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42岁产妇产三胎后情绪崩溃,是自作自受?

文| 徐媛

近日,媒体报道, 42岁产妇沈女士在萧山医院生完孩子后独自离开,迟迟没有回医院。医院报警后,民警在出租房内找到沈女士,发现其情绪近乎崩溃,一度想要放弃。据沈女士介绍,她十年前来杭州打工,患病的丈夫在老家抚养一双儿女,生活十分艰难。了解到她的情况,当地相关部门纷纷向沈女士伸出援手。

本来这是一则暖新闻。沈女士作为高龄产妇,独自一人在外地产子,生产前一天还在工作。生产当天没人给她送饭,好心的护士给了她3片面包,这是她那天全部的食物。这一切让沈女士觉得自己太难了 ,“哪个妇女能够这么豁得出去”……正当她悲观绝望之际,慈善机构和相关部门向她伸出援助之手,让她感受到城市的温暖,恢复了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42岁产妇产三胎后情绪崩溃,是自作自受?

沈女士产子后独自离开医院

然而,评论区里的众多网友并不为之感动。比起心疼沈女士的遭遇,更多人觉得她自己找罪受,不值得同情。在他们看来,沈女士已经有了一双儿女,丈夫又患病在家,家中生计全靠她在外打工支撑,本来就过得很艰难。现在她生下第三胎,负担只增不减,她一个人撑得过来吗?生完后觉得承受不了,情绪崩溃,那生之前为何不好好考虑清楚?

乍看之下,沈女士的选择确实让人费解。因为育儿成本极高,很多家庭一提到三胎有如谈虎色变,即便是经济条件不错的中产家庭,也没几个有生三胎的勇气。沈女士在贫困交加、一人艰难养家的前提下,顶着42岁的高龄,冒着风险生下第三胎,如果不是她意志强大非常人所比,为了孩子不畏任何困难,那就可能是她行事欠缺理性,一开始没想清楚后果。她生子的第二天情绪崩溃,让人相信后者的可能性居大。既然每个成年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沈女士被网友视为“自酿苦果,自罪自受”,也就不意外了。

但是,这么多人异口同声地谴责一位刚生产完、仍需要人照顾和宽慰的高龄产妇,相信也有人见了后心里不是滋味。平心而论,一个母亲想要生下自己的孩子,是多大的过错呢?如果因为贫穷,就剥夺一个母亲生育孩子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这才是一种残忍。何况,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父母收入再微薄,孩子也不至于吃不上饭,上不了学,长大成人是没有问题的。现在看起来,多一个孩子拉低了家庭的生活水准,但长期而言,孩子数量多,长大后能分担家庭的压力,促进家庭增收,从这个角度看,你很难说这不是一种为改变贫困现状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网友对这位母亲的谴责,某种程度上还是基于自身的育儿观念。较之过去,现代人看重的不是生几个孩子,而是教育出一个怎样的孩子。养育孩子,不是简单地让其吃饱穿暖即可,而是要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同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日后有能力挣得一份体面的生活。如果父母不能为孩子提供相对优质的生活,不能为他们争取到一个相对平等的起点,那就不要让孩子来世上受苦。根据这样的标准,养一个孩子尚且吃力,何况三个?

所以,很多中产家庭很难想象沈女士的决定。生下三胎之后,沈女士一家的生活会变成怎样,不仅她自己眼前一片漆黑,旁人也觉得难以想象。诚然,孩子活下去不是问题,但他们的生活质量怎么来保障?人们见过太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就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因为父母无力管教,无心学业,为了帮家庭减轻负担,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在底层艰难求生,很难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女孩子可能早早地嫁做人妇,眼睁睁地陷入贫困循环。一想到这,旁人很难不为沈女士三个孩子的命运揪心。

网友的谴责是表象,表象背后是无法安放的担忧。让沈女士情绪低落、几乎崩溃可能也是这点——如果她是一个无所谓的母亲,只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大可像有的家长那样什么都不干,靠政府救济过日子。她在外打工十年,在生产前一天仍坚持工作,无非是想尽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活得更好一点。生下三胎之后,若要保障孩子现有的生活水平,她必须比现在更加操劳,更加拼命,这种压力光是想想就不寒而栗。可她毕竟是一个普通人,负重前行,总有撑不住的时候,加上产妇情绪容易抑郁,她一时之间想要放弃,也很正常。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母亲永远坚强,正如不能要求一个人永远做出最正确的、最合乎理性的决定。

42岁产妇产三胎后情绪崩溃,是自作自受?

派出所为沈女士准备了面条与牛奶。图片来源:杭州新闻中心

说到底,网友所关心的,和沈女士所忧心的,是一回事,即怎样才能让三个孩子活得更好。网友不忍见到孩子受苦受累,只能重复父辈的命运,但光是谴责沈女士,无济于解决他们所在乎的真正问题。既然孩子已经出生,纠结该不该出生,就不再有意义。何况这样的讨论,相当于在质疑一个生命来到世上的合理性,对无辜的孩子多少会造成伤害。

如果我们认同,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都值得用心呵护和善待,那么他们以何种方式来到这个世上,就变得不重要。对于父母而言,法律没有规定他们必须要给孩子提供怎样的未来,只要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我们就不应该过多干预他人的生育决定。比起期待每个人都能做出最合乎孩子利益的决策,我们更期待国家和社会能为这些家庭提供兜底保障和生育支持;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实现潜能,尽量拥有相对公平的起点和向上流动的通道,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国家的使命和社会努力的方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