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洞庭作家】严树林/写作收获了快乐

写作收获了快乐

作者:严树林

2020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潇洒原创之家》推送了我原本用来制作“K诵”底版的一首散文诗《故居旁的那棵老樟树》,迎来了家人、同事和朋友们的纷纷点赞。我的活动圈子和交流范围似乎一下大了许多,热了许多,慢慢的我开始尝试学习写作。

两年过去了,我感受颇多,而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写作收获了快乐。

首先是收获了释放郁积的快乐。

退休后尤其进入70岁以后,不仅因为活动圈子缩小,亲人、朋友慢慢离去,社会生活与自己渐行渐远而致使孤独和寂寞如影随形,而且人生过往中那些刻骨铭心的印象记忆,那些万般无奈的酸甜苦辣,那些无可名状的喜怒哀乐,那些难以启齿的自省内疚,总感觉沉积心底,难以排解,于是郁闷与不快时常弥散心头。

例如:对故乡的眷恋。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儿时的一切,忆起竟历历在目,有时甚至神魂飘忽。我通过写作散文《心中那棵树,那个鸟窝》和诗歌《家乡的那条河》《钥匙》《踏上故乡的土地》《特别书签》《故乡的老酒》《拜访》等抒发自己积压在心中的情感。

我在《拜访》一诗中写道:

纺车声与麻鞭声/ 一直缠绕我的心弦 /那首回乡曲/ 几经易稿,终于如愿/ 在那里,我寻到了生命/ 第一道年轮的起点/ 觅得了小脚丫/ 踏出的第一枚印痕/ 老房子没有了/ 宅基地下/ 传出的第一声啼哭/ 还隐约听见/ 儿时的玩伴/ 那棵老樟树的子孙/ 诉说着岁月沧桑/ 连同我的小小故事/ 也一起编进了/ 头顶的那朵白云

这些拙文拙诗释放了我对故乡的怀想和眷恋,并使这份情感有所寄托与归属。

又如: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我晚年回想起来,总觉悔恨和自责。为了缓解心理上的压力,我写了《年老的父母们,请对自己说声“原谅”吧》。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的三个儿女早已为人父、为人母。但作为父亲,我现在还是不时在反思和拷问自己,曾经在教育他们时采用过打骂或语言伤害。这些在他们心灵上留下的是阴影,而在我心理上留下的则是愧疚与歉意”。这篇文章通过我和自己的对话、我和子女的对话以及向他人的诉说,宣泄和释放了心理上的重负。

还如:父母过世虽然几十年了,但我仍没有淡忘他们。父母在生时我没有很好尽孝,且再无弥补机会而产生的愧疚与负罪感一直积压在心里。于是我写了散文《我盼,我盼母亲回来》《父亲留给我的最深记忆》和诗歌《幸福》《情人节里的致敬》《娘的话》《答案》《父亲的背影》《致父亲》《重阳》《中秋节的月亮》《清明祭扫》《思念,简约成雨》《清明一霎雨》等,用文字释放我对父母的深切怀念和自我追悔。

其次是收获了分享美好的快乐

把自己生活中的美好分享给他人,是件既快乐自己又快乐他人的事。有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想想也是。我常把自己生活中的美好用文字分享给他人,和他人一同享受快乐。

孙子多次为我们精心打造“四室同游”,一路无微不至的关照我们“二老一小”,让我们幸福满满。我就写了《让我永远陶醉的风景》。我感叹:“六天时间,我被路上一道道美丽风景感动的同时,更被我眼前的另一道‘孝老爱幼’的风景所陶醉”。这篇文章分享后,文友们非常羡慕并感谢我给他们分享了快乐。有位文友留言说:“严老师美文如盛夏的凉风,舒服惬意”。写重孙子的一段文字,尤其让我和家人乐不可支:

“重孙子‘小鼓棒’(乳名)为我们这次旅游增添了非常多的乐趣。小屁屁两岁多,活泼爱动,一双水灵灵的会说话的眸子透出儿童特有的童真。每到一个景点,只要你拿出手机,他就会主动摆好pose,等你拍照。你准备拍他时,他会微笑着把竖起大拇指的小手伸出或把竖起食指和中指的小手高高举起,学着大人一声‘耶’。照完后他会庆祝式的在原地转个圈”……

我们家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媳,对我们都十分孝顺,尤其是二位儿媳。让我们倍感家庭生活的幸福、温馨和甜蜜。感动之下我写了《我多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将美好分享给家人和朋友。此文还被《岳阳晚报》以《家有三女》为题刊登,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了我们的幸福和快乐。

两次东非之行是我快乐人生中的一笔浓墨重彩,属于我和伙伴们的诗章。我写了“东非小记”系列,用文字将它永久收藏并与同伴及他人分享。

【洞庭作家】严树林/写作收获了快乐

刊发本人作品的纸媒(图)

再次是收获了增强自信的快乐。

在我看来,同是写作爱好者,老年人自然不如年轻人。然而在实践中我又发现,老年人的生活阅历使他在写作内容的选择及主题的洞察上不一定比年轻人差。如我写的散文《“紫金山”,永存心底的记忆》,选自七十年代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块价值30元的“紫金山”牌试制手表,从获得到失去的一个月时间里给我留下深刻记忆,它反映出了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这样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是年轻人没有的。这篇文章后来被中国散文年会会刊《散文选刊》看中,以《紫金山手表》为题发表在该刊2022年第3期上。

两年来我先后在《散文选刊》《中国乡村》《岳阳晚报》《山东诗歌》《长江诗歌》等纸刊和《潇湘原创之家》《中国诗歌网》《百姓作家》《北方诗歌》《诗人地理周刊》《中国乡村文化》《远方诗歌文化》《中外诗人》等文学平台发表散文25篇,诗歌近100首,合计约8万字;《我心中最美的那片油菜花》获得2020年《中国乡村》杂志四季度有奖征文散文一等奖;《中外诗人》同题诗“南湖”入选《南湖——庆祝建党百年诗选》大型典藏精装图书。这些小小的成绩和进步,增强了我的自信,让我感受到了老年生活的快乐。

两年来,我以平常心写平常事,写生活、写真实,用文字养身、养心,休闲、娱乐。我十分感叹和认同王蒙先生在他的散文《写作的快乐》中所说:“写作是最好的养生。心有用焉,精神集中,不受干扰,神有栖焉,不受外惑。感情得以舒张,想象得以飞扬,郁积得以宣泄,空洞得以充实,遗憾得以补偿”。

(注:文章开头中的“K诵”即用K歌App制作的类似K歌底版,供自己和他人诵读的小程序)

【洞庭作家】严树林/写作收获了快乐

作者简介:

严树林,湖南岳阳君山区退休教师,有散文、诗歌在《散文选刊》《中国乡村》《岳阳晚报》《山东诗歌》《长江诗歌》等纸刊和《百姓作家》《潇湘原创之家》《中国诗歌网》《北方诗歌》《诗人地理周刊》等文学平台发表;2020年获《中国乡村》杂志四季度有奖征文散文一等奖;《中外诗人》同题诗“南湖”入选《南湖—庆祝建党百年诗选》大型典藏精装图书。

图片:作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