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收藏报纸就是收藏历史,芳香油墨的背后是一段宝贵的回忆

摊开一份新出刊的报纸,一版一版像平整的麦田,放眼望去丰饶而鲜亮。午后的阳光从百叶窗洒下来,铺在报纸上,无声地流动着……我在时光的盛景里,相遇相知那一份份精彩。

收藏的报纸。图/万成

读报是我的习惯。一份报纸内涵丰富,可以欣赏由名人题写的报名,看报头下面用小字注明的编辑部门、日期,浏览报眼和第一版要闻,当然少不了学习征文专版、讨论专版的文章,最后还可留心一下广告、启事等内容。

一份报纸读完,有些读者会把有价值的“豆腐块”剪下来,再分门别类贴起来,装成一本本资料。我那时爱剪贴,一把剪刀、一瓶浆糊就陆续叠起二十几本剪贴本,还分别给其命名,如《文摘》《风景这边独好》《纪实大手笔》等。后来觉得剪贴费功夫,我就直接收藏报纸。

澳门回归时的报纸报道。图/万成

我总觉得人们用报纸糊玻璃和垫桌子很可惜,我在心里说:留着它们,作资料保存吧。我萌生这个念头后,便开始收集报纸。

我现在保存年代最久的是1953年的《滨湖报》,该报由常德专区主办,面向广大农民发行阅读。我的第一份油印小报叫《腾飞》,由安化一所高中学校主办。最近搞清理,发现了这份报,上面刊登了我一篇散文《歌唱衡山》。这是我第一次在民间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我发现这份报纸的副主编是杨腾化,杨腾化老师现在是知名作家,几年前我们一起参加过联谊活动。我随即与腾化联系,印证此事,他说文学报上的名字正是他,他深情地谈到了他们当时办报的热心和专注。

一次去天津开会,我从长沙开始买报纸,在火车上也买,到达北京继续买,等到了天津,报纸就有了一大包。我实在提不动,就到邮电局购置了两个纸箱子,开会前先邮寄回来。这是对报纸的一份喜爱。因为爱着,我还自任主编,编印了自己家庭内部的《家》报。

我收藏的报纸。图/万成

剪一段读报时光,缓缓流淌。报纸记录当天的大事,是人生之河一簇一簇的浪花。岁月的河流,无声无息,我们捧起其中一簇浪花,可以体味那段历史的滋味。对我来说,每一份报纸记录的不仅有时事,更有报纸背后的情谊。

在广东工作的同学张涛知道我钟情报纸,从“国庆50周年”“新千年”的纪念报开始邮寄,一直延续着一份深厚的情谊。他寄送的一份新千年《广州日报》共有200多版,介绍了每一百年全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堪称一本图文并茂的历史著作。青岛的集报大家兼作家王纪民先生曾为我寄过他收藏的报纸,堪称珍品。

国庆系列报纸。图/万成

2019年国庆节期间,北京、广东、黑龙江、长沙等各地好友陆续给我寄来了各种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报,丰富了我的国庆系列藏报。

去年3月,北京网友黄先生在一个论坛上说要赠送我一份报纸。几天后,一封贴有精美邮票的长信封抵达。这份《中国雷锋报》,大气端庄,沉甸甸的。说它沉甸甸,是因为它的组稿、印刷、发行,全部都是群众义务劳动完成的,是全国第一张专门讴歌雷锋焦裕禄式人物的报纸,报纸不需要征订,全部免费赠阅。捧着雷锋报,让人心生感动。

因写作的缘故,我与各地文学社团多有交流,还有一部分报纸是各地文学社团赠送我的,如《记者摇篮》《阅读时空》《新作文》等。

另有一些是文章发表的样报。我的一篇题为《“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怎样公开发表的》历史散文,先后在《湖南妇女报》《海口晚报》《中学语文报》《文萃报》等报纸上发表。收到的样报,既是一份纪念,也能了解报纸的办报风格、文章要求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报纸。图/万成

我收藏报纸既有资料性方面的,也有纪念性方面的。资料性报纸如全国各地的文学小报、文摘报;专题报纸如“新千年”“汶川地震”“国庆”“北京奥运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系列等,每一系列都由全国各地知名报种汇集。如《新华日报》《南方都市报》《晶报》《深圳特区报》《环球时报》等。

时光的旧梦不在,爱报的心情依然。那一份读报集报的过程,蕴藏着我独特的记忆和美好。无论如何,这些美好被光阴庇佑着,不会轻易遁逸而去。

读报能使内心变得安静而笃定,在那些乏味冗长的旅途中,在那些茶余饭后的闲情时,翻开油墨芬芳的报纸,细微的“哗哗”声传来,看在眼前,听在心里,像品着糯米酒,滋味美妙。报纸上的好文章能滋养出好心情,好心情像鸟儿一样飞上云端,整个世界都是一片芬芳的味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