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城乡历史文脉。
近期,蕲春县第三批历史建筑正在公示,蕲春拟新增36处历史建筑。
蕲春的历史记忆,藏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亦或是一栋栋历史建筑里。
在岁月长河中,这些建筑把已经逝去的光阴故事,保留在每一个蕲春人的视线与脑海里。
01
大同电站
所在位置:大同镇大同水库坝脚
所属年代:1958
大同电站为坝后式电站,位于大同水库坝脚下,总装机容量4100KW,是我县电站建成发电最早、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于1958年9月开工建设,1962年1月开始发电。同年4月,大同至漕河35KV输电线路完成,蕲春县人民第一次用上电。2015年10月对电站进行扩容增效改造,改造后总装机容量3650KW,多年平均发电量1250万度。
02
油铺河大桥
所在位置:大同镇石坪村
所属年代:1974
油铺河大桥位于大同镇石坪村四组与六组公路交汇处,建于1974年,长8.6米,面积128平方米,属砌石结构石拱桥,石拱桥建成后方便沿河群众出行。为传承保护古建筑于2018年投资30余万元进行了修缮加固,打造成了一座景观桥,也为附近群众提供了娱乐休闲场所,同时也是石坪村美丽乡村景观点之一。
03
太平一级电站
所在位置:青石镇太平居委会太平水库坝脚
所属年代:1980
太平一级电站位于太平水库大坝脚下100余米处,利用库区富余水能发电,原属库内电站,现归属县电力公司管辖。一级电站装机容量200kw,年发电量45万度,主要供太平居委会辖区居民及单位用电。厂房建设就地取材,墙体全部利用花岗岩条石砌筑,建成使用至今完好无损,为当地特色建筑物。
04
恒祖祠
所在位置:青石镇裴冲村
所属年代:1727
恒祖祠位于青石镇裴冲村亭子学塆,四面环山,风景优美。由裴氏十二世祖泽永公组织亲人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和近代时局变迁,祠内木结构朽蚀较严重,裴氏族人于2021年在保留原青砖墙体上进行了修缮,现为砖木结构,一进两栋,四方翘角马头墙,花岗石大门,进门隔顶为戏楼,左右厢房共六间,天井两口,内部为立柱斗拱配以雕花屏风隔断,为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上世纪解放前夕,蕲春、宿松、太湖三县建立中共区委会,机关设立在恒祖祠,为近代的中国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场所。
05
赤东中学牌楼
所在位置:赤东镇竹瓦村
所属年代:1958
赤东中学牌楼始建于1958年,砖混结构,两旁建有护厝,构造精巧,具有典型的解放初期的建筑特色。该牌楼见证了赤东初级中学半个多世纪的兴衰变迁,亦承载了几代教育人呕心沥血、开拓创新的足迹,是学校唯一保存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物,是历届师生及和几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06
朱四房村大礼堂
所在位置:赤东镇朱四房村五组
所属年代:1972
朱四房村大礼堂建设于1972年,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其中牌楼为二层,大梁砖拱结构,建筑面积160平方米,礼堂主席台为砖石结构,礼堂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安装座位800个。该礼堂当时内外装饰精致,建成后牌楼上下层为大队办公室,广播室,文艺宣传室,是朱四房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并曾多次为竹瓦地区政府部门开会,唱戏,放电影提供服务。期间多次维护修缮,至今保持完整。
07
玉津桥
所在位置:株林镇唐店村四组
所属年代:1966
玉津桥位于株林镇华畈村与唐店村交界,始建于1966年,经全镇群众肩挑背扛,历时4年,于1969年建成。桥长36.8米,面积220.8平方米,属砌石及混凝土结构石拱桥,石拱桥建成后便成为全县主要公路桥梁。因公路升级在玉津桥下游15米处又建一座新桥。现老玉津桥仍静静横跨在两村之间为两村群众出行服务。老玉津桥的保存,让后人不忘前辈的智慧及辛勤付出。
08
宋塘大礼堂
所在位置:株林镇宋塘村一组
所属年代:1972
宋塘村大礼堂及老办公楼于1972年连体建设完工,老办公楼为三层,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大礼堂建筑720平方米,老办公楼为现浇结构,大礼堂为砖石屋架结构,大礼堂建成后,曾多次开展各种文艺宣传演出活动,是“宋塘村文艺宣传队”的主阵地,进入2000年后闲置,2017年,结合“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宋塘村翻修了大礼堂,添置座椅、音响、投影仪等设施,将老办公楼改造成宋塘村乡村记忆馆,目前,全镇的各项大型会议及文艺演出活动均在宋塘村大礼堂展开,成为全镇新时代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
09
王氏祖祠
所在位置:向桥乡狮子堰村九组
所属年代:1965
狮子堰村王氏祖祠位于狮子堰洞沟垸传统村落,始建于明代,1965年重建,建筑前期为砖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多处朽坏,2017年结合传统村落保护提升进行简易翻修,2019年部分复建,砖木结构、梁柱为混凝土,沿用原花岗岩大门,保留古建风格,是王姓家族凝心聚力的见证。
10
杨畈大礼堂
所在位置:向桥乡杨畈村一组
所属年代:1982
杨畈村礼堂位于向桥乡杨畈村委会旁,建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砖木结构,整个建筑大跨度、无立柱,红砖墙体,三角钢架支撑两面坡屋顶、黄色机瓦,具有改革开放初期集体公共建筑的典型特征。自建成后,一直用于村委会、村小学乃至全乡各类大型活动场所,为当地集体活动、党的政策宣讲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见证了当地的建设及发展,亦是几代人的记忆和乡愁。
11
七孔玲珑桥
所在位置:向桥乡白水村白水街
所属年代:1984
七孔玲珑桥位于向桥乡白水村白水中学大门右侧,全长80米、宽6米,高5米,于1984年12月建成,由花岗岩石块发券起拱、七孔组成,单跨10米,未使用钢筋混凝土及机械设备施工,全部用人力采用堆土砌石筑成,为远近闻名的跨河大桥,周边百姓称作七孔玲珑桥。该桥由向桥乡白水村通往张塝镇大同司村,是县道跨河公路桥,为白水河两岸人员物资往来、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23年为修补桥面和改善通行条件,对桥面进行了改造加固。
12
古龙窑
所在位置:管窑镇管窑陶器厂内
所属年代:1369
管窑陶器厂古龙窑坐落在管窑镇风景秀丽的赤西湖畔,管窑制陶业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古龙窑至今保存完好,曾是湖北省著名的 “八大陶器”生产基地之一。其产品由历史传承的日用陶,发展成为工艺陶、园林陶、建筑陶、礼品陶等多种陶器品种。上百余种花色。产品销售遍及世界各地, 曾远销日本、越南等东南亚国家。2007 年,被湖北省文化厅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13
管窑陶器厂1号车间
所在位置:管窑镇管窑陶器厂内
所属年代:1983
车间位于管窑陶器厂内,1层砖木结构,全部墙体为红砖清水墙,大跨度三角钢架承重屋面,黄色机瓦,1983年国家投资130万元,在该厂房新建85米遂道窑,作窑炉烧成车间。近年停产闲置,部分屋面出现漏雨情况。该厂房见证了合作工厂、国营、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等,是上世纪代表性的工业遗产。
14
管窑陶器厂2号车间
所在位置:管窑镇管窑陶器厂内
所属年代:1983
车间位于管窑陶器厂内,2栋连体砖混结构,建成时全部为红砖墙体,后粉刷水泥沙浆保护层。该栋厂房为半成品成型车间,厂内停产后曾短暂出租,现已闲置。该厂房见证了合作工厂、国营、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等,是上世纪代表性的工业遗产。
15
管窑陶器厂3号车间
所在位置:管窑镇管窑陶器厂内
所属年代:1983
车间位于管窑陶器厂内,2栋1层连体砖木结构,建成时全部为红砖墙体,后粉刷水泥沙浆保护层。1993年新建窑炉三孔窑烧成车间,至今生产设备、材料以及上世纪工业生产建筑特色、墙体标语等均保存完好。该厂房见证了合作工厂、国营、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等,是上世纪代表性的工业遗产。
16
铁山大礼堂
所在位置:漕河镇彭祖村八组
所属年代:1976
铁山大礼堂(原彭祖村)及老办公楼建于1976年,前面门楼曾是三层办公楼,后面部分用于会场开会所用,全部为青砖墙体,屋面为钢架结构,自2007年搬至新村部之后闲置,于2019年进行加固翻修,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翻新后多次用于大型文艺宣传活动,是铁山村开展政策宣讲及各类文体活动的主阵地。
17
显灵庙
所在位置:漕河镇飞跃村八组
所属年代:1981
显灵庙位于漕河镇飞跃村,内保留有历史悠久的宗教建筑,庙宇始建于南北朝,扩建于隋朝文帝,至今约一千六百余年,供奉主神为夏朝禹王之四太子,因其治水有功,后被周武王封神,称“四宫太子烈灵王”,人们为歌颂治水英雄,立庙供信众朝拜,至今香火旺盛。庙宇历经千年,几经重修,现存建筑建于1981年,1999年修下殿,均为仿古风格,飞檐翘角、廊柱相连。
18
田河粮站3号粮库
所在位置:漕河镇田河村二组
所属年代:1968
田河粮站位于漕河镇田河村二组,建于1968年,3号粮库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属石木结构,石砌墙体、三角木架屋顶、老青瓦。建成后粮站不仅在粮油调配和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能同时解决附近村庄农民卖粮难的问题,老粮站的保存,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全部建筑自建成至今,未曾维修、保存良好,仍在发挥余热,单从建筑材料、建筑质量方面,在全县范围亦少见。
19
田河粮站4号粮库
所在位置:漕河镇田河村二组
所属年代:1968
田河粮站位于漕河镇田河村二组,建于1968年,4号粮库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属石混结构,石砌墙体、发券起拱屋顶、上履老青瓦。建成后粮站不仅在粮油调配和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能同时解决附近村庄农民卖粮难的问题,老粮站的保存,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全部建筑自建成至今,未曾维修、保存良好,仍在发挥余热,单从建筑材料、建筑质量方面,在全县范围亦少见。
20
田河粮站5号粮库
所在位置:漕河镇田河村二组
所属年代:1968
田河粮站位于漕河镇田河村二组,建于1968年,5号粮库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属石木结构,石砌墙体、三角木架屋顶、老青瓦。建成后粮站不仅在粮油调配和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能同时解决附近村庄农民卖粮难的问题,老粮站的保存,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全部建筑自建成至今,未曾维修、保存良好,仍在发挥余热,单从建筑材料、建筑质量方面,在全县范围亦少见。
21
李嘴粮站17号库
所在位置:漕河镇李嘴社区
所属年代:1957
李嘴粮站位于漕河镇李嘴社区,建于1957年,17号粮库建筑面积约660平方米,属砖木结构,青砖墙体、三角木架屋顶,黄色机瓦,后为了防水加盖铁皮屋面。此粮站建成后为当地粮油调配以及供应、收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历经六十多年未经过大修,至今按原貌依旧保存完好并还在发挥余热,为建国初期公共建筑为数不多的历史见证之一。
22
李嘴粮站18号库
所在位置:漕河镇李嘴社区
所属年代:1958
李嘴粮站位于漕河镇李嘴社区,建于1957年,18号粮库建筑面积约660平方米,属砖木结构,青砖墙体、三角木架屋顶,黄色机瓦,后为了防水加盖铁皮屋面。此粮站建成后为当地粮油调配以及供应、收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历经六十多年未经过大修,至今按原貌依旧保存完好并还在发挥余热,为建国初期公共建筑为数不多的历史见证之一。
23
新街粮仓44号库
所在位置:横车镇新街村
所属年代:1975
44号粮库于1975年建成投入使用,主体建筑以青石青砖为主,占地面积260平方米。主要用作马华粮站及周边粮食仓储,随着粮食系统的改制改革,粮仓于2009年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经历5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屹立不倒,还在发挥余热。
24
新街粮仓45号库
所在位置:横车镇新街村
所属年代:1972
45号粮库于1972年建成投入使用,主体建筑以青石青砖为主,圆弧拱形混凝土屋顶,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粮仓独特的碉堡造型也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主要用作马华粮站及周边粮食仓储,随着粮食系统的改制改革,粮仓于2009年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经历50余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还在发挥余热。
25
官厅(明氏宗祠)
所在位置:刘河镇洪咀村三组
所属年代:1662
明塆老宅俗称官厅,位于刘河镇洪曲咀村明家塆,约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2年)。此宅面阔五列,原一进三重,整体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第三重因失修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后在原址建有二层祖堂一座。第一、第二重也因年数过久,部分构件风化朽坏,于2023年元月进行了修缮,整体结构为青砖墙体,砖雕、木雕构件点缀其中,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现作为明氏宗祠使用。
26
英祖祠
所在位置:狮子镇盘龙村三组
所属年代:1834
英祖祠位于狮子镇盘龙村,为田氏宗族供奉先祖及家族活动场所,始建于清朝年间,至今约有一百八十余年历史。三列两重,青砖墙体,两口天井,六根支柱支撑屋架,上履青布瓦。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粮食仓库使用,后实行分田到户,祠堂闲置无人管理,又因年代久远,部分木构件朽毁,田氏族人筹资于2014年进行修缮,内有碑刻简介。
27
义祖祠
所在位置:狮子镇赵畈村九组
所属年代:1850
义祖祠位于狮子镇赵畈村(原白果村),为陈氏宗族供奉先祖及家族活动场所,始建于清朝年间,至今约有一百七十余年历史,据宗族长者讲述已历经九代人。祠堂为三列两重,花岗石大门、青砖墙体,两口天井已弃用。第一重保存较完整,二根木柱支撑屋面,梁架饰以雕花,上盖青布瓦。第二重因年代久远屋面朽毁严重,于2016年更换屋面及立柱。义祖祠是陈氏家族供奉祖先牌位及活动场所,为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28
胡氏宗祠
所在位置:狮子镇董冲村四组
所属年代:1778
胡氏宗祠位于狮子镇董冲村火焰冲(原名录祖祠)。公元1778年,胡氏十八世祖必番公儿子荣录等四兄弟及家眷48人,由狮子镇苏垸瓦屋迁至河口村火焰冲定居。在此修塘筑堰围田垦地,开垸立户。荣录祖勤劳智慧,德高望重,为追思他的业绩和传承他的精神,胡氏后辈于1898年开始筹建《录祖祠》。历经数年建成,以供后人奉祀。《录祖祠》历经120多年风吹雨打,年久失修,族贤胡广在2021年春节回乡时提议修缮《录祖祠》,并承诺资金支持,于当年6月份完工。修缮后的宗祠,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石质大门,内设天井、梁柱阁楼厢房,内外墙古典装饰,既保持原有的古典建筑风格,又增添现代之气派。
29
骆氏宗祠
所在位置:狮子镇董冲村三组
所属年代:1868
骆氏宗祠位于狮子镇董冲村(原河口村五组),骆氏宗祠始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经年一个半世纪也,历经沧桑,于公元2015年修缮一新。祠堂重修,凝聚骆氏人脉,使后世子孙者知其远有所祖,近有所宗,明万世勿忘水源之恩,是记以申宗风,以昭后裔。宗祠重修,以原来的风貌,古式建筑风格,还原原貌,展示在族人面前,为族人商议大事,节日娱乐,提供舒适的场所。
30
詹氏祠堂
所在位置:狮子镇牛皮寨村
所属年代:1817
詹氏祠堂:詹氏大二祖鹏飞公支下二十一世祖礼朱(公元1782年至公元1834年)为首,建于公元1817年,当时是一进三重青砖青瓦砖木结构,用于本家族供奉祖先灵位,祭祀家族先祖的地方,是詹氏家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也是举办家族事务的公共场所。直到公元一九五八年土地制度改革后,家族成员分家将后两重拆除建房,现该祠堂前面一重保存完好。
31
吴氏宗祠
所在位置:檀林镇细舟村八组
所属年代:1718
吴氏宗祠位于檀林镇细舟村,始建于康熙五十七年,即公元1718年。该宗祠经历过三次修缮,分别是1860年,1933年,2019年。革命战争时期,钟子恕、刘治平、张万友等革命前辈曾带领队伍驻扎于此。该祠堂主体保存完整,部分朽蚀构件也已经修复并保持原貌,一进两重,八根木柱支撑整个屋面,内设两天井,四角飞檐,为明清建筑风格。
32
曹氏宗祠
所在位置:檀林镇曹冲村七组
所属年代:1890
曹氏宗祠位于檀林镇曹冲村,始建于1890,曹姓在当时属名们旺族,人丁兴旺,故选龙凤地修建,解放后收回村集体作副业加工厂,田地到户后无人维修管理致伤痕累累,千疮百孔,于2020年10月村集体耗资30余万修缮并保持原有风貌,青砖碧瓦,古朴庄严,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特色。
33
金公祠堂
所在位置:檀林镇田桥村一组
所属年代:1824
金公祠堂位于檀林镇田桥村一组,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历经二百年左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一进两重,四面青砖、盖青瓦,内由八根石柱支撑木质屋架,内有天井一口,雕花石质、砖质构件随处可见,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目前,房屋保持原貌并基本完好。
34
胡贵礼堂
所在位置:蕲州镇邱山村九组
所属年代:1972
胡贵礼堂位于蕲州镇邱山村九组,于1972年建成,为部分2层办公楼衔接单层大跨度连体建筑,红砖墙体,后粉刷水泥砂浆加固,三角钢筋屋架,门头建筑名字及通风楼格具有上世纪中后期公共建筑特色。礼堂为村内办公及举办大型活动场所,承办了历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等大规模村民活动。
35
易林铺礼堂
所在位置:蕲州镇邱山村六组
所属年代:1957
易林铺礼堂位于蕲州镇邱山村六组,于1957年修建,为1层大跨度单体建筑,使用木制三角屋架,青石门框配对开木门。因使用年数过久局部出现破旧漏雨,2021年进行整修,外墙做防水、内墙刷白。为方氏家族及周边村民举办大型活动、回乡人员聚会及村民办事议事场所。
36
张体学旧居
所在位置:蕲州镇邱山村一组
所属年代:1936
张体学旧居位于蕲州镇邱山村一组,面阔三间,面积约80平方,一层砖木结构,花岗岩大门及条石基础,青砖墙体,盖老青瓦。1943年2月21日刘公河战斗结束后,新四军五师十四旅政委兼鄂皖边军区司令员张体学率部进驻蕲广边抗日根据地,并住在邱山下塆此处民宅,居住时间约两个月,在当地留下不少抗日故事,其旧居是很好的历史见证。
素材来源 | 县住建局、蕲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