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乡村里,记忆深处的煤油灯

文:孙延兵

图:来自网络

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农村人来说,煤油灯应该不会陌生,那是那时农村主要的照明工具,也是那个时代人的记忆,伴随着我们度过了一个个漆黑的夜晚,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乡村里,记忆深处的煤油灯

那时也是大陆一个相对贫穷的年代,物资比较匮乏,好多东西都是要靠计划配置方可以购买的。

煤油灯用的煤油也是一样。

印象中我们村里有一个小店,就在我们庄上。每隔一段时间店主会从乡里的供销社拖回一大桶的煤油,然后通知各家按计划购买。自然也不全是卖煤油,此时往往会搭售一些像火柴之类不太紧缺的东西,变相地增加一点店里的利润。

各户农民虽有意见,但也不好多说,毕竟具体的内幕也只有店主本人知道。再说,你除去在他家买,其他地方就是有钱也很难买到。大概是煤油少,有从国外进口的缘故,当时很多地方有把煤油称为“洋油”。

平时按计划购置的煤油,也只基本上够维持日常照明使用的。因此,家家也都省着用,不敢有着丝毫的浪费,每天下午都是早早地做饭,早早地吃,吃完感觉没有什么大事,也就早早地睡觉了。

村子里一般在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已是黑漆漆的一片,静悄悄的,偶尔的一些风吹草动,引得谁家的狗子“旺,旺,旺”地叫上几声,会一时打破村里的宁静。不过,马上又恢复了原样。

在众多的人家,我们家的灯往往熄得最晚。

那时,我们姊妹几个都在上学,有上小学的,有上初中的,大哥在乡里高中住校。有时要做点家庭作业或是看看书,必须要点灯才行。

也因此,我们家的煤油,每次基本上是庄上人家用得最快的。经常是下一次煤油供应还没到日子,我们家的煤油却已用完了几天。有时会去找邻居家借一点,实在没有的时候,也曾用过豆油点灯。

现在想来,多少个漆黑的夜晚,从我们家那破旧的茅草房子里散发出来煤油灯的光真的就像夜晚天上的星星一样,变成了黑暗中一道耀眼的明灯,一个让人充满希望的光。

母亲在生活上很是节省,但对于我们的学习,从来都是很支持的。为了我们学习,她也时常会去与店主商量能不能考虑我们家的特殊情况,适当多卖一点煤油给我们家。

因为与店主都是一个庄上的,彼此比较熟悉,又知道我们姊妹几个热爱学习,且学习成绩都不错,店主也会适当地支持一点,这也让我们一家很是感激。

尽管店主如今已经去世好几年了,但他那热忱、乐于助人的精神始终感染、激励着我,一直到如今。如别人有什么困难,我也总是尽可能地给予一定的帮助。

人生不怕苦难,只怕没有梦想。

无数个夜晚,在煤油灯的灯光下,我们姊妹几个围在刚吃过饭的桌子旁一起看书、做作业学习,母亲则在一旁缝缝补补。这种温馨的场景一直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我心里涌起,让我奋进、努力,勇往直前。

煤油灯的制作并不复杂,一般是找来一个墨水用完瓶盖完好的瓶子。在瓶盖上打个孔,孔中刚好可以插入一个空的铁皮做的长长的筒子,中间加入用棉花拧成的棉绳,通入加满煤油的瓶子中,便可以简单地使用了。使用之前要把灯芯经煤油渗透,便于燃烧。

当然,烧一阵之后,也要用针把灯芯往上挑一挑,可以继续保证一定的火势。条件好的人家,会买那个带玻璃罩的照灯,光线会相对好一些,对眼睛的伤害要少一些,烟灰也会少一点。

与现在各种各样的电灯相比,煤油灯的“缺点”还是显而易见的。

它的灯光无论如何与电灯相比还是差得比较多的。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时间长了,鼻孔里会有黑黑的烟灰,对眼睛也是一种伤害。不过,好在那时学生的作业没有现在孩子这么“亚历山大”,近视眼的人倒是不多,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另外,它的安全性也不如电灯,有时看书看累睡着了,不经意间引起火灾的事已不是一次。

我们村的李三有一次就是看书看累,睡着了,把灯给弄倒了,结果把引起蚊帐着火,又烧到被子。碰巧,他爸夜里起来解手,闻到被子烧焦的味,进去把火扑灭了。要不然,李三估计也会被烧伤。

遗憾的是尽管他这样用功,也考了几次高考,最终也未能金榜题名,跳出农门,多少让人有点宿命的感觉。

不过,煤油灯对我们家的帮助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没有它,可能也就没有我们姊妹几个如今的好日子。

在满是“缺点”煤油灯的灯光下,我们姊妹五个有四个先后考上了中专、大专、师范,这在八十年代的农村还是极其少见的。

尤其是我和姐姐在八十年代末的那一年同时考上了中专学校,双喜临门,成了我们村的“头号新闻”。大家都很高兴,母亲更是。她多年的期望变成了现实。

也就是那一年,我们村所有人家也通上了电。

记得,当明亮的电灯光第一次照耀着我们家宽阔的院子时,大家都欢呼雀跃起来,母亲却独自一个人喃喃自语地说道:“要是现在,你们就好了。”

我知道母亲说我们以前在煤油灯下看书费劲的样子。

可很多人的人生不都是由苦到甜的拼搏而来的,谁说那不是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呢?

时间可以流逝,记忆却是永恒。

煤油灯成了我心中永远不灭的灯,给我信心,给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