到了南京,老朋友曾国藩“知公清廉,从者饥苦,次以勇粮三千金”,刘长佑还是拒收,曾国藩只得暗中派人沿途予先为刘长佑一行准备住宿。路过长沙,湖南巡抚刘昆见刘长佑一行寒碜,深为感动并为之鸣不平,向朝廷报告说:“大臣归乡如刘荫渠(长佑)简朴清寒者当今罕见。”

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刘长佑一生也洁身自好,仅娶一房夫人,不纳妾,以他的地位和当时社会实际来说,这不能不说是很难得。

光绪八年(1882),刘长佑因不满自己的主张被朝廷拒绝,悲愤辞官。光绪十三年(1887),刘长佑抑郁而死,享年70岁。清廷给他的谥号是“武慎”。几年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战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关于刘长佑一生的功绩,一代文宗王闿运给他盖棺定论:“(刘长佑)始领乡军,实先群帅。楚、湘义旅,江、曾盛烈,公倡之也。”(王闿运《武慎刘公墓志铭》)

作者简介:陈胜乔,湖南邵东人。做过专业财经杂志记者、报纸主编。业余专注乡土写作,希望能为普及大邵阳历史文化尽绵薄之力。如果喜欢,敬请关注今日头条“大邵乡亲”专栏,阅读更多文章并点赞、收藏和转发。谢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