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春节档电影观察:《流浪地球2》棋逢对手,“小破球”能否再度逆袭?

目前为止,2023年春节档电影票房破60亿人民币,而贡献了最大票房的电影则分别为《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这两部电影也是我们春节档电影市场观察的重点案例。

《流浪地球2》的票房走势与第一部大相径庭。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第一部在当年春节档并不被看好,但在口碑加持下一路杀出重围,逆袭成为当年的春节档冠军。时至今日,有了前作的观众基础,“小破球2”作为春节档明星选手入场,却遭逢《满江红》这匹“红马”,以21亿的票房暂居第二。

春节档电影观察:《流浪地球2》棋逢对手,“小破球”能否再度逆袭?

对于这部电影,国人有着极深的情怀。2019年“小破球1”上映时,无数影迷从这部作品里欣喜地看到了中国科幻的硬实力,中国科幻崛起的声音不绝于耳,2019年甚至被称为现代中国科幻电影重启元年。四年过去,承载了无数国人希望的第二部终于面世。

总体来看,这部电影并没有让科幻迷们失望,诸多大场面甚至超出了影迷预期,这也是该片能拿下豆瓣评分8.2的原因。当然,在叙事方面,更宏大的视角意味着作品摒弃了第一部的情感带入模式,多多少少给部分观众带来不适。

视觉更震撼,角色有新意,不愧是“小破球”

《流浪地球2》是《流浪地球》的前传,也是它的升级版。同样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由郭帆执导、刘慈欣监制,李雪健、吴京、刘德华、沙溢、王智、宁理等出演。四年磨一剑,主创团队没有让观众失望,特效更极致、故事和人物有不少新意。

春节档电影观察:《流浪地球2》棋逢对手,“小破球”能否再度逆袭?

从视听特效看,该片场景更为丰富,观感比第一部更为震撼。比如影片一开始太空电梯的设定与呈现,令人叹为观止。此外,人类战机和无人机空中对战,水下刘德华扮演的工程师图恒宇与同事马兆(宁理饰演)的诀别,月球危机引起的潮汐和陨石,各国标志性建筑陷落……这些场景和段落将科幻灾难片的想象力展露无疑,给观者带来了极震撼的视觉感受,令人大呼过瘾。

除了画面的震撼感,高科技加持下,这部科幻还带来不少“惊喜”,比如借助CG技术复原了第一部中出演姥爷、2021年去世的演员吴孟达,他出现在了刘培强与韩朵朵的婚宴上;技术也修复还原了演员李雪健声带受损的声音;刘德华和吴京等所饰演人物角色的“逆生长”也有赖于技术的更新迭代。3D打印、数字车床、激光雕刻等技术的应用,传统的道具逻辑变成了产品逻辑,这些技术和管理升级共同为实现本片的效果提供了条件。

在人物设置上,很多人物比上一部塑造得更为立体复杂。李雪健扮演的老一代领导者坚定而沧桑,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当下,他的表现也展现了我们的大国风采和底气,戳中了国人的爱国情怀;沙溢扮演的老一代航天员操着一口东北方言出场代入故事,质朴亲切,牺牲的一幕更是成为该片的一大泪点。刘德华扮演的数字工程师图恒宇也是该片出彩的角色,性格多面复杂,刘德华将该角色的内心冲突和挣扎表现得比较深刻妥帖。

春节档电影观察:《流浪地球2》棋逢对手,“小破球”能否再度逆袭?

在主题立意上,影片进一步凸显出中国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关怀。刘慈欣原作小说的结尾,“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的歌词通过李雪健以台词的形式说出,在疫情肆虐的时代,它从电影的角度,表达出了一种对人类文明未来史的思考和期待。这一点上来说,它契合了中国观众的集体情绪,在价值观和情感上做到了升华,让这部沉重的灾难科幻片有了一抹亮色。影片结尾处,图恒宇父女进入数字世界共同拯救了地球,也点出了数字化生存和人类文明之间关系的宏大议题。

史诗级硬件搭配东方式情感,或是中国科幻新出路?

从硬核科幻的角度来说,《流浪地球2》与好莱坞科幻电影相比毫不逊色,并且展现出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的一些样貌。该片1月22日亦于北美同步上映,目前烂番茄新鲜度83%,IMDb8.2分。

好莱坞科幻电影多以塑造人物为核心,无论是漫威宇宙还是DC系列,都是如此。影片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出蝙蝠侠、蜘蛛侠、奇异博士、美国队长等一个个超级英雄形象,属于个人英雄式的表达。而《流浪地球》2更多是建构一个人类未来史,史诗质感更为浓烈,场面更为宏大,世界观上关于人类未来的思考和“数字生命计划”的议题既呈现中国本土特色,也有普适性。

春节档电影观察:《流浪地球2》棋逢对手,“小破球”能否再度逆袭?

影片在讲述方式上,该片没有沿用单一人物线串起故事,而是围绕太空电梯危机、月球危机等灾难事件,各个不同群体的不同应对表现来结构故事。月球危机是该片最核心的危机事件,在地球逃离太阳系的过程中,月亮将与地球相撞,人类如何避免这一危机事件发生?人类各方在这一事件中,又会发生什么冲突?这既是一场地球空前的灾难,也是一次终极冒险。最终,人类最终选择了团结,集结本用于人类彼此争战的核武器力量,共同拯救地球。以这一系列行动为主轴,编年体的方式,串联起整个宏大的科幻叙事。这一设定基本上还原了刘慈欣原作中的思考,也往前书写了第一部《流浪地球》的背景故事。

郭帆导演及团队的创作初衷是要真正以电影的方式呈现出刘慈欣笔下,充满想象力和真实感交织的未来世界,并探讨关于人类文明未来的终极诘问,力图建立一种未来历史纪录片的类型样式。该故事关于世界观的建构就超过了10万字,并集结了专业的科学家顾问团队,可以说是踏踏实实地为本片打好了地基。

春节档电影观察:《流浪地球2》棋逢对手,“小破球”能否再度逆袭?

郭帆导演认为一部电影,世界观的高概念特别重要,《流浪地球》第一部的核心世界观是带着地球去流浪,第二部是数字生命计划的探讨,契合了中国人对于亲人的情感。故事中吴京扮演的航天员为儿子能够进入地下城生存下去而奋斗,刘德华扮演的工程师是为了女儿能够在数字世界生存而牺牲,这种情感是东方式的,也是世界的。在宏大的叙事里表达中国人的情感关怀,是电影的目标,也是引起观众共鸣的重要原因。有观众看完这一部已经开始喊话导演郭帆拍第三部,但郭帆坦言世界观还没想好,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也是该片获得成功的因素吧。

当然,《流浪地球2》并非没有“弱点”。以事件为中心的叙事,在人物代入感上缺乏主观视角,不像漫威宇宙那样有很多独立的能被记住并喜爱的人物IP;过于宏大的主题、超硬核的科幻设定对观众也有一定的观影门槛;纪录片史诗式的结构也有些松散,故事各部分衔接还不够紧密和精致;细节过满,影片将近3小时的时长对观众的生理极限也是挑战。郭帆导演本来想做成上下集,但最后还是决定一次带给观众满足的享受,相当于一张电影票看了两场电影,对观众来说,好处是该片绝对值回票价。

结语:

《流浪地球2》之所以有当下的品相,是因为幕后工业和技术流程更加完善。这样一部科幻史诗巨作,不只是靠生产一个优质镜头,更依赖制作迭代升级后的优质镜头的量产。而达到这一目标既需要硬件、软件、人的观念的更新,以及流程标准和管理规范的建立,并高效应用到剧组里。

不仅如此,剧组还实行了内部预演拍摄,用10周时间,以虚拟拍摄技术,全片预先拍摄了一次,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具象的画面,来验证场景和台词是否合适、机位调度与演员走位是否合理等,避免了语言沟通的局限。在拍摄《流浪地球2》的过程中,这些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为下一步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和标杆,很多规范的操作流程值得同业借鉴和推广。

另外,影片制作水准的提高也依托于中国科技、经济甚至综合国力的提高。如果没有“大国崛起”这样的大背景,中国科幻也不可能拍出这样既有中国特色,又具国际特效实力、地球视野的史诗级别的科幻电影。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优化电影业的流程,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上竭尽所能地做出最好的作品,主创们坚守的这一信念,也许才是其为中国影视从业者带来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