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她把音乐当“钥匙”,唱《小星星》教特殊儿童学说话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8日讯(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王琛)“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这是星星的图片。”原本不开口说话的孤独症患儿,在学唱歌一年后,不仅学会了整首儿歌,还会和“老师”抢拖鞋,把妈妈激动得差点哭了。

“用音乐这把‘钥匙’打开孤独症患儿的‘心锁’,让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分享我们的欢乐。”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康复师王璐说,音乐康复与认知康复结合,双管齐下训练特殊儿童,能尽可能提高他们各方面能力,尽快适应社会。

教唱《小星星》,陪男孩“走出孤独”

武昌的徐女士有对双胞胎儿子,长到两岁仍不开口说话,逗他们玩的时候也不和家长对视,出门时让他们牵着大人的手,孩子们也总是牵不住。

2021年年初,徐女士带孩子到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求医,被诊断有孤独症倾向,大宝病情更重,需要及早干预,否则只会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此后,两个孩子都在武汉儿童医院接受康复训练。

“大宝第一次来上课时,给他看了架子鼓、钢琴、响板等乐器,他静静坐在一边,丝毫不感兴趣。”王璐回忆,她一边弹钢琴,一边模仿各种声音,同时细心观察孩子。最后,一串低音旋律和模仿火车笛声“呜呜”的声音,吸引得大宝瞟了一眼。

她把音乐当“钥匙”,唱《小星星》教特殊儿童学说话

王璐和给患儿提供的“乐器”。长江日报记者王春岚 摄

“孩子对这种刺激有反应!”王璐连忙继续弹奏旋律和发出“呜呜”声,终于得到大宝的关注;随后,她又拉着大宝的手,让他尝试弹钢琴,一起模仿火车笛声。就这样,通过几个月的音乐课,大宝对钢琴有了些兴趣,能将火车图片和笛声联系到一起。王璐又开始教他唱《小星星》,教他将歌曲与星星图片联系到一起。

经过系统的认知康复和音乐康复,今年,4岁多的大宝能将《小星星》完整地唱一遍。他还学会了叫爸爸妈妈。春节后上第一次课,进教室前要换穿拖鞋,大宝执意要抢着穿王璐的粉红色拖鞋,两人嬉闹了一会儿。妈妈徐女士在一旁红了眼眶:孩子终于走出自己的世界,开始和身边人有交流了。

把音乐当“钥匙”,连通患儿和世界

王璐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后又到韩国韩世大学音乐治疗专业学习。在校期间,她经常跟着老师到医院病房、特殊学校、福利院等地实践,用音乐为患者和老人进行“心理按摩”。

也是在一家医院,一场小型个人音乐会令她下定决心,选择从事音乐康复工作。

“开音乐会的女孩同时患有孤独症和多动症,经常不理人,还会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但通过接受音乐康复治疗,她能安静地在台上弹奏钢琴、唱歌。她的妈妈在台下激动地默默哭泣。”王璐说,她意识到,音乐是一把打开特殊儿童“心锁”的“钥匙”,能连通他们和身边的世界。

她把音乐当“钥匙”,唱《小星星》教特殊儿童学说话

王璐(右)和颜佩为患儿做音乐康复训练。通讯员张祖国 摄

在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工作时,王璐也多次见识到音乐康复治疗的“魔力”:通过学唱儿歌,有的孩子开口说话了,有的孩子身体动作变协调了,还有的孩子展现出音乐方面的特长,在艺术比赛中获奖了。

“孤独症患儿左脑认知受损,学习说话对他们来讲很有难度,但他们的右脑具有掌管旋律的功能,通过音乐‘共鸣’,可让孩子在音乐中学会唱歌,从而培养语言表达。”王璐说,把音乐作为治疗媒介,还能帮助孤独症患儿、脑瘫患儿和发育迟缓儿童提高肢体平衡、认知协调、语言沟通。

早干预,“组合拳”治疗效果更好

资料显示,中国12岁以下的孤独症儿童约有200多万,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增长。孤独症又称为孤独性障碍、自闭症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识别、早期干预,通过有针对性的行为矫正、特殊教育,能尽量提高患儿的社交能力、语言功能、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除了音乐康复外,王璐的同事、康复师颜佩主要负责为患儿进行认知康复,通过相应的康复训练,让孩子们尽可能听懂指令、服从指令,增强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康复和音乐康复双管齐下,孩子们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颜佩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语言交流障碍,经常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不愿与人亲近,对某个玩具或某件事物有刻板单一的兴趣,就应引起重视,到医院进行检查排除,尽早开始干预。

【编辑:余丽娜】

【来源: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

undefinedundefin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