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界孤独症日“星星的孩子”到中国地大看星星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日讯孤独症只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状态?宝宝“贵人语迟”有自闭症倾向,长大就好了?错!4月2日,一群孤独症宝宝在监护人、志愿者和医护人员陪伴下,到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做游戏、看星星、探索神奇的远古生物。同时,不少市民在此接受了孤独症科普教育。

世界孤独症日“星星的孩子”到中国地大看星星

活动现场。记者毛茵 摄

4岁的小女孩平时根本不搭理爸爸妈妈,在博物馆,她手指着一颗又一颗星星,眼睛放出了光,激动地抓紧了妈妈的手;6岁的泡泡是个坐不住任性的小男孩,走到高大的恐龙模型前,他安安静静地盯着琢磨;来自光谷的一位妈妈担心自己孩子有交流障碍,得到医生现场咨询帮助……

世界孤独症日“星星的孩子”到中国地大看星星

2022年4月2日是第15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聚焦孤独症服务:构建社会保障机制,促进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由省市残联、市卫健委和武汉市社会心理服务行业协会组织的“快乐星球,爱不孤独”活动现场,武汉市心理医院院长李毅教授表示,希望为孤独症儿童及家庭送去关怀与温暖,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合;提升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了解和接纳,他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和关爱孤独症群体。

世界孤独症日“星星的孩子”到中国地大看星星

目前,世界范围内孤独症的患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在大陆,孤独症是导致儿童精神残疾的最主要病种。早期报道患病率为0.02%-0.04%,到2012年监测的数据显示其患病率达到1/68。男女比例为1.33-16:1。虽然女性孤独症相对少见,但其患儿症状往往相对较重,更容易共患其他精神问题。“但对于孤独症,大众仍有很多误解。”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康部主任汤珺主任医师说,对孤独症孩子来讲,年龄越小,神经发育的可塑性越强。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是疗效的关键。诊断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孩子“贴标签”,而是为了更客观地评估孩子在孤独症症状影响下的成长困境,从而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

虽然对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目前观点认为,它是一个以遗传因素为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应该如何识别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孤独症呢?

儿童康复专家汤珺表示,父母注意到的最早问题以“不会讲话”和“不理人”占多数,其他表现还有“不看人、没反应、像聋人但对有些声音很敏感、奇怪的玩法、奇怪的偏好、情绪不稳、乱发脾气、伤害自己、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讲些别人听不懂的话等。具体来讲我们需要观察孩子的社会互动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坚持同一性和仪式性强迫性行为,以及是否有感觉和动作障碍、智能和认知障碍等。

作为武汉市最早全面开展孤独症评估诊断与康复训练的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康复部主任,汤珺说:“目前孤独症无根治的疗法。最有效的,也是最主要的方式仍是特殊教育训练,经过专业人员评估,医生与家长针对患儿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促进患儿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长江日报记者毛茵 通讯员邓盛强 陈识)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