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骨惡性良性腫瘤影像,也許就一句話
1、骨囊腫:
肱骨或股骨近端,近生長闆伴硬化緣的中央型病竈,最可能是單純骨囊腫。而距骨一側低密度病竈,最可能是單純骨囊腫。典型征象:骨片陷落征

2、軟骨肉瘤(正常型):
成人(>30歲)+骨盆和長骨+髓腔内膨脹性破壞性病變+惡性良性腫瘤基質内爆米花/環形/逗号狀鈣化+可皮質增生,内膜扇貝狀改變+可有軟組織腫塊
3、軟骨粘液樣纖維瘤:
10-30歲+下肢骨+臨近生長闆+多房蜂窩狀+偏心透光性病變+扇貝樣硬化邊+骨膜新生骨形成的骨垛+平片不明顯的鈣化竈+MR信号混雜
4、良性骨母細胞瘤:
11-30Y+脊柱(棘突、椎弓和橫突)和長管骨(幹骺端)+骨局限性膨脹性低密度區+骨皮質變薄甚至斷裂+周圍清楚的薄殼狀鈣化+惡性良性腫瘤内斑點狀或大片狀鈣化或骨化+一般無骨膜反應。
5、軟骨母細胞瘤:
青少年10-20Y,四肢長管骨骨骺區,肱骨、股骨上端和胫骨近端好發,長骨骨骺端圓形、卵圓形骨質破壞,邊緣不同程度硬化,其内常見斑點狀、片狀鈣化
6、非骨化性纖維瘤:
股骨遠端後部近皮質病變(部位),伴扇形邊緣及硬化邊緣(形态)。病變位于長骨幹骺端骨幹的内側,距骺闆3~4cm處,1~5cm大小。圓形或橢圓形、偏心性生長,與骨長軸一緻,呈分葉狀,骨皮質變薄,而髓側邊緣硬化,界限清晰。惡性良性腫瘤基底與髓腔邊界處骨質輕微硬化,常呈肥皂泡沫狀,可合并病理骨折。
7、内生軟骨瘤:
爆米花樣、環狀、點狀鈣化竈+分葉狀生長+伴發骨皮質内膜面扇貝樣邊緣;短狀骨可無鈣化
8、骨巨細胞瘤:
20-40Y,生長闆閉合後的,發生于骨關節端的缺少硬化邊的溶骨性病竈,+皂泡征,+偏心性=最可能是巨細胞瘤;骨巨細胞瘤内分隔成因=瘤壁骨嵴+殘留骨+結締組織間隔鈣化
9、骨樣骨瘤:
夜間加重的疼痛+服水楊酸(阿司匹林)緩解+低密密度瘤巢(中心可硬化)+周圍反應性骨硬化
10、脊柱骨髓瘤:
多椎體病變+彌漫性融骨性破壞+骨質疏松+附近早期不受累,晚期受累+椎體一般無後凸+軟組織腫塊少+實驗室檢查
11、脊柱轉移瘤:
原發病史+多椎體病變+浸潤性改變+附件受累+軟組織腫塊+椎體後凸+相鄰椎間隙、椎間盤一般無破壞。
12、骨肉瘤:
一點突破,全面開花:即骨肉瘤突破皮質後形成明顯的軟組織腫塊。
15-25Y(75%),長骨幹骺端(股、胫骨);50歲以上好發于扁骨(髂骨),象牙樣、棉絮樣、針狀瘤骨形成+蟲噬狀、篩孔樣骨質破壞+層狀、針狀或放射狀骨膜反應+骨膜三角(Codman三角) +軟組織腫塊+内有惡性良性腫瘤骨或瘤軟骨鈣化+溶骨型病變在T1WI上呈略低至中信号,在T2WI上呈中等偏高信号。成骨性病變在T1和T2上均呈低信号,瘤周水腫在T2上為高信号
13、尤文氏肉瘤:
青少年(10-20長骨;20-25扁骨)+浸潤性骨質破壞+蝶形皮質+侵襲性骨膜反應(骨膜三角和放射骨針)+軟組織腫塊
來源:華夏影像診斷中心
【版權聲明】本平台屬公益學習平台,轉載系出于傳遞更多學習資訊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