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件玉佩里的猛禽“海东青”:曾引发女真与大辽之战

早春二三月,白山黑水之间的大地刚刚从皑皑白雪中苏醒过来,草木即将萌发,迎面吹来的风中已经没有往日凌冽的寒意。一列长长的队伍正离开查干湖,向西南方向行进。队伍中有猎猎的大旗,有收叠起来的帐篷,也有带着乐器与猎鹰的髡发儿郎。

他们的目标是湖泊星布之地,在杂着残雪的枯黄芦苇丛中,刚刚从南方越冬归来的天鹅正在悠闲地啄食。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鼓声和呼喊声,受惊的天鹅从芦苇丛中纷纷展翅飞起,但只见一俊健身影如同利箭,直插天鹅群中,紧紧地抓住了一只落单的天鹅……

这样的场景在一千年前的东北大地上曾经无数次重现,辽金帝国的君王臣子们依旧保留着传统渔猎游牧时代的习俗,率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随着季节的变化在不同的草场之间迁徙。而在春日湖泊旁用名为海东青的猎鹰猎捕天鹅,则更是必不可少的游猎节目。这样的场景,不仅留在了史书与诗词中,也被巧手的匠人们雕琢在了温润的白玉上。故宫「何以中国」展上,就展出了一件旧藏的雄鹰捕天鹅题材玉佩。

这件玉佩里的猛禽“海东青”:曾引发女真与大辽之战

白玉镂雕春水图佩·金代·故宫博物院藏

在这件玉绦环上,一只天鹅正在扑腾着翅膀,但挣扎的气力似乎已经衰竭,优雅的长脖子也低低地垂着,一只体型娇小的海东青正紧紧抓住天鹅的脖颈,尖锐的喙正在猛啄天鹅的眼睛。而海东青身下还飘动着长长的丝带,也表明它是一只被皇家豢养的猎鹰。

这件玉绦环不仅质地温润,而且琢玉技艺也尤为动人。天鹅的翅膀上下翻飞,脖子前伸,构图稳定自然,又与玉环之间形成稳定的接点。海东青体型要小得多,但雕刻得依旧精致细腻,彰显着凶猛矫健的力量感。

虽然题材是辽金民族的故事,但是此件精美的玉器,想必还是出自有着悠久琢玉传统的汉地匠人之手。在辽金时代,统治下的北中国广袤疆域中,不仅生活着草原与山林中的民族,也生活着一大批过着定居农耕生活的汉人。于是民族的习俗与文化在逐渐融合,中原的审美也深刻影响着贵族阶层,于是展现传统民族生活的图景成为北方玉器的重要题材。

春水之名

故宫所藏的这件玉器在命名时,并没有提及海东青与天鹅,而是叫作「白玉镂雕春水图佩」。那么为何要叫作「春水」呢?

玉器春水之名,始自故宫研究员杨伯达先生。他发现清宫旧藏了一批金代玉器,题材都极为相似,或是芦苇丛中天鹅悠然,或是猛禽啄击天鹅,或者是在山林之间,行走着鹿与虎等动物。翻阅史料后,杨伯达先生发现这些玉器中的场景,与辽金皇室的生活习俗有关,这种习俗名为「四季捺钵」。

什么是捺钵呢?《辽史·营卫志》记载 :

“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 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简而言之,就是上面提及的逐水草而居式的游牧生活。辽金帝国都曾同时拥有多个都城,纵然如此,皇帝们也不像中原皇帝那样总待在都城中处理政事,而是延续旧俗,在不同地方候鸟式往返。“出有行营,谓之捺钵”。捺钵,也就是「地方」的意思。

这件玉佩里的猛禽“海东青”:曾引发女真与大辽之战

春壁画·辽庆陵出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图源@广东省博物馆)

这件玉佩里的猛禽“海东青”:曾引发女真与大辽之战

春壁画局部,庆陵出土了四季风情的壁画,生动展现了四季捺钵的情景。(图源@广东省博物馆)

辽金皇帝漫游在东北山水之间,四季皆有捺钵。史料中就曾详细记载春捺钵的场景:

春捺钵:

曰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天鹅未至,卓帐冰上,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皇帝每至,侍御皆服墨绿色衣,各备连鎚一柄,鹰食一器,刺鹅锥一枚,于泺周围相去各五七步排立。皇帝冠巾,衣时服,繫玉束带,于上风望之。有鹅之处举旗,探骑驰报,远泊鸣鼓。鹅惊腾起,左右围骑皆举帜麾之。五坊擎进海东青鹘,拜授皇帝放之。鹘擒鹅坠,势力不加,排立近者,举锥刺鹅,取脑以饲鹘。教鹘人例赏银绢。皇帝得头鹅,荐朝,群臣各献酒果,举乐。更相酬酢,致贺语,皆插鹅毛于首以为乐。赐从人酒,遍散其毛。弋猎网钩,春尽乃还。

这段记载读起来很有趣,大概是说每年辽国皇帝正月就启程前往春捺钵,路上要走两个月。到了目的地鸭子河泺后,依旧是天寒地冻的场景,在等待天鹅飞来的日子,人们凿开冰面捕鱼。冰雪融化后,候鸟也飞来了,就放鹰去捕捉天鹅与大雁。

这段史料还特地介绍了皇帝亲自参加猎鹅活动的过程,这样的场面,与其说是捕猎,不如说仪式感与象征意义更强。皇帝要穿特别的衣服观赏,侍卫们发现天鹅踪迹后就举起旗子示意,并鸣鼓出声,让天鹅「惊腾起」。

这件玉佩里的猛禽“海东青”:曾引发女真与大辽之战

备猎图·敖汉旗克力代乡喇嘛沟辽墓出土·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藏(图源网络)。壁画中人物皆为契丹发式,前中老者手持雄鹰,右侧人物腰挂扁鼓,其余人持弓箭、乐器等,应该都是春捺钵活动上的随从。

此时训鹰人要献上海东青,让皇帝亲自放飞。海东青抓住天鹅迫使它降落地面,附近的侍卫则举起刺鹅锥刺死天鹅,并取出鹅脑喂食海东青。训鹰人得到赏赐,皇帝获得头鹅后还会举办盛大宴会,大家在头上插上鹅毛,并抛撒鹅毛为乐。

这件玉佩里的猛禽“海东青”:曾引发女真与大辽之战

臂鞲[gōu]·法库县大孤家子乡李贝堡村辽墓出土。为了防止猎鹰利爪抓伤胳膊,训鹰人往往要在胳膊上绑上臂鞲。(勇汽水摄)

这件玉佩里的猛禽“海东青”:曾引发女真与大辽之战

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这件带鞘玉柄银锥,与史料记载的刺鹅锥颇为一致。(图为动脉影摄)

纵然贵为帝国天子,此时大概也会如同尚是部落时代的先祖一样,体会着春日游猎之乐吧。

神俊最数海东青

春捺钵活动的重要角色,就是名为「海东青」的猎鹰。这是一种稀有的猛禽,那么到底对应着自然界中哪一种鹰隼呢?

根据记载与分析,最接近的鸟儿应当是「矛隼」。

这件玉佩里的猛禽“海东青”:曾引发女真与大辽之战

鹰击天鹅图·明代·殷偕·南京博物院藏(图源网络)

这幅画描绘的正是春水玉所表现的场景,而从画中来看,捕捉天鹅的猎鹰,与现实中的矛隼极为相似。

这件玉佩里的猛禽“海东青”:曾引发女真与大辽之战

矛隼(图源网络)

矛隼主要分布在北极区,在中国罕见,但也会出现在黑龙江一带,与史料中对它的记载一致。并且史料中记载海东青的毛色有多种类型,现实中矛隼亦是如此。而且矛隼体型较小,与天鹅差异很大,正符合春水图中海东青与天鹅的身形比例。故而为历代珍爱的海东青,大概就是矛隼了。

那么为何将这种猎鹰称之为「海东青」呢?史料关于它的记载如是:

“海东青者小而健,能擒天鹅,爪白者尤以为异,出于五国之东,契丹酷爱之,然不能自致。”

“海东青,羽中虎也。”

“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接大海,出名鹰。来自海东者,谓之海东青。”

“海东青亦曰海青,鵰之最俊者。”

从史料来看,海东青的名号与其产地有着密切的关系。海东青的巢穴应该离大海不远,在「五国」这个地方的东面。契丹民族虽然非常喜爱它,但本国境内却不产海东青,若要得到这种爱鹰,则需要另一个民族进贡,也就是与五国相邻的女真族。

当时的女真族位于辽国的东北方,处于辽的统治之下。因为邻近海东青的产地,女真部落就被迫需要向辽进贡此物,从而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史料记载:

“每岁遣外鹰坊子弟趣女真发甲马千余人入五国界,即海东巢穴取之,与五国战斗而后得,其后女真不胜其扰 由是诸部皆怨叛。”

而拿着令牌征收海东青的使者,更是仗势欺人、为非作歹,让女真部落怨气日益增加:

天使所至,百般需索于部落,稍不奉命,召其长加杖,甚者诛之。诸部怨叛,潜结阿骨打,至是举兵谋叛。

又有使者号天使,佩银牌,每至其国(生女真各部)必欲荐枕者。则其国内轮中、下户作止宿处,以未出室女侍之。后使者络绎,恃大国使命,惟择美好妇人,不问其有夫及阀阅高者。女真浸忿,由是诸部皆怨叛,潜附阿骨打,咸欲称兵以拒之。

这件玉佩里的猛禽“海东青”:曾引发女真与大辽之战

成吉思汗圣旨银牌·国博藏。辽代「天使」所持的银牌,大概与后世蒙元时代的这件银牌差不多,都代表着皇权亲至。

因为海东青而让女真诸部结下了对辽的仇恨,并最终以阿骨打为首起兵反叛。辽天祚帝率领数十万大军亲征平叛,却被骁勇善战的女真骑兵一举击溃。庞大的辽帝国瞬间分崩离析,女真迅速崛起,建立大金国,随后又南下打败北宋,成为北中国的霸主。

金人击败契丹后,也继承了契丹四季捺钵的旧俗。1139 年,金熙宗下诏说:“自今四时游猎,春水秋山,冬夏纳钵,并循辽人故事”。

使用海东青捕猎天鹅,依旧是金代春捺钵时的重要活动。并且皇帝还会特地穿上应景的衣服:“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故宫藏的这件玉器,也因此被命名为「春水玉」。或许数百年前,它也曾佩戴在一位参加春猎的贵族身上呢。

而曾被契丹人所喜爱的海东青,也成为女真民族的精神象征。「小而健」的「羽中之虎」,可以擒获体型数倍于自己的天鹅,这种以小博大的斗志,不正是女真人自身的最好写照吗?

这件玉佩里的猛禽“海东青”:曾引发女真与大辽之战

当下是旧历三月间,正是春捺钵的时节。再回首看看这件春水玉,似乎辽金旧事,也在温润玉质之下了。

致谢:编辑团 老宋、十八年蝉;摄影师@一一的博物集,部分图片来源于@动脉影 @勇汽水 和网络;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也欢迎关注我们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