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今日科普丨疫情面前怎样缓解心理压力?

今日科普丨疫情面前怎样缓解心理压力?

当前

我省疫情防控

已经进入了最为关键的时期

小伙伴们都开始宅家生活

甚至被隔离

很多人感受到了焦虑等负面情绪

疫情面前怎样缓解心理压力?

问:其实大多数老百姓,也或多或少存在焦虑、紧张等情绪,对此有什么好的办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近两年以来,公众已经普遍提高了自己的防护意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大部分公众也较好地应对了疫情对自身心理的影响。然而本轮疫情的发作,又使省内不少公众产生了焦虑的情绪,应该说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它能够提高公众对疫情的警觉性,帮助公众客观地认识疫情,自觉自己的行为,让自身在个人防护中做得更加全面、更加细致。但如果过度紧张、过度焦虑、过度恐惧,最终会影响到个体的饮食、睡眠和日常生活,这时就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从而降低身体自身免疫力,增加包括新冠在内的各类传染病的易感性。

如何保持广大公众自身的心理健康?首先,必须要从官方或者权威的信息渠道来获取疫情以及相关的信息,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疫情,消除对疫情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改变认知,树立起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保持自身心理健康:

1

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最要紧的是要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少外出,保持家庭清洁,室内勤通风;

2

要保持三餐规律,饮食均衡,确保食物是充分煮熟的,确保食物的多样性,多吃一些水果、蔬菜,多饮水,避免由于居家延长而饮食过度,吃得过多;

3

要增强自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情,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适当增加运动量,每天保持30分钟以上的运动,可以听听轻松的音乐,规律作息,保证睡眠时间,减少熬夜。也可以向他人倾诉,自己写写日记,记记心情的变化以调整自己的情绪;

4

要避免不健康的应对方式,避免过度饮酒、吸烟及非医嘱使用药物,避免反复地抱怨、自责;

5

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者当地公开的其他心理热线,寻求心理疏导。必要时也可寻求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

6

提高自身识别可疑症状的能力,要定期测体温,关注有没有发烧、咳嗽、疲劳等症状,做到自身症状能够早发现、早报告。

今日科普丨疫情面前怎样缓解心理压力?

问:有不少人处于隔离状态,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

每个人面对疫情都会压力,但对被封闭隔离的个体有更多的压力,也会产生更多的影响,更需要精神卫生的支持与帮助。压力可对个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躯体上压力可导致失眠、过分警觉、头痛、躯体不适、活力下降、食欲改变等;认知上压力可导致失去信心、记忆和注意力下降、插入性的思维或记忆、下决心困难、自信心下降等;情感上压力可导致恐惧、焦虑、无助状态、无望状态、罪恶感、自责感、愤怒、愉快感消失等;社会属性上压力可导致退缩、回避、激惹和人际关系冲突,甚至出现使用酒精、烟草和药物等行为应对压力。

一方面,隔离群众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态,不停地关注不同媒体上有关疫情的各类信息,反复测量自己的体温,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细小变化,不敢触摸任何物品,盲目反复消毒,反复回忆自己的接触史,担心自己漏掉重要的接触史,害怕接到电话,担心自己被确诊,反复想象自己一旦被确诊后的种种情形,反复担心由于与自己接触影响家人和朋友,担心亲人和朋友被封闭隔离,有自责感,对由于封闭隔离而离开亲人朋友或导致不能进行日常活动感到孤独和挫折。

另一方面,对由于他人疏忽导致自己被封闭隔离感到气愤,可出现躲避、不安等,可能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或进食过多、情绪低落、易怒、攻击行为,可能会存在使用酒精和药物缓解压力和焦虑的想法或行为。那么如何降低封闭隔离人员的精神压力,让他们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

除了前面六条以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鼓励面对现实,以平和的心态配合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封闭隔离等各项措施;

要降低自责的心理,降低耻辱感,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病毒,而不是你也不是与你有接触的他或他们,要有这样一个认知;

使用微信、电话等手段让他们保持和家人、外界的线上联系和交流;

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当地公开的其他心理热线寻求心理疏导,进行网上咨询。出现明显的恐惧、焦虑、失眠、自责的,可以联系精神科医生提供帮助,如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或者进行相应的医学治疗;

在解除封闭隔离后要提供持续的精神卫生支持与服务。

大多数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而存在精神卫生问题的个体最终都不会发展成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因为人类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强大的顺应能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