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侵蚀孩子的专注力的元凶找到了

今天和大家说一个,连我都很震惊的事------最近看到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当代人连续专注时常仅8秒。

也就是说,可能数不到10个数,咱们就会溜个号。要知道,金鱼的专注时长为9秒,我们甚至比金鱼还少1秒。我和小伙伴忍不住往前倒了一下数据,2000年时国民专注力水平是12秒,以这样的速度推算下去…再看看下一代…不堪想象…

什么正侵蚀着我们的专注力?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有数据显示,每人每过6.5分钟就会看一下手机,一天要看150次。

有这么多次?!没想到吧!其实仔细想想,这并不是虚夸。

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办公,学习,娱乐都离不开网络。有数据显示,平均每人每天可生产高达1.5GB的数据信息。

每天打开手机、电脑上那么多应用,任意一个都能花掉你几分钟。更何况新的信息自带天然吸引力,光是手指在屏幕上划上几下,就可能花掉半天时间。没有很强的意志力还真逃不过那些“算法”。

有人也会说,这也未必是坏事吧!看的东西多了,收获不也自然多了么!

然而真的是这样么?

专注力差的影响

曾有多项实践研究表明,专注力会影响学习效率,导致拖延,影响学习成绩,甚至影响未来工作和个人发展…… 对孩子来说,危害更大!

影响学习效率

这一届孩子更是“数字原住民”,会利用搜索引擎、各路软件等多途径学习。虽说获取知识的路子变多了,信息也变多了,但美其名曰利用碎片时间的背后是浮光掠影的被动学习,这和专注的投入可是有本质的区别。

信息≠知识。

还未来得及深入思考,就匆匆开启下一个“知识点”,或许就是我们每天“学”了那么多“知识”,回想起来却没有多少感悟,甚至没记住多少的原因。

久而久之,就连真正的学习也会只读文字,不思考意思,变成“翻开会,合上废”了。

更容易拖延

正如‘每人每过6.5分钟就会看一下手机’的调研数据显示的那样,当孩子写作业或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总是分分心、溜溜号,当这种分心成为一种习惯,拖延也就随之而来。1小时的作业3小时做完不是梦!

拖拉磨蹭不自觉,背后很可能是专注力有问题。

缺乏社会竞争力

有人从1985年起,持续跟踪研究了当时2850个5-6岁孩子,在他们30岁后,再调查他们的收入情况时发现,与收入最直接相关的,是他们的专注力。

甘洛普的一项民调也显示,仅6%的职场人士表示对工作“很投入”。深度工作越来越成为稀缺能力,也就意味着他们能够享有更好的经济前景和发展机会。相反,其余的94%的人将会因为“不专注”“爱拖延”久而久之丧失了核心竞争力,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浪潮所淘汰。

都说“成功的人只是多了一份专注的平凡人”,专注力是所有学习能力的基础。专注力低的“苦”大人吃过,不能让孩子再重蹈覆辙!有什么好办法能培养和提高孩子的专注么?

如何科学培养专注力?

越来越多的父母孩子专注力问题,其实,专注力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加专注,核心就在于“请别打扰我”。

研究表明,专注力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以及大脑前额叶的发育成熟而逐渐发展的。通常:

3岁:3-5分钟

5-10岁:10-20分钟

10-12岁:25-30分钟

成人:30分钟以上

想要培养孩子专注力,不妨试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01延迟满足

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内容是让小朋友忍住不吃眼前的棉花糖,几分钟后就可以多得到一块。但实际上,很多小朋友忍不住,尤其是3岁以内的小朋友。少数能够忍到最后的小朋友,在长大后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通过该实验,很多人认为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和以后的成就直接挂钩。但现实生活中,父母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运用“延迟满足”,才能真正起到提升孩子专注力的作用。

02提高内驱力

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会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表现出超乎常态的专注。如果我们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兴趣来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内驱力,是不会有效果的。可以说,兴趣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我们专注的时间、质量与深度。

03不打扰,帮孩子进入心流体验

心流被认为是一种极致的体验,当你进入一个高投入、高成就的状态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全然投入会带给你更多的成就感,这种积极的反馈,也会吸引你再次投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艺术家、作家能够废寝忘食地工作和学习。

心流法则也适用于孩子。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享受学习,而非忍受学习,就能慢慢引导他们追求从学习中获得的愉悦体验。

如何帮助他们获得这种体验呢?

提供一份他们自身感兴趣且有能力完成的工作,设定明确的目标,引导孩子全神贯注于这项任务,并给予他们即时反馈,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支持,使他们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行动之中。这种充满乐趣的体验会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因而也能更专注。

尽量不要打扰孩子。当他们在做一件很感兴趣的事,比如拼图拼得正高兴时,家长一会儿让他喝水,一会儿叫他吃水果,一会儿又说别玩了,该睡觉了。

孩子的专注力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建立在孩子较强的内驱力、挑战性的任务、积极的成就、及时的反馈等综合因素上。当你做到这些时,相信会看到孩子的专注力得到明显提升。其实孩子在面对网络、AI、数字浪潮时代,挑战非常之大,如果希望孩子能专注、自驱、自信,不在信息洪流中迷失,给孩子深度的陪伴和互动,把教育用在“点子上”,才是答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