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守住一抹墨香 雕出时代新记忆

在京郊有这样一个小厂,他朴实无华,却默默无闻地守护着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雕版印刷。

雕版刷印是中国历史上书籍的主要印刷方式之一,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如今,在大兴区采育镇韩营村,有一座名叫“华艺斋”的小厂依旧守护着大陆长江以北仅存的雕版印刷记忆,古老的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技艺,从历史中走来,传承至今。

“华艺斋”全称北京华艺斋古籍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其厂区是一个大院,简朴宽敞的车间,没有现代印刷厂里大型的印刷机和装订机,见到的是一块块铭刻着历史印记的木制雕版,一摞摞素白细密的宣纸,书架上成册、成套的线装书……在这里,仿佛乘着时光机回到历史中的古籍印制工坊。

探墨宝于乡村

雕版刷印技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引以为傲的辉煌阶段,宋版书曾经被史学家称为“一页千金”。大陆雕版刷印的《陀罗尼经》刻印于704至751年之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刷印品。现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年)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是大陆最完整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刷印品,此件印品雕版刻制精美、刀法纯熟,墨色浓厚匀称,图文浑朴凝重、清晰鲜明,表明大陆雕版刷印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进入9世纪后,大陆雕版刷印技术得到普遍使用。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有记载表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刻印了《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130册。

在宋代,雕版刷印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高度,技术臻于完善,发明了活字印刷,但雕版印刷并没有被活字印刷完全替代,在古代中国印刷业中仍占据重要的地位,尤以浙江省杭州、福建省建阳、四川省成都刻印质量都很高。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时22年,计1076部、5048卷,有雕版达13万块之多,是早期刷印史上最大的一部书。元、明、清三代基本传承了宋代雕版刷印技术,从事刻印书籍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个人,刻印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部。

韩营村地处大兴最南端,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七环上进京的车辆。然而又有谁能想得到,就在这高速旁的小村里竟藏着大陆传承千年的古老记忆。

走进北京古籍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华艺斋)的大门,是一个厂区大院儿,简朴宽敞的车间,一块块铭刻着历史印记的木制雕版,一摞摞素白细密的宣纸,成册、成套的线装书映入眼帘。看着工人们的手在娴熟的雕刻与印刷,一张张宣纸被装订成册,仿佛置身于与百年前,而浑然不知这里是21世纪的北京。

据“华艺斋”老板任宝全介绍,2016年时他的年度销售额达到了920万,企业纯利润却仅仅只有85万。这还是他们厂几代传承并深耕市场的辛勤所得。目前作为中国北方雕版印刷所有工序技艺的唯一传承人,他地理想就是将这门技术传承下去。

传承记忆

华艺斋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福润堂。福润堂开设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掌柜王福田是河北束鹿人,开业之初业务大多只为清宫大内做相关书籍事务,1907年,董金榜到北京进福润堂旧书铺做学徒,被认定为这一技艺的第一代主要传承人。1925年,董金榜与刘英豪、郭景新合伙开设的“邃雅斋”书店在琉璃厂东街开业。当时14岁的学徒王志鹏是第二代传承人。

1980年,中国书店决定重印一批古籍,由王志鹏担任总监制。承接制作的单位正是北京市大兴县采育乡韩营村印刷厂,当时的印刷厂厂长任志,是任宝全的父亲。任宝全87年进厂后,便在王志鹏和父亲任志的悉心传授下,成为了现在中国北方该项技艺唯一传人。

守住一抹墨香 雕出时代新记忆

古籍,不仅是供人们阅读的书籍,也是可以收藏的艺术品和赠送友人的礼品,因此各项工艺十分讲究。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技艺,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中国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的中国文化工艺。至少要经过书写、雕刻、印刷、折页、配页、齐栏、裁切、包角、钉线、上皮、上签等20道多道工序。雕版刷印及线装新印古籍装订技艺需要的工具有毛笔、鬃刷、砚台、墨汁、毡板、雕版、纸捻、剪刀、折板等工具,雕版刷印刻本的样式主要采用卷子式、精折式、蝴蝶装、金镶玉和方册本等样式。

守住一抹墨香 雕出时代新记忆

当今,雕版刷印和线装古籍装订除了第一道书写的工序能够被电脑印刷等现代技术替代外,其他的工序都需要人手工进行,这个手工活看上去简单,实则在工艺技术上却很复杂。在纸上写出版样行话叫写版,写版之后要校正,核对书写中有没有错误,确认没有问题后就要进行反拓了。

留墨新时代

1991年,华艺斋承接国家图书馆项目刷印制作的乾隆版《大藏经》,作为外交出访泰国的国礼。

2001年,由华艺斋制作的《赵氏孤儿》中法语译本礼品书,作为外交出访法国时,赠送给了法国总理希拉克。

2004年,华艺斋历时3年为故宫博物院整理并刷印了乾隆版《满文大藏经》,印书成册后,被故宫博物院所收藏。

2015年,赠送澳门大学的《永乐大典》重印本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由华艺斋承接国家图书项目馆制作。

2021年9月18日,“华艺斋”获批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至今,华艺斋还承接着全国许多大型图书馆、博物馆的线装古籍刷印、装订业务。《永乐大典》《乾隆版大藏经》《敦煌遗书》《四库全书目录》《十竹斋笺谱》《中华再造善本》《鸿雪因缘图记》……一本本古籍界响当当的名字都曾经在这里得到“重生”。用任宝全的话说,全国60%至70%的古籍雕版都来过这儿。

守住一抹墨香 雕出时代新记忆

如今,雕版刷印已经走进学校课堂,2014年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任宝全和老工匠们开始走进特色学校北印附小,为学生讲解这项古老的技艺。“雕版的价值在于它的文化传播功能,如果不能传播文化,那只是一堆刻字的木板,虽得到精心保护,终究会腐化消失。只有把它们使用起来,印出书籍,才能体现其价值。”

接下来,任宝全正在谋划着建设自己的雕版印刷博物馆——华艺斋中华爱印书院。“我自己有2万多块雕版,雕版的价值在于它的文化传播功能,如果不能传播文化,那只是一堆刻字的木板,虽得到精心保护,终究会腐化消失。只有把它们使用起来,刷印出书籍,才能体现其价值。”

当下,任宝全正在收集雕版印刷要用到的梨木板,并计划把老匠人请回来,将雕版印刷变成一种文化创意产业,让人们真实的体验雕版印刷技艺,将这份中国的文化瑰宝传播开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摄影/符振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