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福尔赛世家》

《福尔赛世家》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作品。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作者高尔斯华绥(1867-1933)现实主义大师,1867年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有名的律师,家族在伦敦倚靠律师行业收入置办产业颇大。

高尔斯华绥22岁毕业于牛津大学法律专业,是父亲安排的,他自己没什么理想和未来,父亲心急如焚,在他24-26岁时为他安排一次欧洲旅行。

游历欧洲时与暗恋已久的堂嫂在巴黎的车站去往各自的目的地时,堂嫂说:“你有写作的天赋,为何不好好写作呢?”

起初他很吃惊,这一鼓励让他动笔就是37年,因为堂嫂温暖而备受鼓励的话,让他对巴黎的诺德车站难以忘怀,于是28岁开始文学创作。

如果他堂嫂后来没有成为他的妻子,高尔斯华绥不能在写作之路上燃起火花,失去他们本身为原型创作素材,在应接不暇的书架上也不会出现《福尔赛世家》,英国剧院里没有了场场爆满的电影,电视台失去了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电视连续剧《福尔赛世家》。

开始是简单的写作,名声大了参与政治顺理成章。写作期间高尔斯华绥参观了一次监狱,他把这次参观的见闻写成一部小说《正义》,真实再现当时监狱的场景,上演后人们唏嘘不止,举国哗然。丘吉尔坐不住了,立刻下令整改监狱法案包括监狱环境以及量刑规定。

一个作家对社会的影响力绝不会低于政治家和律师。

高尔斯华绥的一生富足,生活条件优渥,但是他对权势、贵族、暴发户的人性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深层次的剖析,他的作品皆源于他的阶层、他的生活环境。他一生共创作长短篇小说35部。1933年因脑瘤与世长辞,享年66岁。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高尔斯华绥写了大量长篇小说,主要描绘资产阶级的庸俗虚伪和商品婚姻的不幸。

与描写同类题材的前辈及同辈作家相比,高尔斯华绥特别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他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时,严格把握阶级分别对人的命运的制约,他从不任意地让穷人突然获得遗产或忽然发现是贵族后裔,人为地安排大团圆结局。

他曾说作家面前有3条道路:第1条是用作品来表达普遍流行的能得到公认的观点;第2条是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第3条则不是从表达这种或那种观点出发,而是努力去反映“不是为了迎合作家观点而歪曲了的生活现象和性格,同时毫无畏惧,毫无同情或毫无偏见地描写这一切,使观众自己吸取自然所暗示出的教训。”

高尔斯华绥自己遵循第3条道路,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或同情倾向是由形象本身自然流露的。

他强调人的性格中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不可分割的统一。同时他着力反映资本法则及拜金观念同人的美的本性的冲突,但他从人性和美的观点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因而并不根本否定资本主义制度。

高尔斯华绥的代表作《福尔赛世家》是资产阶级从产生、发展到衰败没落的形象编年史,描写一个由农村手工业者发家为资产阶级的福尔赛家族几代人的生活、思想、爱情、婚姻及其与外界的纠葛。

福尔赛世家的人们认定钱财是一切的基石,是立身处世的唯一杠杆。小说所说的“福尔赛精神”也就是金钱观念,拜金主义,财产占有欲。

小说对被这种观念和法则压制和损害的人们满怀同情,对鄙视拜金观念、保持人性尊严的人们热情地加以肯定。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中社会意义最强的一部是《有产业的人》,它描写福尔赛世家的第4代索米斯·福尔赛如何坚信和遵循“福尔赛精神”,满身铜臭,拼命占有财产。

他认定只要有财产便能换得一切。他收藏名画,娶了穷教师的女儿、20岁的美貌少女伊琳,把这二者当作以财产换得的两项“产业”而引以自豪。

伊琳为摆脱后母的冷酷而同意出嫁,但对索米斯毫无爱情,尽管他千方百计从物质上满足她的一切需要,她仍然爱上了才华横溢、懂得艺术的设计师波辛尼。

索米斯利用金钱的力量迫害波辛尼,导致后者死于车祸,但索米斯仍永远无法占有伊琳的心。

这部小说通过爱情婚姻上的日常悲剧写出了金钱至上观念同自由恋爱的冲突,占有欲与美的追求的冲突。

作家通过这一冲突对资产阶级的意识、生活、道德、习俗、风尚进行了广泛的批判。用波辛尼和伊琳的悲剧,对资产阶级社会发出了控诉。

《福尔赛世家》中的另外两部小说及三部曲《现代喜剧》继续描写了索米斯、伊琳及他们各自的下一代的生活、爱情及相互冲突,继续对资产阶级进行揭露批判。

但这些作品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高尔斯华绥的批判性有所削弱,他在揭露资产阶级的年青一代更加堕落的同时,转而美化老一代资产者的美德。

高尔斯华绥创造了福尔赛世家的群像,他所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他的作品在现实主义描绘中渗透冷嘲热讽,但他从不追求夸张描写和离奇情节。他的文风严谨,语言精练,富于表现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