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作者:古籍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拥有丰富的古籍资源,兰台石室,满目琳琅,特藏众多,价值珍贵。本文通过挑选馆藏中版本精美、装帧雅致的稀见古籍,加以说明,图文并茂,以供读者赏鉴。

套 印 本套印,即在同一版面上刷印呈现多种色彩,红、黑两色的朱墨套印本最为常见,此外还有三色、四色甚至五色、六色套印本,它使书籍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面貌,十分美观。套印技术从元代就已出现,明末“自万历中叶,迄崇祯之末,五十年间,”套印刊书的风气绵延不绝,其中又以乌程县闵齐伋、凌濛初两大家族的套印本最为知名,馆藏多种精美的套印本都出自这两家印坊。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闵齐伋刻朱墨套印本《檀弓》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本《楚辞》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凌濛初朱墨套印本《苏长公表》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色套印本《御选古文渊鉴》全书遍载前人名家评语、康熙御批和徐乾学等11人所作注释,内府武英殿以五色套印颁行。其雕镌、套色、印刷皆极精工,朱、墨、黄、蓝、绿五色鲜明艳丽,体现出清初内府多色套印技术的高超水平。经 折 本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主要抄写在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左端安装木轴,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卷轴装如果要查阅中后部分,需要从头打开,看完再卷起,一些大部头的书籍像连篇累牍动辄数十万言的佛家经典,使用卷轴装帧,阅读时费时费力十分麻烦。到了唐代,饱受翻阅之苦的佛教信徒,受印度梵夹装的启发,将卷轴装的佛经按一定行数和宽度均匀地左右连续折叠,前后粘加书皮,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书册,极大地方便了阅读。因为反复折叠而成,所以被称为“折本”“经折本”,其便于诵读的特点,颇受宗教人士喜爱,历代刊刻佛典、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明永乐北藏之《决定藏论》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内府原装,封面覆绢,红云黑底,中缀金色法轮、团龙,背面为暗黄绢面,缀祥云团龙,装饰炫丽,制作精美,字大如钱,字体娟秀,是典型的宫廷版本。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书首的释迦摩尼说法图,显示了明代宫廷宗教版画的刻印高峰。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度支部奏稿原本奏折经折装装裱,书皮木板,衬纸用硬纸板。清末度支部由旧时户部改组而来,类似现代的财政部,此时由“出洋五大臣”之一的皇室载泽任度支部大臣。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写 本雕版印刷普及后,传世古籍中仍有相当数量是抄写而成。宋元以后,写本的意义不再等同于普通抄本,而是特指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图书,如一些内府大型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此外一些抄写细致工整、并无别本流传的私人文稿,也常被归入写本一类。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清内府红绫本《清实录》《清实录》有大、小两种开本,函册以黄色、红色绫缎敷面。其中小黄绫本一部﹐是编修过程中随时进呈皇帝审阅的底稿,贮内阁实录库。经过御览审定后,精抄大、小红绫本。大红绫本两部﹐一贮皇史宬,一贮沈阳故宫;小红绫本两部,一贮乾清宫供御览﹐一贮内阁实录库备览。馆藏《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两种为小红绫本,作为御览之书,装潢用料考究,龙凤云纹红绫书面,内页四周双边朱丝栏,墨笔楷书,字迹精工。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清咸丰九年(1859)邵子彝殿试卷该卷是一件较为特殊的写本文献。安徽太平籍贡士邵子彝博学善书,在偏重书法的清代殿试中很占优势,取得了二甲第一名,却错过了咸丰帝在乾清宫的特别引见,按“迟误降甲”的惯例贬为三甲末,从名列前茅的第4名降为最末位的第180名。有清一代,因为传见不至而失去名次的只有三人,除乾隆年间首次制定条例时惩处的两人外,就只有明知故犯的邵氏一人,所以这份殿试卷可谓别样的珍贵。邵子彝虽然殿试丢了美名,但因为根底扎实,覆试、朝考表现不错,综合三门成绩后,仍被留作了京官,而不像一些资质平常的进士只能外放知县,后来历任江西九江、建昌知府。就任九江时,曾国藩夸他“持躬端整,诸事谙练,到任未久而初政已属清慎”,可见其才能之优异。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民国四年(1915)朱丝栏精写本《居仁日览》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内史监效仿前清皇帝经筵进讲事例,延揽清末名儒聘为内史,每日依据正史分选汉唐以来圣君贤臣嘉言懿行,正楷书写两页,送居仁堂供袁世凯披览,日久集合成册,被称为《居仁日览》。馆藏三册精写本,分别由清末状元王寿彭(光绪二十九年,1903)、刘春霖(光绪三十年,1904)及探花郑沅(光绪二十年,1894)亲笔缮写。三人皆精于书法,末代状元刘春霖更是以小楷为世人推崇,故本书史料价值虽不甚高,抄写书迹却很值得欣赏。蝴 蝶 装《明史·艺文志》载:“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这里提到的“装用倒折,四周外向”的装帧方式,是一种流行于宋元名为蝴蝶装的书籍装帧形式。

蝴蝶装盛行于宋代及元初,是将书叶以有字的一面为准,面对面对折起来逐页粘连书背,再用一张硬纸作为前后封面,翻开后书叶朝两面分开,状似蝴蝶展翅飞翔,故称蝴蝶装。元中期后蝴蝶装基本退出了装帧舞台,只在一些绘画、棋谱类需要全版展示的书籍中有所保留。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清嘉庆年间(1796-1820)《芥子园画传》《芥子园画传》分初集、二集、三集三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课本,世人学画的必修之书。自清初编印后,就不断为后世翻刻重印。馆藏《芥子园画传三集》为清中期金陵同文堂饾版五色套印本,开本敞阔,为展示花卉而特别装裱为包背蝴蝶装,五色套印,镌绘雅致,刊刻精美。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因为蝴蝶装书口处易被磨损,所以版面周边空间往往设计得特别宽大。馆藏明正德十六年(1521)覆刻南宋晁谦之跋文本《花间集》,所覆宋本虽已被改装成了线装本,但覆刻本阔大的书页,仍可看出宋代蝴蝶装的痕迹。活 字 本活字本,是指用活字排印的书本。根据制造活字的原料不同,可分为泥、磁、木、铜、锡、铅活字本等类。古代活字印刷本中,泥、磁、锡活字本图书流传甚少,传世文本主要以木活字本和铜活字本为主。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明正德十年(1515)铜活字本《艺文类聚》明弘治、正德年间,无锡华氏、安氏用铜活字印书,字体古拙,存世稀少,素为藏界珍重。馆藏《艺文类聚》一册,就是华氏族人华坚所刊印兰雪堂铜活字本的零种,作为铜活字本的鲜活标本,弥足珍贵。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活字本中,以木活字本存世数量最多、最为常见。清代用木活字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更是大陆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刷工程。当时因《四库全书》编修完成的时日太长,乾隆帝命儒臣校辑《永乐大典》中的散简零篇和世所罕见的宋元善本,先行刊印流传,因所选书籍种类繁多,雕板不易,于是决定用枣木活字套板一份,摆印书籍。丛书经武英殿印刷300部,其中40部供皇家和诸大臣使用,用白色连史纸印刷,其余用黄色竹纸印刷,发往各省,后世大都散佚,分布各地,因是皇家殿本,素来为藏家所重。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馆藏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零种有二十余种,多为竹纸印本,前配“御制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有序)”,乾隆帝作诗写序,详细阐述“武英殿聚珍版”诞生的来龙去脉,顺带自责了一下不该把皇爷爷康熙帝铸造的铜活字拿去改铸了铜钱(其实是改铸了雍和宫佛像,乾隆帝记忆有误)。目录页下端还印有“武英殿聚珍版”六字,字体大小不一、错落明显,用墨精良,乌黑发亮,是古代木活字印本中的传世精品。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朝鲜半岛因为铜矿资源丰富,盛行铜活字,近代有不少朝鲜铜活字本流传到中国。馆藏朝鲜光武二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内阁铜活字本《皇明诏令》,钤盖“钦文之宝”玺印,模仿明代玺印而制。当时的朝鲜王朝在日、俄势力争夺半岛的夹缝中建立有名无实的大韩帝国,朝鲜高宗作为所谓的“开国皇帝”,刻意效仿明朝礼仪制度,“礼乐典章、衣冠制度,损益乎汉唐宋帝,一以明代为准”,并仿照明制作“钦文之宝”朱文大方玺印,为“图书文史”之用。但滑稽的是,其实明清两代只有“钦文之玺”而无“钦文之宝”。清初不知哪位史学大家在编纂《明史·职官志》时,误写了“钦文之宝,则图书文史等用之”一句,朝鲜很可能是采信了《明史》中的误记,铸错了印。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明崇祯八年(1635)内府刻《小学集注》本书为内府刻书,书前有崇祯帝“御制重刊小学序”,序文文末及册二卷首,都钤盖有“钦文之玺”朱印。唐 人 写 经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唐人写经唐代佛教盛行,佛家典籍需求很大,在印刷术尚未发明和普及之前,抄写经卷就成为佛书传播的主要方式。通过虔诚而频繁的写经活动,唐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手写经卷。近代之后,敦煌藏经洞发现了大量4-11世纪的古代文献,其中90%以上为唐代手抄佛教经典,是现存于世的唐人写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唐代抄写经卷的人员,除皇家抄经者外,还有寺院僧侣和大量的民间抄经者。这些民间抄经者有些是专职的抄经生,有些则是一般平民,所以唐人写经的书体行、草、隶、篆皆备,在书法审美上更趋大众化,堪称古代民间书法之大成,更形成了一个专门的书法流派——唐人写经体。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写经正面经文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写经背面展示本馆所藏唐人写经一卷,为晚唐、五代时期残卷,缺失首尾,正反面皆抄有经文。正面经文抄写工整,内容为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经》的卷中部分,始于《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中段,终于《佛道品》第八。背面经文抄写较为粗陋,内容无从考据。写经用纸为硬黄纸,是唐人写经的常见用纸。唐人将造好的纸张浸于黄蘖液中,利用其药性起到杀虫作用。浸染后的纸张呈天然黄色,韧度好,透明性强,防虫蛀,能够长久保存。人们常说“纸寿千年绢八百”,敦煌遗书中的佛教经卷,历经千年仍存于世,与采用硬黄纸有很大关系。四 库 底 本清代乾隆年间开“四库馆”,广征天下藏书,修成《四库全书》,修书的副产品“四库底本”,也成为世人珍爱的古籍。“四库底本”,特指被《四库全书》收入其中,并作为誊抄底本的书籍。当时全国各地送入四库馆的书籍很多,除少数罕见孤本外,大多都有重复版本,而四库馆臣只选用其中一部作为底本,在其上进行校勘、删改、批注,最后誊抄收入《四库全书》,这些满是校勘批注的“花脸稿”,才能被称为“四库底本”,而那些同时送入四库馆,却最终没有被选择誊录的书籍,只能称之为“四库采进本”。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明弘治十八年(1505)刊嘉靖重修本《山谷全书》《山谷全书》是北宋黄庭坚的作品集。四库全书《山谷集》选用明刊本作为底本,书中有四库馆臣的校改,以及“翰林院典簿厅关防”满汉文长方印,内有大量批校、夹签,与成书之后的四库本《山谷集》对照文字异同,可知本书确为四库底本。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刻《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馆藏《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首页钤盖“翰林院典簿厅关防”满汉文长方印,内有夹签订正错谬,可知也是四库底本。其中卷二十九、卷三十夹签,签末题名为“武先振”,查阅资料可知此人为山西太谷县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山西省乡试亚魁(第六名),后入国子监学习,应考选在四库馆充当誊录,所以在四库成书中自署“誊录监生臣武先振”。四库馆的誊录并非正式官员,需要“自备资斧效力”。虽然是自费为朝廷打工,但应选者仍是趋之若鹜。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官场编制已满,即便进士出身,也可能候补多年仍无缺可补,乾隆帝又下旨停止了花钱买官的“捐例”,“准官员们”的就任之路愈发拥挤。而充当四库誊录,却可以在五年期满之后,通过“议叙”得官,可谓终南捷径,所以备受青睐。武先振虽是全省乡试第六,但也积极加入誊录大军,最终因修书有功,于乾隆四十四年外放溧水知县,成功上岸。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书中粘贴的夹签

③ 公 文 纸 印 本古代纸张产量小而价格高,因此在宋元明时期,出现了一种“旧物利用”的书籍,先将废弃官府公文档册或私人文书拆装,将书籍正文刷印在空白的背面,然后重新装订成册,这种特殊的刷印书籍,被称为公文纸印本。公文纸印本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史料价值,它的正面为新印的古籍刻本,背面为废弃档册、文献的原文。由于装订的缘故,书页背面不能或不宜轻易打开,因此背面文献内容一般不为人知,属于未被开发、利用的传世文献,是研究历史的良好实物资料。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明公文纸印本《妙绝古今》本书用纸为明代文牍纸,朱丝栏格,上有“苏州府儒学印”“太仓州儒学记”“长洲县印”等朱文大印,偶见墨印“四书经论表判策”。明清科场取士,试以经书、制义、论、表、判、策。馆藏印本所用纸张应该是当地儒学试卷的剩余,后来被书铺或私人买去印书。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太仓州儒学记”朱印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明万历间(1573-1620)《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本书利用明代户籍册纸刷印,背面公文主要记录嘉靖年间(1522-1566)山西省大同府应州乡、坊、里属民的秋粮夏税,以及家庭成员信息等,具有一定的原始史料价值。钤 印 本钤印本,是将历代玺印或名家篆刻精品钤印并装订成谱,是一种钤盖印章而成的书本。所录印章,一般都是摹刻历代古印、名家私印后钤盖而成。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明天启元年(1621)《皇明印史》印谱共4册,刻明朝开国王公将相以及文学布衣等人姓名印共584方,每印注释文及小传。篆刻者邵潜(1581-1666)于史学颇有造诣,却一生郁郁不得志,《皇明印史》正是他“欲史而不能史”的创作产物,通过“用印写史”的艺术形式,将584方印章汇刻成一部明人列传,成为最早出现的史学专题印谱。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极少的存世数量,使得本书一直为藏界瞩目。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更为珍贵的是,本书还是一部试印本,书中留有出版者校改的墨迹。如上图中,王守仁、何景明两印位置放反,审阅者于其上批注“何景明王守仁印应互易”,提示刻工改正。古时书籍在刻成正式发行之前,都会先印出若干样本,以供校正文字、检验刊刻质量与印刷效果,有不满意或需要修改的地方,在样本上标注,让刻工重新修版,直至定型,这一工序中印出的书籍称为试印本,一般只有寥寥十余部,能流传后世的就更为少见。本书作为稀见明代古籍的试印本,能够保存至今,可谓弥足珍贵。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将馆藏试印本(左图)与国图所藏定本(右图)进行同页比对,可见何景明、王守仁两印,在雕版重刻后,除修正批校所指错误外,重刻的印章,也已经和原刻有了明显的差别。蓝 印 本明代后期开始,书版刻成后,一些刊印者喜欢先以醒目价贵的红、蓝两色试印少量,便于检查着墨、修正错谬,再正式用墨刷印。其中蓝印本又多供匠人校对修订,因此还产生了“蓝本”、“蓝图”的说法。此类刻本因是新版初试,必然字画清晰,版式美观,发展到后来,更配以上等佳纸,精美装帧,拿来馈送亲友,因总体刊印不多,存世蓝印本十分稀见,故而为世人所珍视。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恩纶录》本书收有时任陕西省右参政,洮岷兵备道毕自严祖父母、父母、自身并妻诰命三道,是毕氏家刻本,为显示了家族的荣誉和地位,特意选用昂贵的蓝色颜料印制成蓝印本。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刻《恩县志》恩县是山东省的一个旧县,明初置县,1956年撤销,划归平原、夏津和武城三县。馆藏《恩县志》上钤清代满汉文朱印“恩县印”,应该是恩县县衙藏书。明末流行用蓝色印刷方志,本书应该是明代刻印本,印成后常年存放本县县衙作为库本保存。

中共中央党校馆藏稀见古籍版本欣赏

清光绪三年(1877)《曾文正公书札》清末蓝印本随着颜料成本降低,印制开始增多,像上图所示《曾文正公书札》,已经较为常见,又因为距今年代较近,蓝色字体相较明本更为醒目。不久之后的民国初年,红、蓝印本渐成时尚,经常有人将自己的诗文集,亦或先人、乡贤或者心爱著作等,用红、蓝两色刷印出版,较之明清两代,珍贵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