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素有爱玉、崇玉的传统。因“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故以鱼为题材的佩饰物,自商周已开始流行。

▌玉鱼
山东滕州前掌大商代墓出土。璜形,冰青色,玉质细腻,透明。正、背面纹样相同。头、眼、鳍、尾俱全,尾部分叉两面削薄似刃
▌玉鱼
河南安阳商代墓出土。浅冰青色,玉质细腻,晶莹润泽,透明。正、背面纹样相同,鱼头、眼、鳍俱全,尾部分叉,嘴部有一圆穿
▌玉鱼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璜形,浅绿色,有褐斑。体窄长,弯成半圆形。闭口圆眼,背鳍雕作扉棱形。口部有短榫。长10.6厘米,厚0.2厘米
▌玉鱼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墨绿色。身体圆肥,分别用阴刻弧线和直线表现鳞、鳍和尾,口部有一孔。长7.11厘米,宽2.78厘米,厚0.41厘米
商代鱼形玉器大多出土于河南、湖南、山西、山东等地商代墓葬、遗址,有片雕和半圆雕两种。按整体造型对片雕类玉鱼进行划分,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直条形,正、背纹饰相同,鱼头、眼、鳍俱全,长度在3~8厘米左右。二、璜形,拱背跳跃,吻部斜伸向前下方,分尾斜向后下方。三、鱼身圆肥宽阔呈扁圆形,宽度2~3厘米,鱼鳞是用两到三排小弧线表现。
▌玉鱼
陕西扶风西周墓出土。灰黃色,灯光下有透明感。呈长条扁体状,尾部分叉且下垂,两面削薄。用阴线在两面琢出鱼眼、鳃、鳍等部位。嘴端平齐,上钻一圆孔,边缘均作了倒棱处理。长8.5厘米,宽2.4厘米,厚0.15厘米。现藏陕西省宝鸡周原博物館
▌玉鱼
陕西扶风西周墓出土。黃玉,半透明。鱼体肥大,尾部分叉呈刀状,嘴部钻一圆孔。两面均用阴线琢出鱼眼、鱼鳃、鱼鳍,背鳍刻划的阴纹比较纤细。长8.2厘米,宽3.3厘米,厚0.3厘米。现藏陕西省宝鸡周原博物館
商代玉鱼用玉主要有青玉和不纯净的白玉,其中以青玉为多。形制一般有两种:一种为薄片直形,圆身较小,体形较短,嘴部有一穿孔;一种为拱背状,鱼身通体多阴刻线,有阴刻线向上至鳃线部位,呈现一完整鱼头形态。鳍覆于身,鳍上有小直线,制作一般比较粗糙。尾部有的不分叉,有的似燕尾。眼睛成微凸的圆形,或用双阴线刻成圆眼,钻孔鱼眼可系绳佩挂,或另钻系绳孔。鱼嘴前方有呈“T”字形,类似镶嵌榫头的突出。
▌玉鱼
陕西扶风西周墓出土。赤褐色,通体磨光。曲体弓背,头部大,腹部较宽,刀状尾,前腹下更出一肢。尾部和嘴部各钻一孔。用阴线在两面琢出鱼眼、鱼鳃、鱼鳍等部位。长7.2厘米,宽2厘米,厚0.3厘米。现藏陕西省宝鸡周原博物館
▌玉鱼
河南三门峡虢国孟姑墓出土。杂玉质,玉沁蚀成白色。双面雕,阴线刻出圆眼、鳃、鳍及尾纹。鱼嘴前似象鼻呈钩状,尾部下垂分叉,鳍部有钻孔。长7.1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
▌玉鱼
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土。青玉,深青褐色,大部因受沁有大片褐黄色斑块或斑点。玉质细腻,微透明。鱼身呈弯曲状,嘴部有穿孔,头、眼、鳍俱全。长7.2厘米,宽1.8厘米,厚0.3厘米
西周时期是鱼形玉器制作的又一个高峰,在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西周墓葬、遗址皆有出土。其前期整体造型仍沿袭商代玉鱼之成规,在片状鱼形轮廓中填进圆眼、一背鳍二腹鳍及鱼鳃、歧尾等格式化要素,以致在某些单体式玉鱼上难以区分商周之别。但经仔细观察,其主要区别在于西周玉鱼的双圈大圆眼与商代单圈圆眼存在差异。
▌玉鱼
河南三门峡虢国孟姑墓出土。青玉,全器受沁呈灰色。拱背,两面纹饰相同。眼、鳃、鳍、尾俱全,身饰三排鳞纹。嘴部有三孔,尾部一孔。长7.1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
周代玉鱼大多是青玉,形制不同于商代。虽仍保留有鱼与刻刀相结合的形式,但被置于胸腰附近。原来接在玉鱼之后的刻刀已被拉长的鱼尾所取代,刻刀的实用性降低,还有为数不少的玉鱼刻刀被用作手握了。多数西周玉鱼的鱼尾长度较商代玉鱼有所增加,尾端多为斜面或下垂作马蹄形。周代玉鱼大多为弯形,作出水跳跃状。鱼身较长,且身上出现鳞纹,呈长圆形。口部微张,唇厚,上唇上翘,且口宽于鳃部。
▌玉鱼
河南三门峡虢国孟姑墓出土。青白玉,部分受沁呈灰色。拱背,两面纹饰相同。圆睛,用单阴线刻出鱼眼、背鳍、腹鳍及鱼身鳞纹和尾部纹饰。首、尾各有一圆穿。长7厘米,宽2厘米,厚0.4厘米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本期《收藏》微信责编 穗頨
微信运营合作请发消息至公众号
sczz029
创刊于1993年
一册在手,把握收藏
微信名:收藏杂志
微信ID:sczz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