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导演多兰的回归自我之作多兰电影中永恒的母题多兰美学在叙事中的运用多兰的困境与出口

作者:海边电影

(作者/Maddah)

泽维尔·多兰(Xavier Dolan)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导演,他在20岁时凭借处女作《我杀了我的母亲》(I Kill My Mother)冲进了戛纳电影节,他看到了这个年轻人无限的活力和可能性。然而,从那以后,多兰的电影却频频被认可为"重复自我,没有进步","肆无忌惮的多兰美学已经厌倦了","江朗是完美的"等等。

面对世人的关注和批评,多兰本人也陷入了电影创作的瓶颈,"风格"对他来说也是一个硬伤,他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但第一部英国电影《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叙事混乱,没有敏锐度,甚至曾经值得称赞的优点都消失了。

多兰真的那么迷茫吗?他的新电影《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似乎给出了答案。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导演多兰的回归自我之作多兰电影中永恒的母题多兰美学在叙事中的运用多兰的困境与出口

接下来,我将结合导演的风格来分析电影《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 h1级"pgc-h-right-arrow">多兰电影永恒的主题</h1>

在影片中,多兰继续探索了他过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母子关系和"不可能的爱情"。这不是导演对自我的重复,而多兰回归自我的精神之旅,这是质量爆炸带来的数量的积累。

不可能的爱

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的故事情节是纯洁的,而马克西姆(马克西)和马蒂亚斯(以下简称马蒂)是一对从小互相玩耍长大的好兄弟,在一次意想不到的"亲吻"之后,他们感到被一种意想不到的感觉唤醒,并开始重新审视他们对彼此的感情。两人马蒂(Marty)很富裕,在工作中属于精英阶层,而马克西则被母亲拖累,感觉自卑。

导演的"同性恋"身份让他特别关注边缘人群,我们可以把多兰电影中的爱情总结为"不可能的爱情"。但与通常的LGBTQ电影不同,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更注重挖掘角色自我意识的更深层次,更微妙的方面。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导演多兰的回归自我之作多兰电影中永恒的母题多兰美学在叙事中的运用多兰的困境与出口

影片一开始,一群好兄弟围成一团插话,用我们现在常用的一句话来说,从他们的举止上可以感觉到,他们是一群铁打的"直男"。因此,影片的特殊性在于,它是通过一种非常"大众"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所谓的"群众"是相对于"少数性取向"来决定的。

多兰的电影曾经直接以LGBTQ人群为特色,其中最典型的是《双劳伦斯》,它聚焦于边缘化群体的"不可能的爱情"。

与过去不同的是,多兰撕毁了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身上不同寻常的标签,而是试图描述普通人的内心变化。当一个"直男"发现自己对一个好兄弟有一种奇怪的感情时,会发生什么?这种感觉是在我内心深处还是被喷了出来?当然,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不可能那么简单的总结,我们可以在电影中感受到的是,主角的内心总是处于"颤抖"的状态,这种内心的摇摆,已经成为了影片的落脚点之一。

母子关系

《我杀了妈妈》是根据母子关系改编的,也是多兰最受好评的两部电影,不仅这两部,母亲的形象在其他电影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也不例外,"母子关系"在影片中也有重要的分量。多兰饰演马克西,他是众多伴侣中最多的一个,他们有幸福的家庭,只是他没有 - 他的母亲是一个"瘾君子",仍在康复中。就像多兰过去的作品一样,父亲的角色在家庭中缺失了。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导演多兰的回归自我之作多兰电影中永恒的母题多兰美学在叙事中的运用多兰的困境与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在片中饰演母亲的安娜-多尔瓦尔,在多兰的片中也多次饰演过母亲,差点成为多兰的"皇母",有点绿树成荫的意思。

十年前,在《我杀了妈妈》中,多兰饰演一个高中生,叛逆时期的他,觉得妈妈的行为让他羞愧,然后告诉老师妈妈死了,不能为他签名。

十年后,在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身上,母子之间的战争升级,母亲把遥控器扔给儿子,儿子打破镜子,两人互相吐出最恶毒的语言,他们试图修复这段关系,但总是失败。在这场无休止的战争中,我们不能忽视"互相关心"这种争吵的出发点,这是很多人在亲子关系中,但是,导演把它戏剧化了,放大了母子之间的矛盾,让母子关系显得既夸张又合理。

<在h1类"pgc-h-arrow-right">叙事中使用多兰美学</h1>

《多兰美学》中常见的元素,如升级镜片、流行音乐、放大的象征意义、鲜艳的色彩、变奏、取景、大量的面部特写等看似形式主义的东西,这一次并没有成为叙事的负担,反而使影片所传达的情感更具冲击力。

接下来,我将重点介绍象征意义,框架和配乐。

放大的符号化意义

多兰善于用象征意义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外化,过去,多兰电影中的符号被淹没,甚至有些超现实,比如《双劳伦斯》的飞行服。当《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上映时,导演年轻的狂热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实用性和目的性。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导演多兰的回归自我之作多兰电影中永恒的母题多兰美学在叙事中的运用多兰的困境与出口

这一幕是在马蒂和马克西的"意外亲吻"之后,清晨,当马蒂掉进水里时。在这部三分钟的"游泳剧"中,导演从不同角度从多个位置捕捉了马蒂在水中的状态,浓郁的蓝色充斥着整个屏幕,一圈涟漪和水花,反映了角色内心的波浪。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马蒂处于挣扎状态,他对马克西的感觉不同,但急于摆脱它,但他越焦虑,内心的欲望越强烈,潮水就越大。

有一个镜头从空中捕捉到湖面的全貌,马蒂在画面的角落里,挣扎着向前游去,他就像一艘迷失在海里的船,沉浸在无助和混乱中,看不到出口和终点。

马蒂爱上了马克西,但想摆脱马克西,这种感觉不是通过台词、旁白或直率的肢体语言来表达的,而是一种将复杂的情感寄托在蓝色的湖面上的方式,赋予了电影情绪的美丽。

接下来,导演并没有把电影拍成一个庸俗的爱情故事,而是让两个人彻底分离,感情从人生的缝隙中偶尔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东西之一就是镜子。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导演多兰的回归自我之作多兰电影中永恒的母题多兰美学在叙事中的运用多兰的困境与出口

照镜子的过程是对心灵的一种检查。马克西坐在公共汽车上时,把头靠在窗户上,这反映了他的侧脸。在下一个镜头中,当马蒂换衣服时,他只在镜子里露出了半张脸。没有拍摄的"半张脸"是角色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以及角色故意隐藏的"本和我",这意味着角色没有意识到情感波浪带给生活的变化。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桥段,马克西看着镜子。马克西觉得自己不如脸上的胎记,他用手捂住它,想象没有疤痕的脸会是什么样子。也许你不会在朋友面前感到不安,或者你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等着他。

在镜头中,马克西把手移开,他在镜子里的脸很干净——镜子是他的"阋神星镜子"。厄里斯的镜子出现在《哈利·波特》中,人们可以在镜子里看到自己内心最强烈的欲望,多兰一再形容自己是"哈疯子",这也是对他的一个小小的致敬。不幸的是,马克西生活在一个现实主义的世界里,无法通过镜子打败恶魔。

马克西脸上的胎记是另一个重要的象征。多兰给这张侧面的脸留了大量的特写镜头。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导演多兰的回归自我之作多兰电影中永恒的母题多兰美学在叙事中的运用多兰的困境与出口

这颗红色的胎记,开始从眼角蔓延开来,蜿蜒而下,最终延伸到脸颊的下侧,像一滴红色的泪水,从眼角顺着脸颊流下,那是马克西无声的悲伤,是土着家人带给他的不可磨灭的伤疤,甚至在欢乐时光里, 他的心无法停止哭泣。

很多时候,红色的眼泪也表达了马克西的悲伤。例如,他小心翼翼地告诉马蒂他的感受,但得到了冷淡的回应。在这里,胎记是眼泪的真正替代品,甚至比眼泪更诗意,使悲伤的程度更加丰富。

框架中的更改

说到多兰电影中画面的变化,最典型的就是《妈咪》。在《妈咪》中,多兰非常大胆地使用了1:1的帧,为了营造出一种地位的英雄被框定在小范围的紧迫感上,电影导演让男主角"挑"屏幕,来体现英雄内心的变化。

在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身上,有一个不那么明显的变化。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导演多兰的回归自我之作多兰电影中永恒的母题多兰美学在叙事中的运用多兰的困境与出口

在马克西离开的派对上,马蒂故意针对马克西姆,甚至侮辱他的"墨脸"。事实上,观众知道马蒂这样做是因为他担心马克西内心的悸动,以及他不想与最好的朋友分开的幼稚行为。

两个有冲突的人如何和解?影片的高潮接吻戏出现在这一部分。

马蒂发现马克西躲藏起来,灯光开始闪烁,起初突然,有点像马蒂此刻的心理活动,摇摆不定,不知所措。然后灯熄灭了,屏幕变暗了。当它再次亮起时,框架发生了变化。与1.85:1相比,图片变窄。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导演多兰的回归自我之作多兰电影中永恒的母题多兰美学在叙事中的运用多兰的困境与出口

我没有切断这张照片中的黑边,我可以非常直观地感觉到画面的变化(接近2.27:1)。

这个场景,是两位主角自影片一开始就被迫"接吻"以来,第一次单独面对面,导演为他们安排了一个非常封闭的空间,而这里画面的变化也意味着马蒂内心的变化。马蒂抗拒这种感觉,但在灯光熄灭的那一刻,他抛弃了这个世界:体面的工作,美丽的女朋友,顽强的心。当灯光重新亮起的那一刻,他来到了马克西的世界。

这一切都有点像梦,框架的变化为两个人提供了下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 他们面对自己的心并亲吻。当他想走得更远时,马蒂停了下来,说:"我们不应该。然后马蒂走出了封闭的空间,象征着两人内心情绪的光芒再次熄灭,画面又回到了原来的1.85:1。

灯光的闪烁不仅巧妙地解决了绘画变化的问题,使其自然,而且成为电影中的一个象征,反映了主角内心的闪烁。这是一次创造性的冒险。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导演多兰的回归自我之作多兰电影中永恒的母题多兰美学在叙事中的运用多兰的困境与出口

流行音乐

音乐是多兰电影中的重要元素。曾经,"夜总会风格MV"配上一首吐槽歌,是很多人"受不了"多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中,多兰继续使用一些非常有节奏的音乐,但这次导演对音乐的使用有些趋同,在电影中音乐非常和谐。

比如开场两分钟,马克西坐在车里,看着路边一个巨大的广告牌,镜头在广告牌上给出了一个幸福甜蜜的四口之家的特写镜头——暗示着这个场景是马克西的主观镜头,他缺乏家人的爱, 广告上的形象既令人眼花缭乱,又唤醒了他内心的欲望。此时音乐也在播放。

迷幻的节奏似乎为影片奠定了基调,并迅速将观众从影片的叙事中拉到银幕上。尤其是随着浓重的歌声,路中间的两条黄线在镜头中晃动,画面与配乐的旋律产生了对比,这种对比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能为画面注入新的活力。多兰也喜欢在以前的电影中安排这样的段落。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导演多兰的回归自我之作多兰电影中永恒的母题多兰美学在叙事中的运用多兰的困境与出口

晶状体缓慢上升,视野突然变宽,此时音乐似乎将人们带入未知领域。事实上,对于当时坐在车里的马蒂和马克西来说,这段旅程是"未知的"。从广告牌到开路,也意味着马克西将暂时摆脱"家"给他带来的烦恼。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配乐。

被母亲撞倒的马克西独自坐在公共汽车上,鲜血顺着额头流下来,悲伤的钢琴缓缓响起,马克西戴上帽子靠在窗户上。下一个镜头,另一个场景是马蒂在镜子前换衣服,粉红色的衬衫让他想起了暧昧的性取向,并在音乐保持不变时将其脱下,仍然悲伤的钢琴声。在一起拍摄短片时接吻后,两人回到了自己的世界,一个母亲要应付,一份繁忙的工作要应付。看似不愤世嫉俗的二人组,导演通过相同的音乐将他们相似的情绪联系起来,让观众捕捉到空气中的多愁善感的情绪。

然后,最后的音乐。马克西要去澳大利亚——这部电影也是根据马克西为澳大利亚所做的准备。当他推开门的那一刻,他发现马蒂站在门外,微笑着准备带他去机场。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导演多兰的回归自我之作多兰电影中永恒的母题多兰美学在叙事中的运用多兰的困境与出口

这部电影在这里戛然而止。"Song For Zula"响起,这首歌也出现在"非凡的蜘蛛侠2"中,因为演员深情地穿过汽车走向女主角。随着"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的电影结局,两位主要角色的感受画出了一个长而长的结局。

在戏剧之前,马克西让马蒂帮他准备在澳大利亚的工作,但没过后来,马克西以为是马蒂不想帮忙,其实马蒂也不想留下好朋友。所以,在离开最后一次见面之前,两个人已经知道了对方的意图,也知道两个人之间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感情只能深埋在我的心底,在烟云等各种事情都过去之前。

影片淡化了爱情,但《为祖拉而歌》是赤裸裸的爱情表达,不仅延续了两个人不言而喻的心境,也用一首非常浪漫的歌来展现他们的感情,所以很难说这部电影是幸福的结局还是悲伤的结局。

仿佛回到了导演的《木乃伊》中,拉娜·德尔·雷伊(Lana Del Rey)的《生而死》(Born To Die)将在影片结尾上演,虽然故事不同,但心灵的震撼是相似的。

< h1级"pgc-h-right-arrow">Dolan的困境和出口</h1>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导演多兰的回归自我之作多兰电影中永恒的母题多兰美学在叙事中的运用多兰的困境与出口

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作为多兰的第八任大臣,有明显的优势和劣势。年轻有名,影片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生命沉淀,这或许就是多兰只能继续拍摄自己所熟知的小世界的原因。

回顾多兰的导演历程,《我杀了我的妈咪》和《妈咪》可以算作他的杰作。我认为《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也可以称作多兰导演生涯中的一个小小的里程碑。在这部电影中,多兰放弃了"改变"的念头,而是回归自我,在最熟悉的环境中,拍摄出最得心应手的题材,经过拍摄经验的积累,在这里,已经形成了多兰自己的体系。

《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不是爱情故事,我更喜欢称之为"友谊电影",仿佛多兰之前的电影涉及爱情,但也尝试去探索更深层次的东西。如果之前的尝试失败了,那么这次多兰的创建是成功的。他把自己的敏感融入到影片的细节中,不是刻意表达,一切都很自然,传达出一种非常真诚的感觉。

如果说之前的《世界末日》《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是多兰瓶颈中的一部烂片,那么《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则意味着多兰已经找回了自己,对自己的童贞有了一些自信。

仿佛影片的结尾已经结束,马克西飞得很远,他的生活指向了一个清晰的未来。对于导演多兰来说,三十个站台,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