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富二代湘軍虎将劉長佑:追殺石達開一千多裡,後任大清第一總督

作者:大邵鄉親
富二代湘軍虎将劉長佑:追殺石達開一千多裡,後任大清第一總督

本文作者:陳勝喬

清朝末年,太平天國在廣西造反北上,與廣西搭界的湖南邵陽首當其沖。為保護家園和朝廷,一位名叫江忠源的邵陽人在老家新甯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組建起一支名叫“楚軍”(最早的湘軍)的軍隊,像猛虎一樣撲向太平軍,挫其鋒,敗其銳,硬生生托住快要崩潰的大清,也為自己和家鄉子弟赢得進身機會。

江忠源本人憑軍功短短三年由七品知縣升為二品巡撫,重新整理清朝漢人升官最快紀錄。他于鹹豐四年(1854)死于安徽巡撫任上後,接替他扛起“楚軍”大旗的是新甯同鄉劉長佑。而這個劉長佑更是青出藍勝于藍,不僅将“楚軍”發揚光大,使之成為與曾國藩湘軍相垺的虎狼之師,而且他本人依靠赫赫戰功,僅比曾國藩晚一年當上總督,之後更是後來居上,一度超越曾國藩當上有“大清第一總督”之稱的直隸總督。

劉長佑也是滿清立朝以來,邵陽人中第一個當上總督的人。

按說劉長佑是邵陽有史以來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然而到今天,不要講外地人,即使是邵陽人,詳知他生平事迹的人也寥寥無幾。且讓我攤開發黃的史籍,給大家講一講劉長佑的故事。

劉長佑,字子默,号蔭渠(一作印渠),生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與馬克思同年出生。相比曾國藩生于普通耕讀之家,劉長佑稱得上是富二代。他的父親靠經營木材和土産發家,富甲一方,在寶慶府新甯縣城建了一座名叫“馀慶堂”的大院,大門上挂有一副對聯:“積善之家必有馀慶,有福之人方能讀書”,彰顯濃郁的家風。

富二代湘軍虎将劉長佑:追殺石達開一千多裡,後任大清第一總督

據說劉長佑從小長得黑,臉如黑炭,人稱“小包公”,并且不怎麼愛說話,但極聰明,喜歡讀書。道光十四年(1834),16歲的劉長佑考取秀才(晚清第一牛人曾國藩考秀才共考了七次,直到22歲才考上),名列一等。道光十七年(1837),劉長佑入嶽麓書院讀書。他在嶽麓書院一共讀了11年書,進入如癡如醉的狀态,隻回家過了兩個春節,其間每次應歲試(清朝秀才每年都要考試,督促學進),成績皆列一等。因為成績特别優秀,劉長佑後來被湖南省推舉為“拔貢”到北京國子監讀書。

附加說明:拔貢是指一省學政選拔最優秀的秀才貢入國子監讀書,等同舉人身份,可參加進士考試。考試合格可授七品京官或任知縣。清初是六年選拔一次,乾隆七年之後十二年選拔一次,每省名額極有限。

劉長佑和江忠源同是新甯老鄉且是好友。如果說江忠源生來放蕩不羁、任俠仗義,戰鬥力超強,像一頭雄獅,那麼,劉長佑則沉穩冷靜,擅長謀略,像老虎一樣機智。曾國藩曾針對劉長佑自歎不如地說道:“此人胸中甲兵,吾不複能窺測矣”。

劉長佑和江忠源性格互補,是一對最佳搭檔,一合作就建立奇功。

鹹豐二年(1852),在江忠源邀請下,劉長佑加入江忠源建立的楚軍,首次到廣西攻打太平軍。分析戰争态勢,劉長佑敏銳認識到,太平軍攻破廣西全州後,必定會從湖南、廣西邊境水陸直下衡陽,準備占領長沙,是以向江忠源設計:繞路敵前,在蓑衣渡(湘江上的一個渡口,在全州城東北)設定伏兵,對乘船北上的太平軍實施火攻,阻擊其北上攻占衡陽、長沙。江忠源對此建議全數采納。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是,江劉兩人指揮寶慶新甯兵成功狙擊北上的數萬太平軍,不僅獲得全勝,而且打死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迫使太平軍改道湖南南邊,攻打永州;再從道州經甯遠、嘉禾東攻桂陽州,直至七月初,遲滞行程近三個月,才占領湘南重鎮郴州,穩住陣腳。

蓑衣渡之戰是江忠源的成名戰,也是清廷戰勝太平天國、苟延殘喘的關鍵之戰。有人對此作過精辟分析:“如無蓑衣渡之戰,長沙陷落,湖南盡入太平軍之手,丁憂(父母去世回家守孝)的曾國藩必不能回鄉募勇甚至會為太平軍所俘,曾、胡、左、李諸中興名臣永無出頭之日,曆史上将不再有湘軍這一支武裝。”但較少人知道,蓑衣渡之戰獲得成功,劉長佑出謀劃策貢獻巨大。

富二代湘軍虎将劉長佑:追殺石達開一千多裡,後任大清第一總督

此後,江忠源領軍出境,在湖北、江西、安徽等省與太平軍作戰,劉長佑多次赴援。鹹豐四年(1854),已升任安徽巡撫的江忠源戰死廬州(今安徽合肥)後,劉長佑接替江忠源扛起楚軍的大旗并且始終保持楚軍獨立建制,與曾國藩、左宗棠等并駕齊驅參與剿滅太平天國。

鹹豐九年(1859)年,劉長佑迎來自己的成名戰:擊敗石達開。

在太平天國所有天王中,翼王石達開可謂是戰神。這位16歲出山、19歲統帥千軍,20歲封王的軍事天才,在鹹豐四年(1854)秋,也就是他23歲那年,在江西九江、湖口指揮太平軍對陣44歲的曾國藩。次年年初,石、曾正式交鋒,石達開指揮太平軍将曾國藩的湘軍水師被打得大敗,逼得曾國藩跳水自殺。之後一年多,曾國藩一直被石達開追着打和圍着打,要不是後來太平天國内讧發生“天京事變”,石達開被召回南京,曾國藩能否全身而退,還真難說。

劉長佑和石達開也交過手,也敗過,但他越挫越勇。例如石達開從天京出走轉戰湖南,在進軍永州時,劉長佑和他展開激戰,石達開始終未能攻破永州,被迫轉移進攻寶慶(今邵陽市)。石達開的企圖是,希望在攻占寶慶後取道貴州,進入四川建立根據地。

鹹豐九年(1859)5月底,石達開率30萬大軍從東、西、南三面合圍寶慶城,其中石達開親領10萬精銳屯駐城南,一場決定晚清軍政局勢的大戰拉開序幕。

當時負責鎮守寶慶的清軍主将是左宗棠。在石達開部隊尚未到齊之前,左宗棠等即令堅壁清野,将寶慶城外的的民房街市廟宇全部焚毀,使太平軍喪失進攻的屏障與掩護。

因為寶慶城一面臨山三面環水,易守難攻,石達開最初對守城的清軍采取圍而不打的政策,計劃等他們彈盡糧絕時發起緻命一擊。

當年6月,石達開親自指揮大軍分十路進攻,眼看寶慶城危在旦夕,守城的湘軍卻突然來了兩支救兵:一支是劉長佑率9000楚勇趕到寶慶城東50餘裡;一支是李續宜(李續賓之弟)率領近萬湘勇從湖北趕來救援。

“為将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關鍵時刻,劉長佑像老虎一樣沉穩冷靜善謀的性格,對湘軍決勝整個戰役起了巨大作用。他和李續宜商議決定對石達開采取聲東擊西之計,即以自己的兵力吸引石達開的注意力,李續宜則繞到寶慶城北,對太平軍實施定點打擊。

劉李合作實施“聲東擊西”戰術,加上左宗棠等率領清軍趁勢殺出,導緻石達開大敗,被迫經永州逃回廣西老家。

此戰,劉長佑連戰連捷。他從邵陽開始追殺石達開,經永州追到桂林,多次将石達開擊敗,并将他趕進廣西貴縣(今貴港市,石達開的老家),總行程達一千多裡。經此一戰,石達開部隊元氣大傷,雖然後來卷土重來,但已是強弩之末,從此一步步踏上死亡之路。

富二代湘軍虎将劉長佑:追殺石達開一千多裡,後任大清第一總督

由于連戰連捷,立下大功,鹹豐十一年(1861),劉長佑升任廣西巡撫,時年43歲。同治元年(1862),升任兩廣總督。劉長佑應是清朝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湘籍總督,也是邵陽人中第一個當上總督的人。

同治二年(1863),劉長佑再次創造紀錄:升任有“大清第一總督”之稱的直隸總督,成為晚清第一個坐上此高位的漢人(曾國藩5年以後才坐上這個位置)。慈禧之是以升劉長佑的官,一是為了制衡曾國藩(時任兩江總督);二是劉長佑确實是有勇有謀的虎将,而且忠于清王朝。據說慈禧将要任命劉長佑擔任直隸總督時,一衆滿族貴族跳了起來,慈禧對此說了一句話:誰反對,就請誰去對付太平軍,結果無人吱聲。

附加說明:清朝在地方常設8個總督,計有:直隸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陝甘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和兩廣總督(清末改盛京将軍為東三省總督,因其設定時間較短,習慣上仍說清代設定8個總督)。這些總督,個個可謂手握一方重權的封疆大吏。清朝的直隸(轄區略等于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及河南、山東、山西、内蒙、遼甯部分地區),其地域拱衛京師,政治地理因素非常重要,故為清廷所特别重視,在疆吏的心目中也被格外看重,有“直隸為各省領袖”之說。

劉長佑不僅會打仗,而且會練兵,并且曾經幫曾國藩練成湘軍。

據史料記載,鹹豐三年(1853)正月,曾國藩奉旨到長沙幫辦團練,非常需要經過戰陣的将領協助他訓練湘勇。他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選是江忠源,可江忠源當時跟新任湖廣總督的張亮基去了湖北。江忠源雖然走了,但給曾國藩留下1200名訓練有素的楚勇,又向曾國藩推薦“頗能知兵”的劉長佑。劉長佑留在長沙為曾國藩訓練湘勇,他參照楚軍營制,建立起湘軍營制,可以這麼說,湘軍盡得楚軍真傳。清人王定安《湘軍記》說:“楚軍之興,湘軍之萌”、“江作先聲,曾繼其武。”

劉長佑還救援過曾國藩。

鹹豐六年(1856),石達開進攻江西,曾國藩坐困南昌,這時羅澤南卒于軍營中,曾國藩營中無人可用,眼看大營就要被石達開攻破,萬分危險之際,是劉長佑率蕭啟江等軍5000人楚勇由湖南入江西,幫助曾國藩抵抗太平軍。

劉長佑不僅軍事才能卓越,而且具有強烈的民族心,戰略眼光超前。

光緒七年(1881),法軍不斷侵犯越南北部,觊觎廣西、雲南,試圖由此進入中國西南。此前,日本已侵占琉球,不斷騷擾台灣、北韓。劉長佑當時任雲貴總督,堅決主張抗擊外侮。經他推薦提拔,清廷重用馮子材、劉永福抵抗法軍,遏制法國人在越南的勢力,以拒敵于國門之外。他還提出了一個震驚朝野的禦侮主張:出兵日本,殺雞儆猴,震懾法蘭西。要将日本擴張勢力扼殺于萌芽狀态以絕後患!

劉長佑不但建議出兵日本,而且還提出具體作戰計劃:“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簡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别命一軍出北韓,以扼其西;而後選明習韬略、熟習水師之将,由甯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

然而當時的晚清政壇各派勢力盤踞,多派對外主張不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安全,而是為了把對手整垮,是以無法形成舉國一緻對外的外交政策。表現最明顯的是李鴻章,一貫主張對外妥協換取和平,一聽劉長佑堅決抗法滅倭的主張,立刻吓壞了,在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的前提下,竟然偷跑到上海和法國人議和;同時阻止朝廷采納劉長佑的計劃。氣得湘軍老将左宗棠大罵:“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将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将落個千古罵名”。

劉長佑還是一位清官、好丈夫。

他在擔任廣西巡撫、直隸總督期間,為給下屬樹立榜樣,劉長佑對家人也嚴格要求,不準當地官員擅自出入其家人的住所,堅決杜絕行賄受賄。同治七年(1868),劉長佑因對滄州鹽民起義鎮壓不力,受彈劾被降級留用。在他帶着200名随行的楚勇離開帝都回湖南老家時,同僚知道他為官清廉、素無浮财,一路恐難養活随行人員,合捐了三萬兩白銀贈給他,卻被他拒收。劉長佑一行走到山東德州,德州府台說直隸諸大人送來了拒收的三萬兩白銀,劉長佑仍堅持不受,請他派人送回直隸。

到了南京,老朋友曾國藩“知公清廉,從者饑苦,次以勇糧三千金”,劉長佑還是拒收,曾國藩隻得暗中派人沿途予先為劉長佑一行準備住宿。路過長沙,湖南巡撫劉昆見劉長佑一行寒碜,深為感動并為之鳴不平,向朝廷報告說:“大臣歸鄉如劉蔭渠(長佑)簡樸清寒者當今罕見。”

都說英雄難過美人關。劉長佑一生也潔身自好,僅娶一房夫人,不納妾,以他的地位和當時社會實際來說,這不能不說是很難得。

光緒八年(1882),劉長佑因不滿自己的主張被朝廷拒絕,悲憤辭官。光緒十三年(1887),劉長佑抑郁而死,享年70歲。清廷給他的谥号是“武慎”。幾年後,中日甲午戰争爆發,清朝戰敗後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幹涉還遼而未能得逞)、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

關于劉長佑一生的功績,一代文宗王闿運給他蓋棺定論:“(劉長佑)始領鄉軍,實先群帥。楚、湘義旅,江、曾盛烈,公倡之也。”(王闿運《武慎劉公墓志銘》)

作者簡介:陳勝喬,湖南邵東人。做過專業财經雜志記者、報紙主編。業餘專注鄉土寫作,希望能為普及大邵陽曆史文化盡綿薄之力。如果喜歡,敬請關注今日頭條“大邵鄉親”專欄,閱讀更多文章并點贊、收藏和轉發。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