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加,從小玩到大

一加,從小玩到大

文|石兆

編|牛慧

燈光照亮,音樂響起,張老闆沒來,來的是李老闆。

4月21日,一加釋出了面向中端市場的機型一加Ace。換作往常,站在台上的肯定是那個外界熟悉但又生性腼腆的劉作虎。但自從去年一加與OPPO合并之後,李傑成了一加中國區的操盤者。

雖然沒有劉作虎知名度高,但李傑也是老OPPO了,站過櫃台,打過螺絲,玩得了戰略,啃得下産品。

一加,從小玩到大

一加并入OPPO前,獨自生長了8年。憑借着對産品的極緻打磨,一加手機在國内外安卓旗艦市場有着非常不錯的影響力。它的特點鮮明,總結一下就是:簡潔的系統、真TM爽的手感,以及一個活躍的使用者社群。

如今并入OPPO體系之後,一加逐漸轉變了一些打法,它完全可以借助OPPO在供應鍊、研發和銷售管道上的優勢,用中檔價位段的産品往更廣闊的市場前進。當然,一些曾經讓一加引以為傲的東西——比如不将就的産品理念和社群文化則被傳承了下來。

01 往後都是富裕仗

一年前,一加手機放下倔強,宣布與OPPO合并,兩人整合各自的優勢資源,搭夥過日子。

獨自生長的這些年,一加也算争氣,因為把心思放在了産品打磨上,是以在大家比拼價格和硬體的野蠻年代,一加有了自己的标簽和市場地位。

2013年,一加的第一款手機就一炮打響,賣了一百多萬台,不少歐美使用者和媒體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關注,美國的《時代周刊》更是稱贊其為“夢想中的手機”。

别看一加的出貨量與頭部廠商相比不占優勢,但在産品上有過諸多類似的出色表現。從一加1進階質感的BabySkin,到一加3的全金屬機身;從一加6外在優雅,内在的強悍的“西裝暴徒”,到一加7Pro的高幀率螢幕,到一加9Pro的哈蘇影像。一加每年就打磨一兩款機型,每一款都很用心,也有特色。

但是,單打獨鬥的做法已經不太适合成熟的手機市場。手機是個考驗全方面能力的産品,它的鍊條很長,從供應鍊到産品研發,從管道到售後,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人力和資源。

一加的短闆和他的長闆一樣明顯。正是因為每年就一兩款高端産品,而且定價都在四五千元起步,這麼高的價格擋住了不少購機欲望。畢竟,一加還沒有iPhone的号召力。

産品上的優勢沒有掩蓋管道上的短闆。一加這些年以線上管道銷售為主,近幾年開始補齊線下短闆,開體驗店,但其實什麼環節都重複一遍,對一個腰部品牌而言既不經濟也不劃算。

像歐美這種營運商為主的市場,對一加還算友好,畢竟這些管道都是現成的,打入這些管道基本保證了銷量。

但在國内,營運商管道非常薄弱,口碑也不好,基本是廉價手機的代名詞。是以,主流廠商在國内都自建管道,各種體驗店遍地開花。

這不僅考驗成本,也考驗能不能讓管道商賺到錢。以一加過去每年一兩款産品的釋出節奏,顯然不可能在全國範圍内廣泛地鋪開線下管道。

是以說,與OPPO合并,讓OPPO促銷員大大方方賣一加手機,共享銷售管道和售後管道,對于希望開拓更廣闊市場的一加手機而言是最優解。

一加,從小玩到大

今年開始,一加的産品将進駐超過5000家OPPO門店,同時OPPO向一加開放了近千家售後網點,覆寫了全國90%以上的地級市。

這對于一加和OPPO都是雙赢。一加就不用說了,一夜之間多了幾千家門店,躲在被窩裡都能笑出聲來。而OPPO的管道商也多了一個選擇,兩者的互補會比較明顯。衆所周知,一加的管道優勢線上上,這幾年的雙十一和618大促,一加手機都是3000元以上機型暢銷榜的常客。而OPPO的優勢一直線上下,目标使用者并不相同。是以說,OPPO和一加因為有自的特色和定位,合并帶來的增量使用者會大于存量使用者。

除了銷售管道,供應鍊的幫助也是不容忽視的。OPPO的全球年出貨量高達2億部,一加雖然有上千萬台,但也不是一個量級。你說你高端,使用者粘性大,但供應鍊關心的是出貨量。出貨量的大小直接影響了供應鍊的成本和保障等級。

想當年,高通總裁安蒙隔三差五給一加站台,力挺一加,除了一加在安卓機市場的高端調性甚是符合高通口味之外,背後與歐加體系整個龐大的采購量也非常關鍵。說白了,一加在高通面前不是一窮二白的初創公司,這種優勢是其他白手起家的廠商所不具備的。

隻不過,現在把關系理順之後,兩者之間的協同會更佳緊密且自然。如今,一加獲得了不少與供應鍊深度定制或者聯合開發的機會,比如一加Ace搭載的天玑8100-MAX 定制晶片,就是與聯發科深度定制的。

研發上的加持對一加也很重要。一加的研發團隊不過數百人,而OPPO有超過1萬名研發工程師。雖然一加每年釋出的産品少,但在絕對優勢面前還是顯得微不足道。

這幾年,OPPO明顯加大了研發力度,三年500億元,不搞冠名轉投研發。不得不說,砸錢的效果還是非常明顯,OPPO這幾年的專利申請量在顯著上升。

現在,OPPO研究院有8條技術主線,其中一條專門服務一加。比如這次150W快充,也是最先用到了一加Ace身上,甚至包括OPPO花重金研發的晶片,也都有可能會用在一加身上。用李雲龍的話說,咱老李這輩子都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

02 繼承的和妥協的

一加和OPPO宣布合并之後,就有很多“老加油”擔心,一加以前堅持的東西會不會全部被新的一套所替代。

确實,最新釋出的一加Ace采用了全新的設計語言,沒有了數字系列那種R角設計,采用的是更加硬朗的直角邊,也舍棄了三段式側邊按鍵。一加社群對三段式的争論最多。其實一加這麼做也很糾結,因為既要追求性能,又要美觀輕薄,三段式開關會擠占機身更多的空間,權衡之下不得不做了一些适應最新産品的改變。

但在整體體驗上,這款主打性能,厚度隻有8.2毫米的手機并沒有忘記做精品的“祖訓”,對得起一加 “西裝暴徒”這個外号,也配得上劉作虎的名言——“真TM爽”。比如後蓋采用了電光瀑布工藝,整體表現還是非常出色。

一加,從小玩到大

總體而言,一加要從高端旗艦往中端市場延伸,賽道切換的同時打法也會切換,必然無法讓所有人滿意,尤其是當年的老使用者。其實,一加在走向更廣闊市場時面臨的這種取舍,當年的小米手機和錘子手機也都遇到過。小米和錘子早期的使用者群與一加的很像,以極客為主,他們對産品研究很多,也愛嘗鮮,屬于優質使用者。但這畢竟是個小衆群體,對銷量的帶動非常有限。

錘子手機在老羅的加持下,被貼上了情懷和理想主義的标簽,在早期獲得了不少死忠粉。但後來的現實告訴我們,靠錘粉這個小圈子和老羅的個人影響力,并不足以讓一個品牌成功。

如今,小米早已放棄了“為發燒而生”的提法,也不再強調發燒友的标簽,但公司體量已經翻了無數倍。去年小米在全球的銷量達到1.9億部,光靠發燒友肯定沒有辦法支撐這個銷量。

小米雖然沒有再堅持為發燒而生,但主打成本效益的核心思維依然還在,不僅是手機,小米在做IoT産品時堅持的都是同樣的方法論。是以,為何小米的硬體淨利潤這麼低,也與這種成本效益的商業模式密切相關。

在不同環境和成長階段下,打法上的改變其實是必然的,在部分人看來這是一種妥協,但一個品牌核心的東西大家都在繼承和堅持。一加也是如此,一加這麼多年的核心是做精品,強調性能,這一點在合并後,以及在做中端機型時也不會改變。

03 一加的必由之路

一加這麼多年堅持隻做旗艦精品,為何現在要來做中端市場?

李傑說,這個價位段,“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産品,沒有一款在性能、顔值、拍照、整體做工和品質上都兼顧得很好的”。

有一說一,一加在高端安卓旗艦死磕了8年,雖然有不錯的銷量和品牌影響力,但在這個賽道每往前走一步都很不容易。如果用做旗艦産品的态度來做更低價位段的産品,稍微努力點,做成的機率就比其他品牌大很多。況且,一加每年有上千萬部的出貨量,絕大多數是旗艦機型,這個量與主流廠商的旗艦機大體相當。

從邏輯上來說,這種做法也是成立的。現在國内的主流手機品牌,無一例外都喊着走向高端,但從目前的局面來看,還沒有哪一家真正站穩了高端。但高端品牌往下滲透會更加容易,典型的就是iPhone,換個晶片推出了iPhoneSE,在全球賣成了暢銷機型,掙得盆滿缽滿。

除了蘋果能在高端市場一枝獨秀,其他主流手機品牌無一例外,都是高中低機型全面覆寫。即便是蘋果,也隔三岔五推出iPhoneSE這種更便宜的産品,去獲得更大的市場佔有率和更多的商業利潤。

其實,一加在做出進軍國内中端手機市場的決定之前,一加已經在海外試水了,并且得到了驗證。一加Nord系列光T-Mobile一家營運商就賣出了超過200萬台。

往後,一加就兩個産品線:一個是主打性能的數字旗艦系列,另一個是顔值和性能都要有的Ace。

一加,從小玩到大

走到這一步也是曆史必然。現在的手機賽道和八九年前一加成立時,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以前的無限可能和時代紅利變成了現在的銷量停滞和格局穩固。

不久前,無債一身輕的羅永浩被網友問到有沒有勇氣再做一款手機,他很坦誠地回答沒有。這句話從其他人口中說出來或許可以付之一笑,但從做過手機的老羅口中說出來,就非常令人感慨。

在這個紅海競争的手機賽道,早已是海陸空全方位的戰争,從供應、研發到銷售,任何一家都不能有太明顯的短闆。這也造成一種客觀存在的現實:小很難帶來美,這個賽道隻有先長“大”才有資格談美。要想在這個相對穩定的市場格局裡有所突破,一加必須要擺脫小而美的命運,往更廣闊的中端手機延伸就是必由之路。

一加剛誕生時,國内主流手機廠商都開啟了子品牌戰略,華為做了榮耀,小米做了紅米,最晚的vivo也在後來推出了iQOO。

但有個共同點,這些品牌從始至終都沒有真正脫離母體,或許内部有單獨團隊操盤,但絕大多數資源都是共享,統一安排排程,讓他們能夠埋頭向前,後顧無憂。而從今往後,一加也像其他子品牌那樣,在OPPO的全方位賦能之下,與OPPO這個母體的關系會愈加緊密,在手機行業扮演的角色也會愈加重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