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骨肿瘤影像,也许就一句话
1、骨囊肿:
肱骨或股骨近端,近生长板伴硬化缘的中央型病灶,最可能是单纯骨囊肿。而距骨一侧低密度病灶,最可能是单纯骨囊肿。典型征象:骨片陷落征

2、软骨肉瘤(常规型):
成人(>30岁)+骨盆和长骨+髓腔内膨胀性破坏性病变+肿瘤基质内爆米花/环形/逗号状钙化+可皮质增生,内膜扇贝状改变+可有软组织肿块
3、软骨粘液样纤维瘤:
10-30岁+下肢骨+临近生长板+多房蜂窝状+偏心透光性病变+扇贝样硬化边+骨膜新生骨形成的骨垛+平片不明显的钙化灶+MR信号混杂
4、良性骨母细胞瘤:
11-30Y+脊柱(棘突、椎弓和横突)和长管骨(干骺端)+骨局限性膨胀性低密度区+骨皮质变薄甚至断裂+周围清楚的薄壳状钙化+肿瘤内斑点状或大片状钙化或骨化+一般无骨膜反应。
5、软骨母细胞瘤:
青少年10-20Y,四肢长管骨骨骺区,肱骨、股骨上端和胫骨近端好发,长骨骨骺端圆形、卵圆形骨质破坏,边缘不同程度硬化,其内常见斑点状、片状钙化
6、非骨化性纤维瘤:
股骨远端后部近皮质病变(部位),伴扇形边缘及硬化边缘(形态)。病变位于长骨干骺端骨干的内侧,距骺板3~4cm处,1~5cm大小。圆形或椭圆形、偏心性生长,与骨长轴一致,呈分叶状,骨皮质变薄,而髓侧边缘硬化,界限清晰。肿瘤基底与髓腔边界处骨质轻微硬化,常呈肥皂泡沫状,可合并病理骨折。
7、内生软骨瘤:
爆米花样、环状、点状钙化灶+分叶状生长+伴发骨皮质内膜面扇贝样边缘;短状骨可无钙化
8、骨巨细胞瘤:
20-40Y,生长板闭合后的,发生于骨关节端的缺少硬化边的溶骨性病灶,+皂泡征,+偏心性=最可能是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内分隔成因=瘤壁骨嵴+残留骨+结缔组织间隔钙化
9、骨样骨瘤:
夜间加重的疼痛+服水杨酸(阿司匹林)缓解+低密密度瘤巢(中心可硬化)+周围反应性骨硬化
10、脊柱骨髓瘤:
多椎体病变+弥漫性融骨性破坏+骨质疏松+附近早期不受累,晚期受累+椎体一般无后凸+软组织肿块少+实验室检查
11、脊柱转移瘤:
原发病史+多椎体病变+浸润性改变+附件受累+软组织肿块+椎体后凸+相邻椎间隙、椎间盘一般无破坏。
12、骨肉瘤:
一点突破,全面开花:即骨肉瘤突破皮质后形成明显的软组织肿块。
15-25Y(75%),长骨干骺端(股、胫骨);50岁以上好发于扁骨(髂骨),象牙样、棉絮样、针状瘤骨形成+虫噬状、筛孔样骨质破坏+层状、针状或放射状骨膜反应+骨膜三角(Codman三角) +软组织肿块+内有肿瘤骨或瘤软骨钙化+溶骨型病变在T1WI上呈略低至中信号,在T2WI上呈中等偏高信号。成骨性病变在T1和T2上均呈低信号,瘤周水肿在T2上为高信号
13、尤文氏肉瘤:
青少年(10-20长骨;20-25扁骨)+浸润性骨质破坏+蝶形皮质+侵袭性骨膜反应(骨膜三角和放射骨针)+软组织肿块
来源: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不希望被传播的老师可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