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画苑|朱敏:李闽山行书 用笔率意 张弛有度 有非常好的传统功力

作者:彩色港

全国第三届老年书法作品展·李闽山集评

书画苑|朱敏:李闽山行书 用笔率意 张弛有度 有非常好的传统功力

2024年第10期《书法报·书画天地》

★ 李闽山·入展作品

书画苑|朱敏:李闽山行书 用笔率意 张弛有度 有非常好的传统功力

李闽山 福建 行书节录刘熙载《艺概·文概》中堂

★ 李闽山·创作小记

此幅作品我以较大的字在六尺整张上进行创作,笔意上主要以颜真卿行书为主,兼有何绍基的影子。在章法用墨上,我采用的是大小墨块字组的结合,使作品整体看来略显均衡。另外,我也设计过另一个版本,即写小字,用三条屏拼接,然感觉效果不太好,气象不如整纸大字,于是放弃了。

在创作作品之前,我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专心临帖,如颜真卿《争座位帖》等,从原大到展大30厘米左右反复临写,整个过程有趣且有效。创作中我感觉最难的还是章法问题,如大小、疏密、轻重及墨色等都要考虑进去。

★ 评委点评 李闽山

梁能伟(中国书协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内蒙古书协副主席):这件作品植根传统,浸淫王逸少、颜鲁公等经典法书颇深,涉古汲今,转益多师,线条丰富明快,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字与字之间虽少连带,然气韵生动畅达、理性率真,点画俯仰自如、顾盼有姿,才情满纸,既有内敛含蓄的展示,又有激情张扬的表达,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揖让、彼此依赖,浑然一体。篇幅虽短,但却意境深邃、内蕴丰富,作者显然是一位有主见、有想法的书法家。坚守传统、学习经典是书法创作的根与魂。作者深谙“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道理,对传统和时代书风有自己的领悟和感受,且在赓续传统的基础上融汇自我,写出了新感觉、新面貌。然作者在书写技法上过分强调提按使转,虽然强化了作品的神采形质,但容易造成作品画面的琐碎感,显得厚重不足。

朱 敏(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南京市书协执行主席):李闽山先生行书清刘熙载《书概》大字作品,取法主要得益颜真卿行书,融入了二王手札的意趣以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用笔率意,张弛有度,有非常好的传统功力及驾驭线条与字形的能力。写得有韵致,线条力感与纯度较高。不刻意取用粗大浑厚的线条来简单表达颜体精神,而是将体势舒展开来,向右下作了适度延伸,同时淡化行气,在章法上形成大小错落、汪洋闳肆、浑然一体的格局。作者在体与势的处理上并非原封不动沿用古人,而是新理异态,意取我神。正如刘熙载所云:“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也道出书法取何物的问题。当然作品也有不足之处,首先,作品通篇的气势还不足,未进入酣畅淋漓的境界;其二,第七行的第二个“行”字最后一笔的处理比较生硬,且与第三行“新”的一竖有些雷同;其三,第四、五行“颜鲁公正书,或谓出于北碑《高植墓志》及穆子容……”为一整句话,故“北碑”后面不应该另起一行,断行应当在断句处。再就是落款气息与正文落差太大,显得紧张、单薄。文字审读,对照《清同治刻古桐书屋六种本》第一行原文是:“颜鲁公书字自魏晋及唐初诸家”作者写成了“初唐诸家”,作品创作完后要认真做好文字审读。“唐初”和“初唐”概念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 学术点评 李闽山

柳国良(中国书协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委员,江汉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此件大字行草作品章法疏朗自然,用笔雄强不失飞动,结字古趣不乏新意,行草相 间,拟“鲁公三稿”之意,已得其玄赜之一二。通篇以白纸打底,对比强烈,气势恢宏,却更显毫端之失,稍显粗糙。小字拓大之法如若不精,间以小字法作字,则令气格稍逊,左右相互穿插,如若安排不精,则有坏行草应有之行气,可谓是“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故日后学书,当精研鲁公,神会“屋漏痕”“折钗股”之古法,兼学王觉斯、傅青主之条轴,习王氏小字拓大之法,拟傅氏盘绕纵横之意,方能心会神合,得大行草之妙理。

顾 工(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品中体现出很强的技巧性,整体效果较好。很多字形来自于王羲之、颜真卿的行书,同时又经过融会加工,把王羲之的跌宕生动、颜真卿的厚重绵密组织在一起。这种方法比专学一家的集字式创作要高明, 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书写能力。线条质量较好,点画的姿态和细节也基本到位。作者擅长字形设计,“颜”“墓”等字相当精彩。有些字形的欹侧,还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所憾者在于字与字的关系,一是字距偏大,造成单字独立而不易上下连贯;二是没有按照蘸墨的节奏来分组书写,如首行“书自魏晋”中“自”与上下字的关系稍有点尴尬。正文末尾“此皆近之”略显潦草,收尾之处尤须注意。

书画苑|朱敏:李闽山行书 用笔率意 张弛有度 有非常好的传统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