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青旭 肖波
单位: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近年来,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在疾病发展初期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并治疗,可以有效减低死亡率。
肿瘤标记物(tumor maker,TM)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中,或者是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恶性肿瘤细胞异常增殖,产生的某些异常性物质。对于癌症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预后、效果监测评价有一定价值[1]。
除部分特异性指标外,其他单独项目检测对于恶性肿瘤的确诊和鉴别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为了能够快速及精确诊断癌症,建议多种肿瘤标志物指标联合检测、动态监测[2]。
目前,我院使用的C-12检测系统仪器包括SLP-OO1B全自动生物芯片阅读仪、生物芯片图像分析系统软件以及C-12配套试剂盒。现有的检测芯片有男芯和女芯,其中男芯检测项目包括PGI、PGII、CA199、AFP、PSA、F-PSA、NSE、Cyfra21-1、CA125、CEA、CA724以及Pro-GRP,女芯检测项目包括PGI、PGII、CA199、AFP、NSE、β-HCG、Cyfra21-1、CEA、CA724、CA125、Pro-GRP以及CA153。
这些项目基本涵盖了当前临床所需要的主要指标,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利保障。因此,肿瘤标记物逐步成为肿瘤相关疾病筛查和术后治疗效果监测的一把“利器”。但是,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这把“利器”也要谨慎使用,毕竟它也有钝的时候,作为“利器”的“主人”,如果检验人没有及时发现,检验结果可能会让临床医生抓耳挠腮,使病人徒增烦恼。
1
案例分享
患者,女,70岁,2021年2月10号因类风湿关节炎来我院风湿科就诊。
当天的检查项目有血常规、凝血系列、生化常规项目、ANA谱、ANA以及AKA、CCP、RF、C-12等,其中抗核抗体胞浆纤维性,抗核抗体滴度1:320,AKA阴性,CCP161.8U/mL,抗核抗体谱中抗Ro-52抗体阳性,其他项目阴性,RF382IU/mL,C-12结果出现多项阳性。与临床医生沟通,该患者没有癌症病史,肺部有占位性病变,全身CT均正常,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正常。
通过和上级检验师沟通,查看原始结果和数据,发现阴性阵列有反应:
初检结果
我们用生理盐水将血清稀释4倍和8倍分别进行检测,发现部分结果不成线性。随后与工程师经过讨论,用配套的加强型稀释液IV号对血清进行3倍稀释,再次对处理后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对比如下。
上:加强型稀释液稀释3倍;中:生理盐水稀释4倍;下:生理盐水稀释8倍
经过一系列处理,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果,考虑到患者为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微阵列化学发光法方法学的局限性,怀疑是RF等引起的交叉反应。
那么为什么出现假阳性结果呢?加强型稀释液IV号又是如何去除干扰的呢?这就要从肿瘤蛋白芯片技术说起了…
2
肿瘤蛋白芯片技术
蛋白芯片技术的迅速发展为TM多项指标联合检测提供了理想的工具。在临床研究中,通过该项技术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肿瘤蛋白芯片是在多项指标联合检测的基础研究思路上,充分发挥蛋白芯片高通量、高灵敏度、快速、微量的优点,建立的一项肿瘤筛查实验室技术。通过微量血清,同时定量检测被检血清中12项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对常见肿瘤进行综合分析[3]。
C-12检测系统是在免疫学和生物信号集成的基础上,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在固相基质上包被结合多种肿瘤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用以捕获血清样本中潜在的相应抗原 通过其高灵敏度的示踪技术,将产生的生物学信号转换为光、电信号,从而达到定量检测的目的[4],反应示意图如图3。
C-12检测系统是在免疫学和生物信号集成的基础上,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在固相基质上包被结合多种肿瘤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用以捕获血清样本中潜在的相应抗原。通过其高灵敏度的示踪技术,将产生的生物学信号转换为光、电信号,从而达到定量检测的目的[4],反应示意图如下。
双抗体夹心法示意图
3
阻断剂如何发挥作用?
加强型稀释液IV号的主要成分是MAK-33-IgG-poly,为了消除固相和检测成分之间的多余结合,加入阻断剂,竞争性结合干扰物质,从而阻断非预期结合的产生,反应示意图如下。
排除干扰处理示意图
【参考文献】
[1]姜艳梅, et al., 蛋白芯片法多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健康体检人群中肿瘤筛查的意义.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0. 36(12): p. 1499-1504.
[2]Eggeling, F.V., et al., Tissue-specific microdissection coupled with ProteinChip array technologies: applications in cancer research. Biotechniques, 2000. 29(5): p. 1066-1070.
[3]齐军, 蛋白芯片技术及在肿瘤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10): p. 2.
[4]Weinberger, S.R., E.A. Dalmasso, and E.T. Fung, Current achievements using ProteinChip Array technology. 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 2002.
编辑:yeah 审校: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