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加,从小玩到大

一加,从小玩到大

文|石兆

编|牛慧

灯光照亮,音乐响起,张老板没来,来的是李老板。

4月21日,一加发布了面向中端市场的机型一加Ace。换作往常,站在台上的肯定是那个外界熟悉但又生性腼腆的刘作虎。但自从去年一加与OPPO合并之后,李杰成了一加中国区的操盘者。

虽然没有刘作虎知名度高,但李杰也是老OPPO了,站过柜台,打过螺丝,玩得了战略,啃得下产品。

一加,从小玩到大

一加并入OPPO前,独自生长了8年。凭借着对产品的极致打磨,一加手机在国内外安卓旗舰市场有着非常不错的影响力。它的特点鲜明,总结一下就是:简洁的系统、真TM爽的手感,以及一个活跃的用户社区。

如今并入OPPO体系之后,一加逐渐转变了一些打法,它完全可以借助OPPO在供应链、研发和销售渠道上的优势,用中档价位段的产品往更广阔的市场前进。当然,一些曾经让一加引以为傲的东西——比如不将就的产品理念和社区文化则被传承了下来。

01 往后都是富裕仗

一年前,一加手机放下倔强,宣布与OPPO合并,两人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搭伙过日子。

独自生长的这些年,一加也算争气,因为把心思放在了产品打磨上,所以在大家比拼价格和硬件的野蛮年代,一加有了自己的标签和市场地位。

2013年,一加的第一款手机就一炮打响,卖了一百多万台,不少欧美用户和媒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关注,美国的《时代周刊》更是称赞其为“梦想中的手机”。

别看一加的出货量与头部厂商相比不占优势,但在产品上有过诸多类似的出色表现。从一加1高级质感的BabySkin,到一加3的全金属机身;从一加6外在优雅,内在的强悍的“西装暴徒”,到一加7Pro的高帧率屏幕,到一加9Pro的哈苏影像。一加每年就打磨一两款机型,每一款都很用心,也有特色。

但是,单打独斗的做法已经不太适合成熟的手机市场。手机是个考验全方面能力的产品,它的链条很长,从供应链到产品研发,从渠道到售后,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和资源。

一加的短板和他的长板一样明显。正是因为每年就一两款高端产品,而且定价都在四五千元起步,这么高的价格挡住了不少购机欲望。毕竟,一加还没有iPhone的号召力。

产品上的优势没有掩盖渠道上的短板。一加这些年以线上渠道销售为主,近几年开始补齐线下短板,开体验店,但其实什么环节都重复一遍,对一个腰部品牌而言既不经济也不划算。

像欧美这种运营商为主的市场,对一加还算友好,毕竟这些渠道都是现成的,打入这些渠道基本保证了销量。

但在国内,运营商渠道非常薄弱,口碑也不好,基本是廉价手机的代名词。所以,主流厂商在国内都自建渠道,各种体验店遍地开花。

这不仅考验成本,也考验能不能让渠道商赚到钱。以一加过去每年一两款产品的发布节奏,显然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铺开线下渠道。

所以说,与OPPO合并,让OPPO促销员大大方方卖一加手机,共享销售渠道和售后渠道,对于希望开拓更广阔市场的一加手机而言是最优解。

一加,从小玩到大

今年开始,一加的产品将进驻超过5000家OPPO门店,同时OPPO向一加开放了近千家售后网点,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地级市。

这对于一加和OPPO都是双赢。一加就不用说了,一夜之间多了几千家门店,躲在被窝里都能笑出声来。而OPPO的渠道商也多了一个选择,两者的互补会比较明显。众所周知,一加的渠道优势在线上,这几年的双十一和618大促,一加手机都是3000元以上机型畅销榜的常客。而OPPO的优势一直在线下,目标用户并不相同。所以说,OPPO和一加因为有自的特色和定位,合并带来的增量用户会大于存量用户。

除了销售渠道,供应链的帮助也是不容忽视的。OPPO的全球年出货量高达2亿部,一加虽然有上千万台,但也不是一个量级。你说你高端,用户粘性大,但供应链关心的是出货量。出货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了供应链的成本和保障等级。

想当年,高通总裁安蒙隔三差五给一加站台,力挺一加,除了一加在安卓机市场的高端调性甚是符合高通口味之外,背后与欧加体系整个庞大的采购量也非常关键。说白了,一加在高通面前不是一穷二白的初创公司,这种优势是其他白手起家的厂商所不具备的。

只不过,现在把关系理顺之后,两者之间的协同会更佳紧密且自然。如今,一加获得了不少与供应链深度定制或者联合开发的机会,比如一加Ace搭载的天玑8100-MAX 定制芯片,就是与联发科深度定制的。

研发上的加持对一加也很重要。一加的研发团队不过数百人,而OPPO有超过1万名研发工程师。虽然一加每年发布的产品少,但在绝对优势面前还是显得微不足道。

这几年,OPPO明显加大了研发力度,三年500亿元,不搞冠名转投研发。不得不说,砸钱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OPPO这几年的专利申请量在显著上升。

现在,OPPO研究院有8条技术主线,其中一条专门服务一加。比如这次150W快充,也是最先用到了一加Ace身上,甚至包括OPPO花重金研发的芯片,也都有可能会用在一加身上。用李云龙的话说,咱老李这辈子都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02 继承的和妥协的

一加和OPPO宣布合并之后,就有很多“老加油”担心,一加以前坚持的东西会不会全部被新的一套所替代。

确实,最新发布的一加Ace采用了全新的设计语言,没有了数字系列那种R角设计,采用的是更加硬朗的直角边,也舍弃了三段式侧边按键。一加社区对三段式的争论最多。其实一加这么做也很纠结,因为既要追求性能,又要美观轻薄,三段式开关会挤占机身更多的空间,权衡之下不得不做了一些适应最新产品的改变。

但在整体体验上,这款主打性能,厚度只有8.2毫米的手机并没有忘记做精品的“祖训”,对得起一加 “西装暴徒”这个外号,也配得上刘作虎的名言——“真TM爽”。比如后盖采用了电光瀑布工艺,整体表现还是非常出色。

一加,从小玩到大

总体而言,一加要从高端旗舰往中端市场延伸,赛道切换的同时打法也会切换,必然无法让所有人满意,尤其是当年的老用户。其实,一加在走向更广阔市场时面临的这种取舍,当年的小米手机和锤子手机也都遇到过。小米和锤子早期的用户群与一加的很像,以极客为主,他们对产品研究很多,也爱尝鲜,属于优质用户。但这毕竟是个小众群体,对销量的带动非常有限。

锤子手机在老罗的加持下,被贴上了情怀和理想主义的标签,在早期获得了不少死忠粉。但后来的现实告诉我们,靠锤粉这个小圈子和老罗的个人影响力,并不足以让一个品牌成功。

如今,小米早已放弃了“为发烧而生”的提法,也不再强调发烧友的标签,但公司体量已经翻了无数倍。去年小米在全球的销量达到1.9亿部,光靠发烧友肯定没有办法支撑这个销量。

小米虽然没有再坚持为发烧而生,但主打性价比的核心思维依然还在,不仅是手机,小米在做IoT产品时坚持的都是同样的方法论。所以,为何小米的硬件净利润这么低,也与这种性价比的商业模式密切相关。

在不同环境和成长阶段下,打法上的改变其实是必然的,在部分人看来这是一种妥协,但一个品牌核心的东西大家都在继承和坚持。一加也是如此,一加这么多年的核心是做精品,强调性能,这一点在合并后,以及在做中端机型时也不会改变。

03 一加的必由之路

一加这么多年坚持只做旗舰精品,为何现在要来做中端市场?

李杰说,这个价位段,“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产品,没有一款在性能、颜值、拍照、整体做工和品质上都兼顾得很好的”。

有一说一,一加在高端安卓旗舰死磕了8年,虽然有不错的销量和品牌影响力,但在这个赛道每往前走一步都很不容易。如果用做旗舰产品的态度来做更低价位段的产品,稍微努力点,做成的概率就比其他品牌大很多。况且,一加每年有上千万部的出货量,绝大多数是旗舰机型,这个量与主流厂商的旗舰机大体相当。

从逻辑上来说,这种做法也是成立的。现在国内的主流手机品牌,无一例外都喊着走向高端,但从目前的局面来看,还没有哪一家真正站稳了高端。但高端品牌往下渗透会更加容易,典型的就是iPhone,换个芯片推出了iPhoneSE,在全球卖成了畅销机型,挣得盆满钵满。

除了苹果能在高端市场一枝独秀,其他主流手机品牌无一例外,都是高中低机型全面覆盖。即便是苹果,也隔三岔五推出iPhoneSE这种更便宜的产品,去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多的商业利润。

其实,一加在做出进军国内中端手机市场的决定之前,一加已经在海外试水了,并且得到了验证。一加Nord系列光T-Mobile一家运营商就卖出了超过200万台。

往后,一加就两个产品线:一个是主打性能的数字旗舰系列,另一个是颜值和性能都要有的Ace。

一加,从小玩到大

走到这一步也是历史必然。现在的手机赛道和八九年前一加成立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以前的无限可能和时代红利变成了现在的销量停滞和格局稳固。

不久前,无债一身轻的罗永浩被网友问到有没有勇气再做一款手机,他很坦诚地回答没有。这句话从其他人口中说出来或许可以付之一笑,但从做过手机的老罗口中说出来,就非常令人感慨。

在这个红海竞争的手机赛道,早已是海陆空全方位的战争,从供应、研发到销售,任何一家都不能有太明显的短板。这也造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小很难带来美,这个赛道只有先长“大”才有资格谈美。要想在这个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里有所突破,一加必须要摆脱小而美的命运,往更广阔的中端手机延伸就是必由之路。

一加刚诞生时,国内主流手机厂商都开启了子品牌战略,华为做了荣耀,小米做了红米,最晚的vivo也在后来推出了iQOO。

但有个共同点,这些品牌从始至终都没有真正脱离母体,或许内部有单独团队操盘,但绝大多数资源都是共享,统一安排调度,让他们能够埋头向前,后顾无忧。而从今往后,一加也像其他子品牌那样,在OPPO的全方位赋能之下,与OPPO这个母体的关系会愈加紧密,在手机行业扮演的角色也会愈加重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