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开国上将叶飞回忆华野第一兵团下江南的战略变化和指挥睢杞战役

作者:白马茶馆

睢杞战役

决胜千里外

开国上将叶飞回忆华野第一兵团下江南的战略变化和指挥睢杞战役

睢杞战役.亦称为豫东战役,是我军转入外线作战的一次大兵团的歼火战。此战的胜利,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从此,在中原战场,敌人完全失去了对我军发起战役性进攻的能力,并更加动摇了据守战略要点的信心由此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军委确定:华野一兵团不再渡冮南下。

回顾这一战役,必须追溯毛泽东同志关于一兵团渡江南下和暂缓渡汇的战略决策、在上一章内.我曾简略地提到这一点。

毛泽东同志派遣华野一兵团渡江南下的战略设想,是在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基础上,作更为深入国民党统治区的跃进,进步把战争引向敌人的深远后方,以配合正面战场,主要是配合中原战场我军作战,发展战略进攻。

把战争引向敌人深远后方的设想,在解放战争中我所接触的不仅是这一次,而是还有过三次:

解放战争初期,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二日,毛泽东给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陈毅、舒同的电示,明确提出:“如形势有利,可考虑以太行、山东两区主力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前进。’’“如能逐步渡淮而南,即可从国民党区域征用人力物力使我老区不受破坏。”

孟良固战役前,原拟派一支队伍南下,不仅是到苏中,而是到江南。现在可以在《毛泽东军事文选》中查阅到,一九四七年五月四日毛主席致陈毅、粟裕电示:”........不要过早惊动敌人后方。因此请考虑一、六两纵队是否暂缓南下为宜,因过早挥师南下,敌可能惊退,尔后难予歼击”五月六日毛主席又电示陈毅、粟裕“不但一、六纵队不宜过早分出,即七纵亦以宜暂留滨海地一个月左右作为箝制之用,一个月后看情况再行南下。”当时,我军在鲁中青驼寺因分兵未能歼敌。所以毛主席电示:“不宜过早分出。”意思是很清楚的:“不宜过早”而不是不再“分出”。

开国上将叶飞回忆华野第一兵团下江南的战略变化和指挥睢杞战役

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三日毛主席给刘、邓、陈、粟、谭和华东局的电报,指示刘邓大军“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并提出,“叶(飞)陶(勇)两纵出闽浙赣,创建闽浙赣根据地。其步骤:第一步于现地休整数日,迅速歼击泰安、大汝口、肥城、平阴、东阿、东平地区之敌.占领该区,以一个半月至两个月时间在该区域内(或在聊城)完成休息、补充,配备干部及政治动员;第二步出至皖西,建立临时根据地:第三步相机渡江至皖南,建立第二临时根据地;第四步至闽浙赣目的地。两广纵队受叶陶指挥,随同南下并请考虑成立东南分局,子恢、鼎丞曾山前往主持。”七月二十九日毛主席再次电示:“两个月内山东全军仍在内线作战。两个月后准备以叶飞纵队再加他部。取道皖西或苏中.相机出闽浙赣。两个月内派干部或小支队先去”此时,我一、四纵队正撤出滕县、邹县战斗,回师向东,又转头向鲁西南突围。如果我和陶勇同志当时知道毛主席有此电示,很可能越过陇海铁路南下苏中。

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七日,毛主席电示组成一兵团渡江南进,计划在湖北的宜昌至监利的几个地段渡江进入湘西,或从洪湖、酒阳地区渡江进入鄂南,先在湖南和江西两省周旋半年或一年,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边。由此可见,毛主席在刘邓直出大别山时,就要叶陶两纵出闽浙赣了。一月二十七日的电示是这个战略设想的继续。

开国上将叶飞回忆华野第一兵团下江南的战略变化和指挥睢杞战役

以后,中央和毛主席采纳了陈毅、粟裕同志的建议,华野继续依托中原、华东两解放区,会同中原野战军作战;同意华野一兵团在整训结束后,四至八个月内,暂不向江南作战略机动,以便集中力量。歼灭敌人,粉碎敌人在中原的防御体系。五月五日,党中央把这一决定电告了刘、邓和华东局中央电示是:暂不渡江;四至八个月内暂不向江南作战略机动。可见中央没有完全放弃此战略行动。而有待在中原地区作战后形势变化如何再定。睢杞战役之后,中原局势已起变化,这才停止这一已没有必要实施的战略行动了。

毛主席这一军事思想,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的。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写道:“第五次反”围剿“进行两个月之后,当福建事变出现之时,红军主力无疑地应该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笼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用这种方法,就能迫使进攻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地区之敌回援其根本重地,粉碎其向江西根据地的进攻,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一一这种方法是必能确实地援助它的。此计不用,第五次‘围剿’就不能打破,福建人民政府也只好倒台。到打了一年之久的时候,虽已不利于出浙江,但还可以向另方向改取战略进攻,即以主力向湖南前进,不是经湖南向贵州,而是向湖南中部前进,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而消灭之。此计又不用,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就最后断绝,剩下长征一条路I”

毛主席在解放战争中多次提出:“第四步至闽浙赣目的地”、“相机出闽浙赣”、”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边”正是为了“威胁敌之根本重地”。

所以,在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战略防御阶段中毛主席就不只一次地考虑实行打到敌人后方去,以打破敌人对解放区的进攻和重点进攻。毛主席在解放战争初期这一思想还不仅仅从军事战略上的考虑.而还有更为远大的政治和经济战略的考虑,即针对蒋介石把战争引向解放区使解放区人力、物力、财力枯竭“汲干水打鱼”的方针,而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削弱敌人利用其统治区的人力、物力、财力以进攻解放区。解放战争第二年.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主要标志就是把战争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去,我军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这是毛主席这一军事思想的全面实现。但是,毛主席又是审时度势、实事求是的,当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时。决心也随之而变化,而且以主观上的努力来促成这个变化。睢杞战役就是毛泽东同态在转瞬万变中抓住的个战机。统帅不仅要指挥自己的部属,而是要使敌人听自己的指挥—就是调动敌人。

攻克开封诱敌来援

上一章讲得很清楚,朱德总司令代表党中央来到我一兵团视察。提出了具体的任务是:消灭国民党军主力第五军等部,具体的战术手段是“钓大鱼”

我一兵团立即投入中原战场。那时中原的形势依然是严峻的。敌人在中原战场上除保安部队外,有正规军二十五个整编师,企图控制陇海路东段、津浦路和平汉路南段的交通线,以郑州、信阳、蚌埠、开封、商邱等城市为据点,乘我华野抽出三个纵队主力在濮阳整训之际,集中一切可能使用的主力,寻我主力决战。

五月三十日晚.我三个纵队整训完毕,南渡黄河,这一行动使敌人大为震惊,急调邱清泉兵团主力和整编第七十五师北返鲁西南地区迎击我渡河部队。同时,又增调整编第八十三师、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二师和第六十三师一个旅。企图与我渡河部队决战。这样,敌集中在鲁西南战场的乓力将达到九至十一个整编师,而且队形密集,不易分割,我军难以达到各个歼敌的目的。

六月三日,毛主席来电指示:“在整个中原形势下.打运动战的机会是很多的但要有耐心,要多方调动敌人,方能创造机会”“你们到达适当地区后,不是休息三天,而是休息半月左右,全军精心研究技术战术,养精蓄锐。即使有打小仗的机会,主力也不要去打。...........再采取调动敌人的行动,于运动中歼灭敌人。.......不要急于求赫赫之名,急于解决大问题,而要忍耐沉着,随时保持主动”

根据这个指示精神和当前的敌情,粟裕代司令员觉得在此情况下,寻歼敌整编第五军不是很有把握,而豫东广大地区敌兵力空虚,乃改变在鲁西南作战的计划,转向豫东,攻城打援,决心先打开封,后歼援敌。首先以主力一部(陈唐兵团),围攻敌守备兵力比较薄弱而又处于敌人防御要害的开封,吸引徐州之敌来援,集中主力一、四、六纵队于运动中歼灭来援之敌六月十七日晨,中央批准了这一部署。同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同志也来电赞同这一部署。

于是,第三、第八纵队组成的攻城集团由陈士榘、唐亮指挥,对开封发起攻击;二十二日晨,全歼守敌我军。

攻占开封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十分震惊,一片混乱。六月三十四日,伪立法院匆忙举行秘密会议、检讨中原战局,与会者惊怨交集,对军事当局大加指责。蒋介石为挽回败局,命令邱清泉兵团及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由鲁西南向开封攻击前进,同时以整编第七十五师、第七十二师及新编第二十一旅组成一个兵团,由区寿年任司令,自民权地区经睢县、杞县迂回开封,企图在开封地区与我军决战。

本来我军实施开封战役的目的,除攻占城市全歼守敌外,更重要的是引诱敌人来援。敌人既然要开封,就将计就计,把开封让给它。敌人回占开封,就让它背上包袱,分散兵力,使我军能集中兵力寻歼援敌于运动之中。

此时,敌胡琏兵团被我中野一、三纵和华野十纵阻击于上蔡以北地区,敌孙元良兵团被我中野九纵及豫皖苏军区部队阻击于中牟。毛泽东同志又部署山东兵团攻打兖州、济宁。苏北兵团攻克陇海铁路东段分散之敌,调动徐州的敌军。六月二十六日,毛主席电示:“敌八十三师调援兖州,二十五师一部到滕县,主力有返徐州讯,蒋介石、白崇禧似均判断我粟裕、陈士榘、张震南进与刘伯承、邓小平会合打十八军等,故令邱清泉、区寿年从民权、兰封、开封之线向西南急进,以期合击我军。邱军又以一部来开封。在此情况下,粟陈张部署在睢县、杞县、通许之线(或此线以南),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如能歼灭七十五、七十二师当然更好,否则能歼灭七十五师也是很好的。敌指挥官中区寿年和我军作战较少经验。”

粟裕代司令员决心:抓住有利时机,连续作战,主动放弃开封城,围歼较弱的一路援敌区寿年兵团。以第一、第四、第六纵队、两广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组成突击集团。指定由我指挥,隐蔽集结于睢县、杞县、太康之间的民权地区,实施南北夹击,围歼区兵团。其他部队由野司直接指挥,组成阻援集团,陈唐兵团担任隔离邱、区兵团,阻止邱清泉兵团东援。中野一纵,华野十纵,仍担任牵制阻击敌胡琏兵团任务。

围歼区兵团活捉区寿年

攻歼区寿年兵团之战,即睢杞战设,于六月二十九日晚发起战斗。

区兵团在部队数量、技术装备上虽弱于邱兵团,但该兵团原为十九路军之一部,战斗力是很强的。区寿年此人,实战经验比较丰富;此次由第六绥区副司令兼任第七兵团司令,行动比较谨慎,与邱清泉的骄狂成为鲜明对照。而我突击集团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中野第十一纵队是军区武装;两广纵队仅三个小团兵力,渡河南下的三个纵队则连续担任阻击任务,较为疲劳。但是三个主力纵队经过濮阳整训,又受到朱总司令视察的鼓舞,士气很高,求战心切,军事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而且经过补充,兵员充实,所以我突击集团在素质上是大占优势的。因此中央认为“在睢县、杞县、通许之线(或此线以南),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但也指出:“如能歼灭七十五、七十二两个师当然更好,否则能歼灭第七十五师也是很好的”。

当时,蒋介石却低估了我军战力,认为我军经过开封战役已被打伤,“似无积极企图”,邱清泉进占开封后,主力直扑通许,而区寿年却判断我军“有向平汉路进攻模样”,踌躇不前,距离拉开,形成了四十公里的间隙。加之,当时所得情报,由于我山东兵团围攻兖州,敌黄伯韬兵团改援兖州,徐州方向已无机动兵力。所以野司首长为了抓住这一有利战机歼灭敌人,不待查明区兵团的具体部署情况,即于二十七日下达了围歼区兵团的作战命令。

敌区兵团前进迟缓,二十七日仅进至惠济河南。野司首长同意我采取跃进,实行战场分割敌人的部署:以第四纵队并指挥两广纵队由祀县向尹店、吕屯、白云寺地区攻击前进;第一纵队由滩县向龙王店、陈小楼攻击前进;第六纵队由西陵寺、裴村店、萝堤岭攻击前进;中野第十一纵队由内黄向尹店西南前进,担任阻击徐州方向可能来援之敌之任务。当晚二十时,区兵团已经收缩,未获战果。二十八日拂晓,我一纵楔入敌七十五师和七十二师接合部,夺取十六个村庄完全割裂该两个师的联系。六纵完成对杨拐、榆厢铺敌之包围。四纵占领龙王店西北一线。十一纵进击龙塘岗一线,将敌新二十一旅压缩于陈小楼地区。至此,我已完成将区兵团分割包围的任务。我分割敌七十五师与七十二师的纵一师部队虽受敌东西夹击,苦战终日,分别击破反扑的敌军。

二十九日晚,该师攻击常郎屯之敌,战况激烈,一纵投入最后有生力量的纵队警卫营,不顾一切打开战局,三十日八时全歼守敌。同时,十一纵与六纵十八师歼敌新二十一旅大部,并与四纵会师,继续肃清敌新二十一旅残部。一七月日,总攻龙王店,经过反复冲杀,佛晓我各部相继突入,天明全歼守敌区寿年兵团部、七十五师师部及十六旅的四十六团,活捉了区寿年和师长沈澄年。区寿年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内战不得人心,只有失败的下场。

保持主动胜利转移

且说南京,惊慌失措不必描述,蒋介石也坐不住了。

七月二日,不惜以统帅身份携空军总司令周至柔乘飞机亲临杞县上空督战,严令邱清泉迅速攻击前进,与区兵团会合。并急令已由徐州北援充州至滕县的敌整编第二十五师火速西调,凑集第三快速纵队、交警第二总队,组成一个兵团,由黄伯韬任兵团司令,日夜兼程驰援睢县。

战后,缴获到蒋介石于七月二日下午六时于徐州写给邱清泉的“手令”,全文抄录如下,以为佐证。为了阅读方便起见,加了标点:

雨庵军长弟勋鉴:龙王店失陷,区寿年、沈澄年二同志若非阵亡,必已被俘。中原战局重万分。两日来连电令弟全力东进增援,而弟违令迟带.视友军危急不援,以致遭此最大之损失。得报,五中惨裂,不知所止!故今午特飞杞县甚望与弟空中通话,督促急进,以救榆厢铺与铁佛寺友至之危!此时,惟有弟军急进,一面救援七十五师在榆厢铺之一旅与铁佛寺之七十二师,一面与西进之二十五师会合,方能挽坠势,亦所以保全弟军不致孤危被歼也。二十五师今午已克王老集,刻正攻击董店,距铁佛寺仅四公里之遥,则七十二师或可在今晚与廿五师会合。但弟若再不全力东进,则该两师己受龙王店失陷的影响仍觉兵力单薄,孤危可虑,总之,无论时局如何变化,仍须以弟部与廿五师、七十二师会合作战,万有转败为胜之望,否则必被各个击破。如此次中原作战失改,则国家前途不堪设想!而此责任全在吾弟所率领第五军负之。以弟部不惟为中原之主力军,而且为全国各军中之主力也。因未能在战场上空与弟通话,故在徐州停机,写此一函空投,以期吾弟能负重责,挽回全局,将功赎罪也!

焦虑之情,跃然纸上。公平地说,蒋介石在军事上也并不是无能之辈,军阀混战中他屡战屡胜,并不是单靠收买之类的政客手段,战场上的胜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他那一套比大军阀头目确实高明,而与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艺术相比,只能被玩弄于掌股之间了!开封一打,驱使邱清泉、胡琏、孙元良、区寿年纷纷赶向开封;兖州一围,又慌忙派黄伯韬北援:区寿年被歼,邱、胡、孙、黄又被他赶来睢杞地区。看起来,蒋介石指挥大军数十万驰骋于中原战场;实际上,却是被毛主席所指挥,所调动。

“总统手令”虽然严厉,率领“全国全军中之主力”的这位“雨庵军长”,仍然为我陈唐兵团阻击于桃林岗之线,挫败了它的进攻气焰。

但是,我中野十一纵队阵地却被敌二十五师所突破!

中野十一纵队是冀鲁豫军区地方部队,敌方第三快速纵队的装甲部队突然出现在面前,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技术装备.力量悬殊.在敌人强大火力轰击下.阵地被敌突破……

我原拟以第一纵队的一、三师进至睢县以东、围攻五里庙、铁佛寺之敌七十二师。第十一纵队杨桥至刘楼线阵地被敌突破时,一师正好赶到,看情况危急一面向纵队请示,一面命令师特务营向王老集出击,机动迎击敌黄兵团;并先敌抢占柴砦、懂店,阻击该敌与七十二师靠拢。竟日处于敌军东西夹击的紧张状态之中。七月二日,我一、三师西与敌七十二师、东与敌黄兵团两面激战于赵堂、董店、柴砦、王老集一线。战场力量的对比有了很大变化,开始是一个兵团对一个兵团,此时变成一个兵团对付两个兵团了。

此时,野司命令第三、第十纵队及第八纵队一部,继续阻击邱兵团;命令我指挥第八纵队大部及第六纵队一个师围歼敌整七十五师残部,第一、第四纵队及第六纵队大部、两广纵队攻歼黄兵团,中野第十一纵队监视敌整七十二师,并为战役预备队。野司首长的决心是很大的,给我和一、四、六、十一纵、广纵、骑兵团各首长的电令非常明确“我军应乘黄兵团立足未稳、工事未固,于本晚分别完成包围,随即发起攻击,明日白昼也继续攻击,力求速决,否则战斗时间拖长,对我极为不利。但快速原则之执行,亦不是无准备的盲目乱碰,望各首长遵叶司令之具体部署,迅速坚决执行,务求于明(三)晚完成歼灭黄兵团之任务为要”。

根据预定作战计划,我军迅速歼敌整七十五师第十六旅旅部及两个团,主力则在敌黄兵团正向我进攻时全线出击对黄兵团实施突击。战至四日拂晓,我军歼黄兵团两个团,并将它压缩于帝丘店及其外围十余个村庄内。五日,敌步兵由坦克引导,在飞机和炮兵火力的支援下,于帝丘店附近向我进攻部队实施疯狂反仆。特别是我柴砦第七团阵地被敌狂轰烂炸,坦克步兵联合猛攻,激战七小时,阵地屹立未动。我给予敌人大量杀伤后,将其击退黄昏后,我再次向敌发起进攻,至六日晨,一纵攻下王老集,全歼守敌整二十五师三二四团全部另两个连。其余各纵各有进展。黄伯韬被迫把部队收缩到帝丘店为中心的狭小地带。

七月五日晚的攻击是很关键性的,我攻击部队没有完成肃洁帝丘店外围的计划,因此预定六日总攻帝丘店也就不可能了。如果完成肃清外围的任务,黄兵团的有生力量大部被歼。总攻时只需使用两个纵队的兵力,其余部队则可集中力量打援,全歼黄兵团的任务也可实现。由于五日晚末能按计划完成,总攻必须延迟到七日晚,敌人的援军就逼近了,将使我军陷于被动。这时敌情已有变化,敌整编第五军已从杞县向东北威胁我军侧背,整编第十八军先头已到淮阳,第二天可到太康,大炮也就可以打到我们背后了,敌整编第七十四师i(被歼后重建)也已到达宁陵东北。野司首长果断地决定趁胜收兵。此战就以歼敌五万余胜利结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