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孩子讨价还价时,你的第一句话直接决定结果是双输VS双赢

周末朋友刚坐稳,就已经按捺不住开始吐槽自家儿子。

“摊上了个讨价还价的孩子真是太烦人了,干啥啥不行,讨价还价第一名”。

为了维护中年老母亲的友谊,我真心实意地也应和了一句“谁家不是呢”!

毕竟中年母亲们最快的回血方式,就是坐在一起吐槽自家队友和熊娃。

(早上)“妈妈,我今天可不可以不刷牙?”

“不行,每天都得刷。”

(晚上)“我今天早上已经刷过牙了,可以不用刷了。”

妈妈,我可以不吃菜吗?

妈妈,我可以剩一点吗?

饭菜你是食之无味,但薯片饼干巧克力我看你是拆了一包又一包。

刷牙收拾玩具写作业磨了又磨,游戏、动画片倒是分秒必争,寸土不让了?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让孩子上头却让父母头疼的“讨价还价”。

01

每次我们一听到孩子讨价还价,就气血上升,感觉父母的权威受到了极大地挑战。

“不行,再讨价还价,什么都没有。”

硬拗 ——娃崩溃更难收场。

“行,就一会会儿啊。”

妥协——一会儿以后,还会有下一个一会儿等着,论见缝插针,大人永远斗不过孩子。

其实,大可不必头疼。

孩子到了某个阶段,喜欢和父母讨价还价是很正常的,这是孩子思维开始逐步成熟的标志。

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呢。

因为这至少说明了两件事:

孩子情绪控制能力有了突破性发展

小baby之所以不讨价还价是因为「不会」,一旦被拒绝,他们只会靠不停地打滚哭表示抗议。

我家DD现在就是这个模式,结果只有两个:妥协他、或者拒绝,连商量一下,互下台阶的机会都木有。

比起他,CC这种现阶段会表达不满和想法、会理性讨价还价,不轻易暴走的小盆友简直友好太多了。

02

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开始在线营业

有些人平常看上去厉害,但一到嘴上跟人battle时,立马就不行了。

因为跟人battle,可不只是靠嘴皮子,需要脑瓜子也得跟上。

你提一个要求,孩子大脑立马高速运转,提出自己的条件。你不同意,他立马再根据你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方案,并在反复的交涉中摸清你的底线、说服你,从而达到“共赢”。

这不妥妥的社交小达人潜质嘛?

如果父母对讨价还价的行为零容忍,反而是变相地告诉孩子“协商没用”,动脑筋思考办法不被认可。

既然“好好跟你说”,换来的是粗暴拒绝,他当然就只剩两条出路。

要么奋力反击——谁也别好过,一起鱼死网破,最后孩子也只能学会父母粗暴的沟通方式;

要么沉默隐忍——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最后孩子变成习惯性妥协人格。

我知道你要问了。

若是纵容孩子“讨价还价”的行为,孩子会不会觉得父母的权威可以随意触犯、父母定的规则也可以随意打破,将来会更加得寸进尺?

所以啊,正确的回应,就十分重要了!

1、讨价还价也是要有底线的

底线就是死规定,就是无条件必须做的事情,没商量,不乐意也得这样。

安全和道德就是永远的底线。

比如:玩危险的东西、不坐安全座椅、打人、对人没礼貌、公共场合大吵大闹等等……

只要你坚持几次,孩子就会知道这类事情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他自然就放弃抵抗了。

我家DD现在坐安全座椅就是这种情况,上去就挣扎着要出来。

好,你出来,车就熄火,咱就别去玩了,咱就大眼瞪小眼坐着。

父母也不需要动怒,就是坚持:坐好就走;坐不好,对不起,车也有它自己的脾气。(嗯,老母亲身上的锅够多了,能甩一个是一个)

2、讨价还价也需要原则——这个红线不允许

“你不让我看动画片,我就不吃饭了”。

“我就要这个挖掘机,你不买我就不走了”。

好像孩子最初都喜欢用这种直接的方式。

相信没有哪个父母遇到这种情况不会炸毛,再搭配上撒泼打滚,真的在心里能把孩子揍千遍万遍。

但在我家,用威胁的方式进行的讨价还价是不允许的。

这不是有策略的谈判,这是不讲理……

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轻易妥协。

一旦妥协,孩子就会习得这种威胁父母的方式,以后气死人不偿命的后患简直无穷无尽。

尽管如此,C妈还是不提倡粗暴拒绝,毕竟孩子不是一上来就能拥有完美谈判经验的。

我们只需要明确告诉孩子,这个不好使,然后,给他指条明路、给个台阶下。

“吃饭是你自己的事情,就算你不吃饭也不能再看了。威胁是无效的,你不如再想想,有没有其他双赢的办法”。

“你不走,咱俩就一直坐这看,不该买还是不会买。因为家里类似的挖掘机已经很多了,我们没有一直买买买的理由,除非你说出一个。”

引导孩子更进一步的思考,而不是迷失在“我就要、我就要”的执拗里。

只要他开始思考、提条件,谈判才能见招拆招。

03

可允许的条件下,让孩子适当地讨价成功。

成功的“协商谈判”,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社交掌控感。

经典育儿书《游戏力》认为,让孩子获得一定的掌控感,有助于他们变得更自信。

但,这也需要技巧。

别急着拒绝,多问为什么?

别看DD平常是个洁癖怪,玩完的玩具、看完的绘本一定要立马放回去。

但有时候也会撂挑子,有一次就是他俩看完的绘本散了一地,也没见他收拾。

我就说“DD,把书收拾起来哦”。

结果,DD丝毫不动,跟没听见似的。我只好又走到他面前重复了一遍。

“DD不收拾,姐姐收”。

“咦~你这孩子今天咋事儿多了”。(当然心理话,没说)

“为什么DD今天不收拾了呢?”

“是姐姐玩的”。

得,你看再小的孩子他也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因为绘本是姐姐看的,他不要整理,人家也没错。

“DD也看了呢,也是需要收拾的,我们和姐姐一起收拾好吧”。

有时候孩子拒绝了你的要求,先别急着否定娃——“看完不收拾可不行”,原因没搞清楚,说再多都白搭。

多问问孩子为什么,也许孩子就有让你无可反驳、心服气服的理由呢。

给孩子一定的主动权

谈判专家惠勒提出,谈判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让对方觉得自己有一定的主动权。

你要让宝宝认为,他们做决定时,并不是出于爸爸妈妈的命令,而是出于自愿的选择。

这个方法的要点在于无论是宝宝选哪种,这件事的结果都已经定了,不能选择,但是在过程中,你可以为宝宝增加选项。

CC不想刷牙,可以说:“今天必须要刷牙,你是想自己刷,还是妈妈帮你刷?”

CC下楼玩不肯回家,可以说:“我们回家的时候,你是想骑着滑板车回去,还是路上玩数大步的游戏?”

这样,孩子的关注点就不是想不想刷牙、要不要再玩一会儿回家,而是,谁刷?骑滑板车or数大步?

别拉锯,多问怎么办?

我们要回家了。

我再玩一会嘛~

那就再玩10分钟。

30分钟。

不行,那就15分钟。

20分钟好嘛?

是不是大家出现过这种拉锯战式讨价还价,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你一肚子气,孩子一肚子委屈。

在和孩子讨价还价时一定要尽量避免这种降维打压,陷入孩子的拉锯陷阱中(不是跟着孩子智商跑了吗?)。

好的谈判协商,并不是一定要逼谁让步,而是通过合理协商达到共赢。

与其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不如将问题抛给孩子, 说出你的原因和现状,引导孩子思考可以做什么,寻求共赢方案。

“我必须回家是因为要给DD洗澡、喂奶、哄睡,等他睡下我还要给你洗漱、讲故事,这样才能争取9点前都睡下,再晚就来不及了。你有比立马回家更好的办法么?”

“你让我多玩10分钟,我回去自己洗漱、自己用点读笔听故事,你不用管我,只用管弟弟,这样就都能按时睡觉了。”

这样在讨价还价中,孩子不知不觉地就学习了换位思考、谈判协商,从而实现共赢的社交技能。

这已经远比讨价还价的事情本身要重要的多了。

只要引导好了,你会收获一个更善于合作,更自信的孩子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