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三屆老年書法作品展·李閩山集評
2024年第10期《書法報·書畫天地》
★ 李閩山·入展作品
李閩山 福建 行書節錄劉熙載《藝概·文概》中堂
★ 李閩山·創作小記
此幅作品我以較大的字在六尺整張上進行創作,筆意上主要以顔真卿行書為主,兼有何紹基的影子。在章法用墨上,我采用的是大小墨塊字組的結合,使作品整體看來略顯均衡。另外,我也設計過另一個版本,即寫小字,用三條屏拼接,然感覺效果不太好,氣象不如整紙大字,于是放棄了。
在創作作品之前,我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專心臨帖,如顔真卿《争座位帖》等,從原大到展大30厘米左右反複臨寫,整個過程有趣且有效。創作中我感覺最難的還是章法問題,如大小、疏密、輕重及墨色等都要考慮進去。
★ 評委點評 李閩山
梁能偉(中國書協職業道德與行風建設委員會委員、内蒙古書協副主席):這件作品植根傳統,浸淫王逸少、顔魯公等經典法書頗深,涉古汲今,轉益多師,線條豐富明快,洋洋灑灑,一揮而就。字與字之間雖少連帶,然氣韻生動暢達、理性率真,點畫俯仰自如、顧盼有姿,才情滿紙,既有内斂含蓄的展示,又有激情張揚的表達,行與行之間、字與字之間互相揖讓、彼此依賴,渾然一體。篇幅雖短,但卻意境深邃、内蘊豐富,作者顯然是一位有主見、有想法的書法家。堅守傳統、學習經典是書法創作的根與魂。作者深谙“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的道理,對傳統和時代書風有自己的領悟和感受,且在赓續傳統的基礎上融彙自我,寫出了新感覺、新面貌。然作者在書寫技法上過分強調提按使轉,雖然強化了作品的神采形質,但容易造成作品畫面的瑣碎感,顯得厚重不足。
朱 敏(中國書協行書委員會委員、南京市書協執行主席):李閩山先生行書清劉熙載《書概》大字作品,取法主要得益顔真卿行書,融入了二王手劄的意趣以及自己對書法的了解,用筆率意,張弛有度,有非常好的傳統功力及駕馭線條與字形的能力。寫得有韻緻,線條力感與純度較高。不刻意取用粗大渾厚的線條來簡單表達顔體精神,而是将體勢舒展開來,向右下作了适度延伸,同時淡化行氣,在章法上形成大小錯落、汪洋闳肆、渾然一體的格局。作者在體與勢的處理上并非原封不動沿用古人,而是新理異态,意取我神。正如劉熙載所雲:“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也道出書法取何物的問題。當然作品也有不足之處,首先,作品通篇的氣勢還不足,未進入酣暢淋漓的境界;其二,第七行的第二個“行”字最後一筆的處理比較生硬,且與第三行“新”的一豎有些雷同;其三,第四、五行“顔魯公正書,或謂出于北碑《高植墓志》及穆子容……”為一整句話,故“北碑”後面不應該另起一行,斷行應當在斷句處。再就是落款氣息與正文落差太大,顯得緊張、單薄。文字審讀,對照《清同治刻古桐書屋六種本》第一行原文是:“顔魯公書字自魏晉及唐初諸家”作者寫成了“初唐諸家”,作品創作完後要認真做好文字審讀。“唐初”和“初唐”概念上還是有一定差別的。一孔之見,僅供參考。
★ 學術點評 李閩山
柳國良(中國書協書法評論與文化傳播委員會委員,江漢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此件大字行草作品章法疏朗自然,用筆雄強不失飛動,結字古趣不乏新意,行草相 間,拟“魯公三稿”之意,已得其玄赜之一二。通篇以白紙打底,對比強烈,氣勢恢宏,卻更顯毫端之失,稍顯粗糙。小字拓大之法如若不精,間以小字法作字,則令氣格稍遜,左右互相穿插,如若安排不精,則有壞行草應有之行氣,可謂是“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故日後學書,當精研魯公,神會“屋漏痕”“折钗股”之古法,兼學王覺斯、傅青主之條軸,習王氏小字拓大之法,拟傅氏盤繞縱橫之意,方能心會神合,得大行草之妙理。
顧 工(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作品中展現出很強的技巧性,整體效果較好。很多字形來自于王羲之、顔真卿的行書,同時又經過融會加工,把王羲之的跌宕生動、顔真卿的厚重綿密組織在一起。這種方法比專學一家的集字式創作要高明, 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書寫能力。線條品質較好,點畫的姿态和細節也基本到位。作者擅長字形設計,“顔”“墓”等字相當精彩。有些字形的欹側,還增加了作品的生動性。所憾者在于字與字的關系,一是字距偏大,造成單字獨立而不易上下連貫;二是沒有按照蘸墨的節奏來分組書寫,如首行“書自魏晉”中“自”與上下字的關系稍有點尴尬。正文末尾“此皆近之”略顯潦草,收尾之處尤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