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真爱?炼成“相亲学家”的年轻人

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真爱?炼成“相亲学家”的年轻人

人们参加古装游园相亲会。(新华社 黄宗治/图)

从认识到结婚,需要经过多少步骤?

出生于1997年的卡罗兰在一年“面试”三百个男生并成功找到男朋友之后,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成文字,在2022年情人节前一天发布在小红书上。两天时间内,这条内容获得了二十万阅读量,过万点赞数和近五千条评论。

评论中询问最多的是卡罗兰总结出的对象考察打分表。卡罗兰在这张表格中详细列出了从认识到能够结婚的不同阶段与步骤。大方向上,有普通朋友、好朋友、男朋友、人生伴侣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能拆分出多个不同占比的领域。四个阶段的所有细分领域加起来有四十六个,每个领域都列出了相应考察方式,以及一票否决、六分、八分、十分的具体评判标准。

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真爱?炼成“相亲学家”的年轻人

卡罗兰对象考察表的部分内容。(受访者供图/图)

在询问表格具体内容的众多评论中,也出现了两种声音的争论,一种认为找对象变成工作很可怕,另一种则觉得卡罗兰头脑清醒,对自己的定位和目标都十分清晰。

根据民政部数据,大陆单身成年人口在2018年达到2.4亿人,结婚人数从2014年开始逐年下降,2019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到2021年更是跌破800万对。

对于想要脱单/结婚的人来说,相亲成为越来越大众的选择。根据珍爱网发布的《2019Q1单身人群调查报告》,单身男女首次相亲年龄不到23岁,近半数95后有相亲经验,而脱单人群获得成功的平均相亲次数为5次。从北京天坛与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从985相亲局到打着不同旗号的线上交友平台,活跃着期望找到人生伴侣的年轻人。

或主动或被动地走入相亲

30岁之前,互联网从业者小白没有刻意考虑过结婚。虽然家里人从小白硕士毕业开始就催促她找个好人家,但小白认为一切需要顺其自然。

在第三段恋爱以分手告终后,小白才开始考虑相亲。这时她32岁,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自己不结婚生子,人生会有遗憾,而如果要生孩子,35岁会比较合适。以此倒推,小白就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人,培养感情、结婚,赶在35岁前生孩子。

当时小白给自己定下目标:三个月找到理想对象。

具体的实现方法是每周至少认识一个人。小白是个来自湖南的北漂,在北京没有亲戚能帮忙介绍,只能靠自己。她从自己的朋友圈看起,主动约合适的人出来吃饭,托人脉广的朋友介绍。同时,小白也尝试了不少像包括MarryU、陌上花开等线上软件和公众号,但没多久,她就发现在这些平台上遇到的人并不靠谱,很少人是以短期内结婚为出发点的,还有很多上来就聊理财的“杀猪盘”。

偶然间,小白发现豆瓣有一个谈恋爱的小组,组里很多认真写的相亲帖,对发帖者感兴趣的人先以邮件方式往来,合适再进一步交流,是一个相对缓慢的沟通过程。小白在组里发布了自己精心准备的帖子,两三周内收到了近一百封回复。在这些回复的人中,她遇到了现在的丈夫。

2020年,在英国读硕士的卡罗兰下载了Summer,一款针对大学生打造的校园实名认证交友软件。23岁的她在本科实习时发现身边很多工作多年的人都处于单身状态,想到工作后更难有精力去认识新人,希望自己能够尽早脱单。使用Summer的一年里,卡罗兰和三百人聊过天,并和其中四十人加了微信,线下正式见了三个人。

从毕业起,厦门人程海的亲戚朋友就开始断断续续给他介绍相亲对象,但他一直秉持佛系态度,不拒绝相见,不强求在一起。到了2016年,28岁的程海意识到父母双亲都已经步入快要退休的年龄,自己是时候成家了,于是加大了相亲频率。

在毕业之前,程海基本没有和女生单独相处的经历,为了不冷场,他专门准备了一套应对第一次见面的“相亲话术”,规划出一套自己要涉及的话题,为自己营造幽默的形象,同时也借助一些故事来探知对方的金钱观、家庭观。第一次使用话术时,程海还很紧张,到了第三次,已经“行云流水”。

那一年,程海相亲了31次,曾经周一到周四每天见一个人,连续吃了三天港式茶餐厅,“吃到后面都想吐了”。一段时间下来,程海发现高强度相亲的成本很高,吃饭加上逛街喝咖啡,一晚上可能就要花四百元。为了降低成本,之后的相亲,程海都会带对方去一家比较省钱、装修又比较有风格的希腊餐厅。吃到后面服务员都疑惑“你怎么每次都带不一样的女孩子过来吃饭”。

图书编辑张懿琦今年29岁,她的相亲之路开始于亲戚朋友的积极介绍。张懿琦的第一次相亲发生在大二,对方是一名工作了几年的IT从业人员,抱着交朋友心态的张懿琦和对方聊了很久。结束之后,介绍人告诉张懿琦,对方说如果她同意谈恋爱,就准备在情人节的时候“大出血”,买个很贵的礼物。张懿琦的第一感受是不爽,觉得像是居高临下的“奖励”。

那之后,介绍的人越来越多,父母也希望张懿琦早点找到一个可以照顾自己的人,但她一直并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张懿琦觉得,单身很好,谈恋爱和结婚难度太高,就算一辈子都不结婚也挺好的。朋友们很能理解,但父母却因此与她发生争吵,也一直坚持为她物色下一个相亲对象。

了解自己,辨别对方

2021年,小白将自己被求婚的经历分享在小红书上后,出现了一批“接好运”的评论,还有和小白同龄的人表达焦虑,认为自己“遇不到了”。发现这么多人关心这个话题,小白分享了自己三个月成功找到对象的故事,并持续输出相亲要点,成为“相亲教学博主”。

小白的教学将找对象分为三部分,分别为自己想找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会在哪,以及他为什么会和自己在一起。正式去认识新人之前,小白用一周的时间回忆此前的恋爱经历,罗列出自己最想要及最不想要的三个特质。阳光、幽默是她最初定下的评判标准。

在豆瓣小组发帖收到将近一百封回复后,小白进行了一轮筛选,并按照意向顺序逐个接触。其中有个各方面都很符合小白要求的男生,清华博士毕业,体制内工作,长相阳光,为人幽默。然而,见过几次面之后,对方显露出“着急和疲惫”,每次见面都想有进展,在讨论发展节奏时,因为无法达成一致而生气爆发,表示不要继续聊了,怕自己爆粗口。

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真爱?炼成“相亲学家”的年轻人

小白现任丈夫婚前对豆瓣专属问题的回答。(受访者供图/图)

这个男生也会经常和父母吵架,种种细节让小白意识到自己以后无法和他相处,也是这时候,小白发现情绪稳定比很多条件都重要。并就此修改了最初列下的top3想要特质,将性格列入其中。

作为产品经理的小白在相亲中抱着要去经常迭代的想法,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总结一套最新的标准。在第三部分,对方为什么会和自己在一起这一点上,小白也经历了一个迭代的过程。最初小白以为男生会重视外表,在发帖时会选择一些能够突出自己身材长相优势的照片,虽然不过分美颜,但也注意弱化自己的缺点。实际接触中,小白发现男生也会去探知物质条件。于是她从暗示自己生活丰富、见多识广,逐渐调整成透露自己的收入和未来的工作打算。

卡罗兰对另一半的期待完整记录在了对象考察评分表中。要成为朋友,就得具备一定的性格素质和硬性条件;进一步成为好朋友,则需要能够互相欣赏,有一致的三观,可以共同协作;如果要变成男朋友,则要考察荷尔蒙吸引力以及用心关注的程度;最后一阶段成为人生伴侣,则是有未来规划、时间经历的重合与叠加。

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真爱?炼成“相亲学家”的年轻人

卡罗兰总结出的对象考察表框架。(受访者供图/图)

表格的内容来自卡罗兰一年和三百个男生接触的经历,其中很大一部分源于一次亲自实践的“观念互问”。和现在的男朋友在一起之前,卡罗兰花了将近两周时间,每天准时和男朋友打字聊天,互相提问回答关于恋爱经历、底层性格、金钱观、未来规划等九大板块的问题。问答中,两人发现彼此性格十分相似,对人生的规划也十分相契,于是走到了一起。

无论是熟人介绍还是网络相识,相亲的本质还是以结婚为目的的陌生人社交。在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想要的之后,还有一门必修课:在已知信息和实际的相处中去辨别对方。

卡罗兰线下见的前两个人,都出现了人言不一的情况。第一个在线上聊天时觉得很契合,打过语音电话。但是当卡罗兰旁敲侧击问要不要见面的时候,对方却以疫情危险为由拒绝。此后两人逐渐停止了交流。“当时也觉得很奇怪,突然变得很冷淡。”卡罗兰告诉南方周末,“但我感觉可能是还有别的选择。”

另外一个线下见面的人几乎是“见光死”。见面前,卡罗兰找到了这个人的豆瓣,看到他的创业经历,觉得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但是实际见面聊天中,发现对方谈吐与预期相差较大,两个人交流不在一个频道上。这之后,卡罗兰才发现对方和自己学历差距比较大。

虽然在网上踩过坑,但卡罗兰并不认为是渠道的问题:“我觉得是人性使然,线上线下都会存在这些问题。反而因为我知道想要什么样的人,线上有更多样本。”

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真爱?炼成“相亲学家”的年轻人

卡罗兰发布的《一年面试300人》帖子封面。(受访者供图/图)

程海在31次相亲中,遇到了3位觉得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女生。在考虑进一步发展之前,程海会先和她们“摊牌”,坦承三个问题。其一,自己欠了很大的一笔钱;其二,父亲炒股票亏了很大一笔钱;其三,家庭关系很复杂。这三个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但在摊牌的过程中,程海也刻意隐藏掉了某些信息,比如欠的很大一笔钱是房贷,股票亏时刚好遇到了2015年的股灾,但是家庭成员之间财务彼此独立,而且股票账户总金额十分可观。

女生听完程海的摊牌之后基本都表示“这没什么”,但是其中两位吃完饭之后会突然“有事”着急回家,之后再约,就一直“有事”约不出来。剩下一位还能约出来的相亲对象,在说完自己会帮程海一起分担之后,每次还会挑贵的地方出行,在程海看来有点“言行不一”。

某次吃饭的时候,程海发现这位没被摊牌吓跑的女生有一瞬间的眼神非常凌厉,直觉告诉他这个女孩子脾气不好,可能不适合过日子。多重细节叠加下,程海也将这位女孩子排除出自己的考虑范围。后来,脾气不好这个细节被两人都认识的人证实,女生在吵架的时候会搬桌子去砸人。

幸福的“终点”

小白在豆瓣小组发的帖子中有个专属问题,描述两个人的理想生活。她现在的丈夫当初因为年龄较小本不在小白的择偶范围之内,但他给出的回答十分真诚,描述了“你在沙发上看看书,我在厨房里给你做饭”这样的温馨场景,让小白内心有所触动。然而,因为曾经有过两段没有结果的姐弟恋,小白对年龄比自己小的男生心存芥蒂,便以交个朋友的心态加了他。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花市,没找到朋友一起去,两人逛完后拿着一大盆花去吃了中饭。后来,陆陆续续约了几次饭,小白逐渐放下芥蒂,发现和他相处很舒服,“每次回去之后都会很开心、很放心”。

第五次吃饭的时候,男生问小白“要不要做我女朋友”,因为才认识一个月,小白犹豫了,但也觉得除了时间不久之外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后一次见面,对方再次表白,两个人顺利确立了恋人关系,此后顺利同居、结婚。

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真爱?炼成“相亲学家”的年轻人

小白被求婚的情景。(受访者供图/图)

卡罗兰现在的男朋友是当时线下见的第三个人,两周的“观念互问”之后,正式见面之前,两人基本就认可了对方。在关于未来规划的互问中,两人的答案都是在28-30岁左右建立家庭。

小白和卡罗兰在成功通过相亲找到对象之后,都将自己的经验沉淀成了内容,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去帮助更多仍然在相亲场上“奋斗”的人。小白组建了一个“每周认识一个人”的社群,希望大家行动起来,走向成功。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相亲找到理想对象。小白的群里,就有相亲过上百人也没成功的。

一年相亲32次的程海最后的结婚对象不是相亲认识的。在相亲对象被排除得差不多的时候,程海关注到之前在聚会上认识的一个女生。当时女生会经常找他聊天,也会帮他解决问题。在给女生送答谢礼物,两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女生主动要埋单。这是程海在31次相亲中从没遇到的场景。虽然女生家庭条件没有之前的相亲对象好,但是主动买单这一点让程海认为她是个值得发展的对象,而且程海的家庭属于当地中上水平,也并不太在乎女生家境。两人正式接触三个月后便确立了关系,又过了两个月领证结婚,现在已经有了孩子。

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真爱?炼成“相亲学家”的年轻人

剧《社内相亲》(2022)中,男主角与女主角在一次家长安排的相亲中相见。(资料图/图)

在国企工作的何颂硕士毕业后踏上相亲之路。毕业前没有谈过恋爱的她非常渴望找到能共同成长的伴侣,但是相亲遇到的人不是自己看不上就是看不上自己。2019年,处于而立之年的何颂进入焦虑期,在知乎问题“大龄剩女结局是什么”下记录了自己的相亲经历,表示害怕“自己会孤单一辈子”。

相亲对象中,也有非常认真追求何颂的人,甚至有人因为何颂觉得他“没在房价飞涨前买房,不会为未来规划”,而立马在何颂工作地点附近买下了一套房。但何颂尝试和对方相处之后,始终无法想象进一步的接触。何颂坦言自己是个颜控和声控,喜欢文质彬彬的人,曾经主动去追求过几个符合自己要求的相亲对象。

何颂主动追过的男生中,有一个她爸妈都觉得非常合适的人。两人的工作、消费习惯都非常匹配,平时也会聊天、见面,但是认识半年也一直没能把关系往前推进。在何颂邀请男生来和家里人一起吃饭时,男生拒绝了。何颂问对方到底是什么想法。对方的一句“不太合适”让何颂瞬间坠入谷底。

从这之后,何颂开始对相亲有了一种悲观的态度,觉得太耗费时间成本,自己花半年认识一个人对方却还是说不合适。此后,她也不再和父母分享相亲故事,反而说自己没有在相亲:“给他们希望之后就可能会失望。我有点承受不住这种失望。”

对相亲的失望过去后,何颂仍在断断续续接触相亲对象,也参加过相亲大会。在相亲大会上看到一个条件不错的男生被比自己大三岁的女生拒绝时,何颂突然发现,当大家都有选择权时,真的很难挑到一个互相能够看中的人。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自己是个无父无母的孩子,结婚对我来讲就无所谓了,找不到也无所谓。”何颂告诉南方周末,“但是我自己一个人生活的话,对我爸妈很残忍。别人的父母都可以享受天伦之乐,而我的父母却连这样的快乐都感受不到。”

张懿琦因为相亲一直遇不到合适对象,和妈妈发生过激烈的争吵,互相进行过一些言语伤害,她不知道“为什么这种电视剧的情节会发生在自己家”。冲突最白热化的阶段,张懿琦非常挫败,也想过“要么算了,在这里面找一个好了”。

当时,张懿琦的爸爸告诉她“你不能这么想”,并主张持续沟通。后来,因为家族里很多女孩子和张懿琦有一样的情况,加上多次向妈妈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和感情的诉求,妈妈逐渐不再针锋相对。

虽然张懿琦还偶尔会去见亲戚朋友孜孜不倦介绍来的相亲对象,但她已经坦然了:“就像拼拼图,我现在的拼图挺完整的,如果硬要加一块进来,可能还要拿掉其他东西,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蛮重大的决定。我觉得现在处于一个平衡点,不会非常迫切地说要马上结束单身或结婚生子。”

(应采访对象要求,小白、卡罗兰、程海、何颂、张懿琦为化名)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陆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