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翻译家夏衍的“译言译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纵观中国翻译文学的发展,不难发现浙江翻译艺术家的贡献。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交流中心,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如李志娟、夏燕、冯益岱、周启勋、孙宇等。他们热爱汉墨、笔墨、工作,将毕生奉献给翻译事业,使浙江翻译文学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中国翻译文学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一笔。

夏岩,原名沈乃喜,是著名作家、翻译家、电影制片人、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先驱、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夏燕在上海海洋球场待了很久,每天都与人相处,走在大街小巷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颇为熟悉。正是因为细致的观察,作为一名作家,他的创作总能在平凡中有所作为,这也为他未来的"小人物"作为创作中心埋下了伏笔。作为翻译,他与祖国同呼吸,分享命运,同时也密切关注世界形势。翻译作为一种文化诠释和传播,与时代政治经济学息息相关。如果说鲁迅要抛弃医学文本,那么夏衍就是放弃文本上的作品。情况的相似性让两人感到遗憾的是,夏妍翻译的高尔基的作品得到了鲁迅的高度认可。在混乱中,他们意识到国家的工业救赎是难以捉摸的,他们找到了另一条路,试图从同胞的精神中唤醒祖国。

翻译家夏衍的“译言译行”

翻译也为夏衍转向文艺事业打开了一扇门。他的翻译生涯始于在日本留学期间,日本小说家、剧作家小池幸雄的理论专著《戏剧研究》是他首次正式出版的译本。与在上海杨菲尔德观察人们的生活不同,夏炎出国留学期间,带着对戏剧的热爱经常光顾剧院,与当地导演、编剧、演员一起学习戏剧的基本理论知识,从戏剧相关翻译的翻译开始,然后改编剧本,从而为他后来戏剧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夏衍希望通过文艺作品的翻译,唤起人们对文艺的力量,用人们最喜爱的方式展示艺术,从而激励人民群众,增强革命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夏燕在翻译实践中特别关注女性问题。这可以从夏衍翻译的《妇女与社会主义》一书中看出,这是德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Pepper的理论译本,这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妇女问题的经典著作。当时,中国社会矛盾尖锐而复杂,在内外问题之中,关注女性问题的文学创作极为罕见,夏燕的翻译对早期中国女性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考女性问题,然后,夏燕对性别关系和婚姻问题的探索,在当时是相当前卫的。

夏衍的翻译之路一直很纠结,他因为翻译《爱之路》而备受争议。这是苏联女作家科伦特的作品,虽然读者的内容需要辩证地看待,但夏衍的翻译让中国人民看到了革命后新政权的进步。面对翻译中的不足,夏岩总能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反思,他敢于面对翻译过程中的问题,但不会弄巧成拙,盲目否定,放弃自己的尝试。在创作中,夏妍能够充分吸收翻译的经验,创作的中心集中在社会矛盾上,同时,刻画出鲜明个性的女性形象,如张曼曼、石小宝等。或许是因为两位社会活动家的地位,夏岩关心人民的感受,意识到人民的心,在他笔下对"小人物"的刻画总是入木三点,让读者产生共鸣。

夏娜的剧作《赛金华》也得益于他早先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剧本依然以女性为中心。此外,夏妍敢于成为第一人称,该剧大胆地涉及情感婚姻问题。与观众的视角不同,夏妍对待自己的人物一视同仁,没有道德绑架,可以说夏妍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创作者。

当时,中国文学界缺乏对现代欧洲文学潮流的翻译,夏炎翻译了日文版《欧洲现代文艺潮流》下夏雨尊的介绍。该书长达23万字,更全面、更系统地介绍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初欧洲国家出现的主要文学趋势和演变,各种文学体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夏燕是一位高效、有责任心的译者,只用了三四个月就完成了《欧洲现代文学思想》的翻译。通过夏衍的翻译,我们的读者慢慢接触并熟悉了西方文学的轮廓,从而获得了思想启蒙。《现代欧洲文学思想论》的成功,也坚定了夏衍从事翻译事业的决心。

不同国家文学的翻译,展现了夏衍文化翻译观的成长,他对高尔基的《母亲》的翻译堪称经典。夏燕是第一位将母亲带到中国的翻译。因为"母亲"的翻译,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深受感动,从此走上了革命之路。时至今日,《母亲》在中国的流行译本还是夏季译本,通俗易懂,风靡一时。抗日战争期间,夏衍仍然坚持为革命服务翻译作品,给群众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无论是《三兄弟》还是《两伊万的争吵》,都使人们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坚定了打败帝国主义的决心。该剧《三兄弟》的翻译,体现了夏炎主题创作从历史到现实的转变,对现实主义的坚持也延伸到了剧本《两伊万的争吵》的翻译。在敌人的背后,结合《戏剧季节》等相关活动,夏衍翻译改编了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六幕剧《复活》。与单纯的文学翻译不同,剧本翻译往往需要大量的再创作,夏衍在原著中保留了人性复兴的主线,加之当时国情的衰弱,去除了幻想和宗教思想,这也反映了他的翻译和创作是为时代而生的。新中国成立后,夏衍并没有放弃翻译工作,而是继续用自己的审美理解为祖国的文艺事业服务。

除了对文学界和戏剧的杰出贡献,夏衍对电影业的影响不容小觑。他学习中西,孜孜不倦,用翻译的身份打开了通往中国电影业的大门。夏和郑伯格合作翻译了苏联电影艺术家佩多夫金的作品,"电影导演理论"和"电影剧本理论"。夏燕可以说是文学艺术界的一次及时的雨,不仅翻译了《欧洲现代文艺潮流论》,填补了中国文学界对现代欧洲文学艺术思想翻译的空白,还翻译了普多夫金的电影理论作品,改变了中国电影剧本和电影制作的落后面貌。在夏衍翻译的《电影导演理论》和《电影剧本论》问世之前,中国电影中对外国电影理论的介绍大多是片面和主观的,客观性不强,因此缺乏实践指导不利于广大电影工作者和爱好者学习和学习。当翻译开始出现在《早报》和《每日电影》中时,反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热烈。此后,中国电影的发展有了新的面貌,广大电影工作者在充分吸收外片艺术的最佳体验下,也开始在电影的制作中掀起一阵澜。不仅如此,电影工作者对"蒙太奇"的研究更加深入和透彻,电影评论也成为血肉之躯,中国电影在精髓和其渣滓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因而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天使在路上》等优秀作品。夏衍的翻译,加上一代中国电影人的努力,从此给中国电影业带来了新的面貌。

回顾夏燕的翻译过程,他的翻译作品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高度符合"归化"翻译的标准,用一些中文典故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欣赏性。正是因为夏炎一直强调在翻译容易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原文的理解,他的读者会如此之多,译文就会广为流传。在翻译和改编这部剧的过程中,夏妍充分考虑了中国观众的审美,例如,在处理《复活》时,原作为了表现出更多的紧张和冲突,运用倒叙的手法,但夏炎在处理过程中运用了顺序叙事的手法,按照剧情的时间顺序安排来促进发展, 这条道路增强了每个人对胜利的信念。

据统计,夏衍的翻译作品涉及多个国家,包括14篇日文文学译本、7部苏联文学译本、2部俄罗斯文学译本、2部德语文学译本。单篇作品和论文包括16部日本文学,8部苏联文学,3部俄罗斯文学,3部德国文学,1部匈牙利文学和1部美国文学。

(作者: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作者:郭聪燕成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