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作者:史料v未及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朱敏(朱德元帅之女)

在《我的父亲—朱德》这本著作中,朱敏写道:

“我深爱爹爹,因为他是亲人。我抱怨爹爹,因为他是伟人。”

对于父亲,朱敏有爱有怨气,但是对于母亲,朱敏却是怨大于爱,她说:

“我尝尝怨恨母亲。”

为什么朱敏会对自己的父亲母亲有着不同的态度?

其实,这都源于朱敏坎坷艰辛的一生,身为朱德的女儿,她没有享受过身份带来的优待,就连亲情都是在革命胜利后才体会得到。

以至于在她生命垂危之时,朱德唯一一次破例使用特权。

事后,朱德满心愧疚与自责,并向党写了检讨书。

“没有父母”的童年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刘铮、朱敏、朱德、康克清(左起)

朱德一生共有六段婚姻,除了与最后一任妻子康克清携手到老之外,朱德的前五段婚姻并不顺利,只留下了一双儿女朱琦与朱敏。

朱敏是第四任妻子贺治华所生,贺治华是四川省开江县一所女子中学的教员,因为出众的容貌,高挑的身材,被誉为“开江之最”。

杨子烈曾在《往事如烟》中描绘过贺治华的美貌:“她生得的确妖娆,柳眉杏眼,怒中带笑,愁中见喜,见了高级负责者,热得像团火。”

贺治华与朱德的婚姻,注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相遇。

1922年,朱德因为时局的变化需要前往德国学习马克思主义真理。

年仅19岁的贺治华不顾一切,追随朱德的脚步。

此时的朱德已经36岁了,面对如花似玉的贺治华他迟疑过,他认为自己不该耽误贺治华的大好年华,可贺治华的穷追不舍终究打动了他,两人在异国他乡完婚。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贺治华(朱德同志的前妻)

起初,贺治华因为朱德的革命事业,也是一位拥有远大抱负的有志女青年。

但没过多久,贺治华发现朱德生性老实,只一昧的投身革命,这让她觉得生活缺乏情趣,根本没有浪漫,她对朱德渐渐生起了嫌弃之心。

1925年7月,朱德频繁从事革命被抓捕入狱,当时贺治华已经身怀六甲,三天后朱德获得释放,但德国政府将他们驱赶出境。

不得已之下,朱德带着贺治华来到苏联进行革命工作,朱敏就是在苏联出生的。

朱敏出生时,朱德正好40岁,面对粉嫩软糯的女儿,朱德的心中升起无限的爱意,于是他给女儿取名为“四旬”。

对于这个名字,贺治华表露出深深地嫌意,她觉得太过老土,配不上国外的时兴,她便给女儿改了名字,叫做“菲菲”。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朱德

1926年5月,朱德需要回国做军阀杨森的统战工作,考虑到国内艰险的环境,朱德决定让贺治华与女儿留在国外生活,并且给她们留下了充足的生活费和物资。

但令朱德没想到的是,贺治华早已生出分离之心,更不愿与他回国过艰苦无比的生活,她向往的是国外自由、开放、纸醉金迷的生活。

所以,在朱德回国后不久,贺治华让妹妹将女儿接回了四川成都,交母亲抚养,自己则是坠入爱河,与一名叫做何家兴的大学青年展开热恋。

没有女儿的“束缚”,贺治华早已忘记了一个母亲的职责,更将自己的革命誓言抛诸脑后,曾经对朱德的仰慕全部化为了灰烬,她与朱德的夫妻关系宣告结束。

面对贺治华的离去,朱德选择尊重,但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女儿,可由于工作的特殊原因,朱德与女儿同在国内,却迟迟没有相见。

阔别数年,父女相见

从朱敏记事起,生活中就没有父亲母亲的身影。

她不解,曾悄悄问过外婆,但外婆都是用叹息结束了这个问题。

直到8岁的时候,成都街头张贴着大大小小的“朱毛”通缉令,外婆指着其中一张告诉她,“朱”就是她的父亲,朱德。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毛泽东(左)、朱德(右)

时局动荡,饶是再小的孩童,也明白通缉令的含义。

从那时起,朱敏就知道自己的父亲从事着特别的工作,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跟父亲见上一面。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关系有所缓和,此时的朱德挂念女儿已久,他希望将她接到身边,亲自抚养。

于是朱德委托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帮忙寻找女儿的下落。

经过多方面的调查,周恩来夫妇找到了12岁的朱敏,因为种种原因,彼时的“朱菲菲”已经更名为“贺飞飞”。

外婆知道周恩来夫妇的来意后,并不舍得从小带大的朱敏离开自己,因为延安实在太远,外婆担心身体不好的朱敏熬不住路途的颠簸。

不管如何劝说,外婆都不同意朱敏离开。

无奈之下,周恩来夫妇只能带着朱敏的一张半身照离开。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邓颖超(左)、周恩来(右)

朱敏期待已久的父女相见,还是未能实现,但她不知道的是,朱德将那一张小小的半身照当成了心头至宝,时时刻刻放在身上。

时间飞快地流逝,转眼间朱敏14岁了,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不过,局势又一次变化,国共关系再次紧张,有特务打探到朱德的女儿生活在贺家,二话不说便赶到贺家将姨妈抓走。

面对严刑拷打,姨妈拒不承认朱敏是朱德的女儿,一口咬定她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朱敏因此逃过一劫。

不过,贺家危险的环境也不适合朱敏再待下去,党中央商量之后,邓颖超秘密将她接到了延安。

朱敏没想到会在这样的情况下与父亲相见。

当她看到伫立在土堆上的朱德后,兴奋地大喊:“爹爹!爹爹!爹爹!”

一听到女儿的呼唤,朱德激动不已,立刻上前将朱敏紧紧地拥到怀里。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朱德与孩子们(延安王家坪)

十四年的分别在这一刻得到团聚,朱敏的委屈、难过瞬间化为汹涌的眼泪,她想告诉父亲自己有多想他,但忍不住的眼泪使朱敏放声大哭。

朱德明白女儿的心情,他心疼地用手将女儿的眼泪擦去,并向她道歉,告诉她因为工作的原因,自己无法将她带在身边。

来到延安后,朱德根据族谱为女儿取名为“朱敏书”,这个名字文静又不失秀气,但朱德更喜欢叫女儿“朱敏”,简洁大方。

与父亲相处一段时间后,朱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父爱,她时常能从父亲嘴里听到小时候在莫斯科的趣事,也看到一张刚出生不久的照片,父亲长时间携带在身上,四个角已经卷曲。

沦为德军的囚徒

在延安度过一个春节后,朱敏就要前往苏联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

团聚的时光短暂又幸福,朱敏将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学成之后,为祖国的革命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朱敏(中)

1941年1月30日,朱敏同其它孩子一起前往了伊万诺夫国际儿童学院。

在这里,朱敏用上了父亲为自己取的另一个名字“赤英”,象征着红色英雄。

在莫斯科,寒冷的天气导致朱敏水土不服,引发了哮喘,整夜的咳嗽令她睡不着觉。

为了能让朱敏快速地恢复健康,儿童学院将她送到夏令营治疗。

本以为病情好转之后就能投入到学习当中,可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改变了朱敏平静的学习生活,让她沦为战争的阶下囚。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以迅猛之势入侵了苏联,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的条约。

希特勒有备而来,毫无防备的苏联被打得节节败退,丢失大片土地,朱敏所在的夏令营恰好处于沦陷区,连同她在内的二十几个孩子,皆成为德军的俘虏,被囚禁了两年。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1943年,朱敏被德军押送到德国东普鲁士纳粹集中营。

在押送的闷罐车内,朱敏发起了高烧,哪怕烧得浑身疼痛,朱敏也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因为被德军发现一定会把她扔下车,到时只有死路一条。

经过一个星期的长途跋涉,朱敏硬生生地熬了下来。

不过,进入集中营之前,每个俘虏都要被搜身,德军在朱敏身上搜到一支派克钢笔,这支钢笔是父亲送给她的,上面刻有“朱德”两字,好在德军不认识中文,不然他们绝对不会放过如此重要的人物。

其实,朱敏身上除了一支派克钢笔外,还有一枚列宁勋章,她把这枚勋章含在了舌头下面,躲过了德军的搜查。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在集中营的生活,可以说是朱敏一生的噩梦,本该纵享青春年华的她,在集中营里见识到了人性的泯灭,战争的残忍。

德军对犹太人的仇恨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朱敏亲眼看到拥有犹太血统的孩子被活埋,被打断双手,被赶到毒气室里活活憋死。

除此之外,德军对待其它国家的俘虏也从不手软,只要稍有不慎便会被辱骂挨打,并且朱敏每天要劳作十二个小时以上,没有足够的食物充饥,就连生病也无法医治。

为了保护自己,朱敏很少说话,因为这样,差点丧失了语言能力。

每天辛苦的劳作,使朱敏的双手长满了厚厚的茧子,摸起来像戳子一样。加上食用发霉的黑面包,营养不良,她的头发大把大把得掉,身体也没再长高过一厘米。

长时间的苦难生活,朱敏患上了颈部淋巴结核,因为衣领的摩擦,病情越来越严重。

一名德军士兵看到朱敏溃烂的颈部便将她抓到集中营的医务室内,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直接用手术刀将朱敏颈部的结核切开,用力的把脓血挤出来。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整个过程疼得朱敏以为自己会死过去,但好在她挺了过来,不然她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亲,回不到祖国的怀抱。

朱敏的伤口没有涂抹任何药物,没过几天,便开始发炎流脓,使溃烂的面积进一步增大,以至于她的颈部留下一道三厘米的疤痕。

这一切,都让朱敏觉得自己生活在地狱里,她每天夜里最担心的,就是天亮后能不能活到第二个夜晚。

没有人知道朱敏身在德国的纳粹集中营,所有人都以为她已经遇难了。

远在国内的朱德如同烈火焚身,可他不能抛下一切前往苏联查找女儿的下落,好在斯大林下令,一定要一座城市一座城市的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恢复身份

1945年,希特勒已露出败相,苏联以势不可挡之力反攻。

此时,穷途末路的德军想要把集中营剩下的俘虏全都杀死,苏联红军正好赶到,朱敏与其它小伙伴才能幸免于难。

死里逃生的朱敏无法相信任何人的帮助,她与小伙伴们一路向东逃跑,白天逃亡,晚上休息,就这样过了几个月风餐露宿的生活,朱敏来到波兰的一个小镇。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苦难的生活使朱敏的身体无法再支撑下去,她病倒在街头,与小伙伴们也失去了联系,形单影只的她被路人送到了难民收容所。

在收容所里,朱敏依旧沉默寡言,总是低头干着自己的活,面对他人的询问,她时刻保持着警惕,只说自己叫“赤英”。

直到收容所里来了一位新政委,他发现朱敏是一位中国人,并且觉得她的身份应该不简单,于是想尽办法去调查。

意想不到的是,收容所里没有一个人知道朱敏的来历,也没人知道她是否还有亲人。

无奈之下,政委只好把朱敏叫到面前,耐心地询问她的名字和家庭背景。

刚开始,朱敏告诉政委自己叫赤英,她的父亲是一位老中医,因为需要疗养身体才来到苏联。

政委知道朱敏说的不是实话,于是他反复与朱敏沟通,并告诉她抗战即将取得胜利。

当朱敏听到这一句后才卸下了心中的防备,告诉政委,自己就是朱德元帅的女儿,朱敏!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朱德

政委听后,大呼奇迹!

朱敏的身份既特殊又重要,在如此危险的境地都未被敌人发现,并且存活下来,确实是一个奇迹。

随后,政委告诉朱敏,包括党组织以及斯大林在内,都在寻找她的下落。

1946年1月,历经无数苦难的朱敏没有选择回国,她坐上开往莫斯科的火车,重新回到学校学习。

听闻朱敏安然无恙,朱德悬浮多年的心终于落地,他满怀歉意地给女儿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浓重的思念之情,并希望她能原谅父亲的失责,让她独自一人在国外饱受苦楚……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朱敏在集中营时没有崩溃大哭,但当她读到父亲的来信时,她就像个小女孩一样,抱着膝盖大声哭泣。

朱敏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严守秘密,避免成为法西斯的棋子,为苏联的卫国战争付出了重要的贡献,俄罗斯政府向朱敏颁发了一块叶利钦亲笔签名的纪念奖章,以此慰问她在纳粹集中营遭受的苦难。

后来,朱敏一直将这枚奖章和当年藏于舌下的列宁勋章摆在书桌上,为的是使自己不忘当初的信仰与苦难,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与生活当中。

朱敏心中一直牢记着父亲的话,学成归国,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所以,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将俄文全部掌握,然后转入另一所学校学习中学课程。

1949年,朱敏考入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到了1950年,朱敏决定在暑假期间回国探望父亲。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朱德(左)与女儿朱敏(右)

从朱敏出国那刻起,父女俩已经十年没见过面了,朱敏与父亲相见,更多的是相互关心,诉说这十年来的变化。

朱敏在国外待的时间太长,对汉语越来越生疏,她回国跟人交流时,会经常蹦出一两句俄语,因此父亲告诫她,一定要加强母语的学习。

1950年,毛主席与周总理到苏联访问,专门派人将朱敏接到斯大林别墅会面。

看着朝气蓬勃的朱敏,毛主席询问:“将来想要从事什么工作?”

朱敏告诉主席,她想学成归国从事教育工作,做一名教师。

毛主席非常赞同朱敏的想法,并对她说:“当教师很有意义,社会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

破例使用特权

1953年,完成学业的朱敏回到祖国,成为了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俄语系的一名教授。

对于女儿的工作,朱德感到十分的满意和骄傲,他觉得自己最大的幸福,是在年老时看到儿女成家立业。

参加工作不久后,朱敏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孩子,70岁的朱德当上了外公。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朱德与家人合照

看着年迈的父亲,朱敏本想住在家里多陪伴一段时间,但朱德却不愿女儿将过多的精力花到自己身上,她希望女儿以自己的教育为重,于是便将她们一家“赶”到了学校宿舍里居住。

朱敏一家八口人,宿舍又小又窄,但她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一住就是四十年。

身为朱德的女儿,朱敏从来没有让父亲使用特权换一处大一点的住处,也没有搬出宿舍,而是像普通人一样,努力工作,认真生活。

1965年,39岁的朱敏前往山西省武乡县开展工作,由于早年在集中营的辛苦劳作,朱敏患有严重的青光眼,右眼视力接近失明。

北师大工作组了解朱敏的身体状况,原本不同意她到山西工作,但朱敏觉得身为朱德的女儿,应当身先士卒,起到榜样作用,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投入到此次工作中。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各地都在等待重新建设,武乡县也不例外,因为地处太行山,道路蜿蜒曲折,饶是当地的老乡出行,也得加倍小心。

某天晚上,朱敏沿着小道往住处走,由于天色太黑,加上她有青光眼,朱敏看得不清楚,一不小心失足跌下山崖。

同住的同事看到朱敏久久未归,担心之下出门寻找,当朱敏被发现在山崖下时,已经意识模糊,气息微弱。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朱敏(左)与父亲朱德(右)

众人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送往医院抢救。

但武乡县毕竟是小地方,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告知众人,必须将朱敏送到大医院救治才能活下来。

以前的交通远远达不到便利这个条件,如果用汽车把朱敏送到医院,预计要花七到八个小时,很可能朱敏在路上就没命了。

同事们思来想去,无奈之下,只能打电话给朱德说明情况,并向他请求帮助。

夜深人静,朱德刚打算入睡便接到了电话,当他听到朱敏陷入危险之时,整个人都懵了,正当不知如何是好时,同事再次开口,希望他能派遣一辆直升飞机将朱敏送到大医院治疗。

这个请求,朱德犹豫了,他征战半生,从未使用过任何特权,如果派遣直升机,就属于动用特权的范畴了。

一面是自己危在旦夕的女儿,一面是党组织的信任……

朱德两面为难,同事迟迟未听到朱德的答复,再次出声告知情况紧急,如果不及时救治,朱敏恐怕性命堪忧!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朱德

听到这句话后,朱德思考再三,同意派遣直升机前往武乡县接回朱敏。

在等待的时间里,朱德十分煎熬。

所幸,直升机仅花了两小时就将朱敏带回了北京,朱德亲自把女儿送进了大医院治疗。

吉人自有天相,经历过重重苦难的朱敏保住了性命,只是右眼永久性的失明了。

主治医生告诉朱德,如果再晚来一点,朱敏的性命就保不住了。

朱德听此,庆幸在最后关头做了这个决定,他不后悔。

确保朱敏无大碍后,朱德向党中央写了一封检讨书。

党中央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并没有责怪朱德,反而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

结语

1965年朱敏生命垂危,朱德为救女儿下令动用特权,事后写下检讨书

朱德元帅

朱德身为十大元帅之一,铮铮铁骨,戎马半生,从未使用过特权为自己谋福利,唯一的一次是为了性命垂危的女儿。

事后,他向党承担了自己的错误,足以见得他的忠诚与严谨。

脱去元帅的外衣,他只是一位心疼女儿的老父亲,没有哪位父亲能眼睁睁的看着女儿遇险而不救,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朱德都是令人尊敬的英雄。

虽然,朱敏身上一直被贴着朱德女儿的标签,但她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靠着自身的毅力走出了困境,说明她的身上有永不服输的斗志,和永不磨灭的信仰,令人钦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