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節檔電影觀察:《流浪地球2》棋逢對手,“小破球”能否再度逆襲?

目前為止,2023年春節檔電影票房破60億人民币,而貢獻了最大票房的電影則分别為《滿江紅》和《流浪地球2》,這兩部電影也是我們春節檔電影市場觀察的重點案例。

《流浪地球2》的票房走勢與第一部大相徑庭。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第一部在當年春節檔并不被看好,但在口碑加持下一路殺出重圍,逆襲成為當年的春節檔冠軍。時至今日,有了前作的觀衆基礎,“小破球2”作為春節檔明星選手入場,卻遭逢《滿江紅》這匹“紅馬”,以21億的票房暫居第二。

春節檔電影觀察:《流浪地球2》棋逢對手,“小破球”能否再度逆襲?

對于這部電影,國人有着極深的情懷。2019年“小破球1”上映時,無數影迷從這部作品裡欣喜地看到了中國科幻的硬實力,中國科幻崛起的聲音不絕于耳,2019年甚至被稱為現代中國科幻電影重新開機元年。四年過去,承載了無數國人希望的第二部終于面世。

總體來看,這部電影并沒有讓科幻迷們失望,諸多大場面甚至超出了影迷預期,這也是該片能拿下豆瓣評分8.2的原因。當然,在叙事方面,更宏大的視角意味着作品摒棄了第一部的情感帶入模式,多多少少給部分觀衆帶來不适。

視覺更震撼,角色有新意,不愧是“小破球”

《流浪地球2》是《流浪地球》的前傳,也是它的更新版。同樣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由郭帆執導、劉慈欣監制,李雪健、吳京、劉德華、沙溢、王智、甯理等出演。四年磨一劍,主創團隊沒有讓觀衆失望,特效更極緻、故事和人物有不少新意。

春節檔電影觀察:《流浪地球2》棋逢對手,“小破球”能否再度逆襲?

從視聽特效看,該片場景更為豐富,觀感比第一部更為震撼。比如影片一開始太空電梯的設定與呈現,令人歎為觀止。此外,人類戰機和無人機空中對戰,水下劉德華扮演的工程師圖恒宇與同僚馬兆(甯理飾演)的訣别,月球危機引起的潮汐和隕石,各國标志性建築陷落……這些場景和段落将科幻災難片的想象力展露無疑,給觀者帶來了極震撼的視覺感受,令人大呼過瘾。

除了畫面的震撼感,高科技加持下,這部科幻還帶來不少“驚喜”,比如借助CG技術複原了第一部中出演外公、2021年去世的演員吳孟達,他出現在了劉培強與韓朵朵的婚宴上;技術也修複還原了演員李雪健聲帶受損的聲音;劉德華和吳京等所飾演人物角色的“逆生長”也有賴于技術的更新疊代。3D列印、數字車床、雷射雕刻等技術的應用,傳統的道具邏輯變成了産品邏輯,這些技術和管理更新共同為實作本片的效果提供了條件。

在人物設定上,很多人物比上一部塑造得更為立體複雜。李雪健扮演的老一代上司者堅定而滄桑,在國際風雲變幻的當下,他的表現也展現了我們的大國風采和底氣,戳中了國人的愛國情懷;沙溢扮演的老一代航天員操着一口東北方言出場代入故事,質樸親切,犧牲的一幕更是成為該片的一大淚點。劉德華扮演的數字工程師圖恒宇也是該片出彩的角色,性格多面複雜,劉德華将該角色的内心沖突和掙紮表現得比較深刻妥帖。

春節檔電影觀察:《流浪地球2》棋逢對手,“小破球”能否再度逆襲?

在主題立意上,影片進一步凸顯出中國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關懷。劉慈欣原作小說的結尾,“當鮮花重新挂上枝頭”的歌詞通過李雪健以台詞的形式說出,在疫情肆虐的時代,它從電影的角度,表達出了一種對人類文明未來史的思考和期待。這一點上來說,它契合了中國觀衆的集體情緒,在價值觀和情感上做到了升華,讓這部沉重的災難科幻片有了一抹亮色。影片結尾處,圖恒宇父女進入數字世界共同拯救了地球,也點出了數字化生存和人類文明之間關系的宏大議題。

史詩級硬體搭配東方式情感,或是中國科幻新出路?

從硬核科幻的角度來說,《流浪地球2》與好萊塢科幻電影相比毫不遜色,并且展現出不同于好萊塢電影的一些樣貌。該片1月22日亦于北美同步上映,目前爛番茄新鮮度83%,IMDb8.2分。

好萊塢科幻電影多以塑造人物為核心,無論是漫威宇宙還是DC系列,都是如此。影片的終極目标是塑造出蝙蝠俠、蜘蛛俠、奇異博士、美國隊長等一個個超級英雄形象,屬于個人英雄式的表達。而《流浪地球》2更多是建構一個人類未來史,史詩質感更為濃烈,場面更為宏大,世界觀上關于人類未來的思考和“數字生命計劃”的議題既呈現中國本土特色,也有普适性。

春節檔電影觀察:《流浪地球2》棋逢對手,“小破球”能否再度逆襲?

影片在講述方式上,該片沒有沿用單一人物線串起故事,而是圍繞太空電梯危機、月球危機等災難事件,各個不同群體的不同應對表現來結構故事。月球危機是該片最核心的危機事件,在地球逃離太陽系的過程中,月亮将與地球相撞,人類如何避免這一危機事件發生?人類各方在這一事件中,又會發生什麼沖突?這既是一場地球空前的災難,也是一次終極冒險。最終,人類最終選擇了團結,集結本用于人類彼此争戰的核武器力量,共同拯救地球。以這一系列行動為主軸,編年體的方式,串聯起整個宏大的科幻叙事。這一設定基本上還原了劉慈欣原作中的思考,也往前書寫了第一部《流浪地球》的背景故事。

郭帆導演及團隊的創作初衷是要真正以電影的方式呈現出劉慈欣筆下,充滿想象力和真實感交織的未來世界,并探讨關于人類文明未來的終極诘問,力圖建立一種未來曆史紀錄片的類型樣式。該故事關于世界觀的建構就超過了10萬字,并集結了專業的科學家顧問團隊,可以說是踏踏實實地為本片打好了地基。

春節檔電影觀察:《流浪地球2》棋逢對手,“小破球”能否再度逆襲?

郭帆導演認為一部電影,世界觀的高概念特别重要,《流浪地球》第一部的核心世界觀是帶着地球去流浪,第二部是數字生命計劃的探讨,契合了中國人對于親人的情感。故事中吳京扮演的航天員為兒子能夠進入地下城生存下去而奮鬥,劉德華扮演的工程師是為了女兒能夠在數字世界生存而犧牲,這種情感是東方式的,也是世界的。在宏大的叙事裡表達中國人的情感關懷,是電影的目标,也是引起觀衆共鳴的重要原因。有觀衆看完這一部已經開始喊話導演郭帆拍第三部,但郭帆坦言世界觀還沒想好,這種嚴肅的創作态度也是該片獲得成功的因素吧。

當然,《流浪地球2》并非沒有“弱點”。以事件為中心的叙事,在人物代入感上缺乏主觀視角,不像漫威宇宙那樣有很多獨立的能被記住并喜愛的人物IP;過于宏大的主題、超硬核的科幻設定對觀衆也有一定的觀影門檻;紀錄片史詩式的結構也有些松散,故事各部分銜接還不夠緊密和精緻;細節過滿,影片将近3小時的時長對觀衆的生理極限也是挑戰。郭帆導演本來想做成上下集,但最後還是決定一次帶給觀衆滿足的享受,相當于一張電影票看了兩場電影,對觀衆來說,好處是該片絕對值回票價。

結語:

《流浪地球2》之是以有當下的品相,是因為幕後工業和技術流程更加完善。這樣一部科幻史詩巨作,不隻是靠生産一個優質鏡頭,更依賴制作疊代更新後的優質鏡頭的量産。而達到這一目标既需要硬體、軟體、人的觀念的更新,以及流程标準和管理規範的建立,并高效應用到劇組裡。

不僅如此,劇組還實行了内部預演拍攝,用10周時間,以虛拟拍攝技術,全片預先拍攝了一次,抽象的文字變成了具象的畫面,來驗證場景和台詞是否合适、機位排程與演員走位是否合理等,避免了語言溝通的局限。在拍攝《流浪地球2》的過程中,這些探索不斷取得新的進步,為下一步中國電影工業的發展提供了一些啟示和标杆,很多規範的操作流程值得同業借鑒和推廣。

另外,影片制作水準的提高也依托于中國科技、經濟甚至綜合國力的提高。如果沒有“大國崛起”這樣的大背景,中國科幻也不可能拍出這樣既有中國特色,又具國際特效實力、地球視野的史詩級别的科幻電影。

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不斷優化電影業的流程,在有限的資源和條件上竭盡所能地做出最好的作品,主創們堅守的這一信念,也許才是其為中國影視從業者帶來的最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