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村裡,記憶深處的煤油燈

文:孫延兵

圖:來自網絡

對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農村人來說,煤油燈應該不會陌生,那是那時農村主要的照明工具,也是那個時代人的記憶,伴随着我們度過了一個個漆黑的夜晚,也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鄉村裡,記憶深處的煤油燈

那時也是大陸一個相對貧窮的年代,物資比較匮乏,好多東西都是要靠計劃配置方可以購買的。

煤油燈用的煤油也是一樣。

印象中我們村裡有一個小店,就在我們莊上。每隔一段時間店主會從鄉裡的供銷社拖回一大桶的煤油,然後通知各家按計劃購買。自然也不全是賣煤油,此時往往會搭售一些像火柴之類不太緊缺的東西,變相地增加一點店裡的利潤。

各戶農民雖有意見,但也不好多說,畢竟具體的内幕也隻有店主本人知道。再說,你除去在他家買,其他地方就是有錢也很難買到。大概是煤油少,有從國外進口的緣故,當時很多地方有把煤油稱為“洋油”。

平時按計劃購置的煤油,也隻基本上夠維持日常照明使用的。是以,家家也都省着用,不敢有着絲毫的浪費,每天下午都是早早地做飯,早早地吃,吃完感覺沒有什麼大事,也就早早地睡覺了。

村子裡一般在晚上七八點鐘的時候,已是黑漆漆的一片,靜悄悄的,偶爾的一些風吹草動,引得誰家的狗子“旺,旺,旺”地叫上幾聲,會一時打破村裡的甯靜。不過,馬上又恢複了原樣。

在衆多的人家,我們家的燈往往熄得最晚。

那時,我們姊妹幾個都在上學,有上國小的,有上國中的,大哥在鄉裡高中住校。有時要做點家庭作業或是看看書,必須要點燈才行。

也是以,我們家的煤油,每次基本上是莊上人家用得最快的。經常是下一次煤油供應還沒到日子,我們家的煤油卻已用完了幾天。有時會去找鄰居家借一點,實在沒有的時候,也曾用過豆油點燈。

現在想來,多少個漆黑的夜晚,從我們家那破舊的茅草房子裡散發出來煤油燈的光真的就像夜晚天上的星星一樣,變成了黑暗中一道耀眼的明燈,一個讓人充滿希望的光。

母親在生活上很是節省,但對于我們的學習,從來都是很支援的。為了我們學習,她也時常會去與店主商量能不能考慮我們家的特殊情況,适當多賣一點煤油給我們家。

因為與店主都是一個莊上的,彼此比較熟悉,又知道我們姊妹幾個熱愛學習,且學習成績都不錯,店主也會适當地支援一點,這也讓我們一家很是感激。

盡管店主如今已經去世好幾年了,但他那熱忱、樂于助人的精神始終感染、激勵着我,一直到如今。如别人有什麼困難,我也總是盡可能地給予一定的幫助。

人生不怕苦難,隻怕沒有夢想。

無數個夜晚,在煤油燈的燈光下,我們姊妹幾個圍在剛吃過飯的桌子旁一起看書、做作業學習,母親則在一旁縫縫補補。這種溫馨的場景一直深印在我的腦海裡。每每想起,總會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我心裡湧起,讓我奮進、努力,勇往直前。

煤油燈的制作并不複雜,一般是找來一個墨水用完瓶蓋完好的瓶子。在瓶蓋上打個孔,孔中剛好可以插入一個空的鐵皮做的長長的筒子,中間加入用棉花擰成的棉繩,通入加滿煤油的瓶子中,便可以簡單地使用了。使用之前要把燈芯經煤油滲透,便于燃燒。

當然,燒一陣之後,也要用針把燈芯往上挑一挑,可以繼續保證一定的火勢。條件好的人家,會買那個帶玻璃罩的照燈,光線會相對好一些,對眼睛的傷害要少一些,煙灰也會少一點。

與現在各種各樣的電燈相比,煤油燈的“缺點”還是顯而易見的。

它的燈光無論如何與電燈相比還是差得比較多的。在煤油燈下看書學習,時間長了,鼻孔裡會有黑黑的煙灰,對眼睛也是一種傷害。不過,好在那時學生的作業沒有現在孩子這麼“亞曆山大”,近視眼的人倒是不多,也算是不幸之中的萬幸了。

另外,它的安全性也不如電燈,有時看書看累睡着了,不經意間引起火災的事已不是一次。

我們村的李三有一次就是看書看累,睡着了,把燈給弄倒了,結果把引起蚊帳着火,又燒到被子。碰巧,他爸夜裡起來解手,聞到被子燒焦的味,進去把火撲滅了。要不然,李三估計也會被燒傷。

遺憾的是盡管他這樣用功,也考了幾次聯考,最終也未能金榜題名,跳出農門,多少讓人有點宿命的感覺。

不過,煤油燈對我們家的幫助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沒有它,可能也就沒有我們姊妹幾個如今的好日子。

在滿是“缺點”煤油燈的燈光下,我們姊妹五個有四個先後考上了中專、大專、師範,這在八十年代的農村還是極其少見的。

尤其是我和姐姐在八十年代末的那一年同時考上了中專學校,雙喜臨門,成了我們村的“頭号新聞”。大家都很高興,母親更是。她多年的期望變成了現實。

也就是那一年,我們村所有人家也通上了電。

記得,當明亮的電燈光第一次照耀着我們家寬闊的院子時,大家都歡呼雀躍起來,母親卻獨自一個人喃喃自語地說道:“要是現在,你們就好了。”

我知道母親說我們以前在煤油燈下看書費勁的樣子。

可很多人的人生不都是由苦到甜的拼搏而來的,誰說那不是人世間最寶貴的财富呢?

時間可以流逝,記憶卻是永恒。

煤油燈成了我心中永遠不滅的燈,給我信心,給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