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8国际妇女节,祝所有女性节日快乐!
今天想跟大家一起聊聊“生孩子”这件事。
时值两会,新闻报道了许多促进生育相关的提案,我和闺蜜们一直在关注和讨论着。
闺蜜说,关于生孩子这件事,社会各界都在发声,最该发出声音的,应该是我们这些普通的,真真切切在生娃养娃妈妈们。
我特别认同,所以趁着今天,我们的节日,也想和你们聊聊,更加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
每一个真实妈妈的声音,不该只停留在日常的吐槽中,而需要被更广泛地听见。

图片来源:电视剧《82年生的金智英》
先按直觉,来一轮投票
1、“非婚内”生育的女性,享受合法产假、生育保险等一切权利;“非婚生”子女,在户口、上学等各方面,享有与婚内生育的孩子们同等的权利。
A 第一直觉赞成
B 第一直觉反对
C 靠直觉无法判断
2、延长男性“产假”并强制休假,各类提案从“休1个月”到与女性共享“6个月-1年”,尺度有所不同。
3、允许超过30岁的女性,无论婚否,享受自愿取卵、冻卵的权利;建设并完善卵子库管理(可以捐卵)。
4、适度设置堕胎门槛,减少引流产数量。除非母婴健康受到威胁,一般不可“随意堕胎”。
是不是一时之间,也有种无法选择的感觉呢?我和你们一样。
下面这些是我和闺蜜们的讨论,希望也能让你们参与到这场“云讨论”中来。
最“安全”的婚姻
第一个问题:“结婚和生娃”非要配套么?我直觉的答案是:当然不用啊。
结婚自由,生育自由,这似乎就是默认的前提啊。
但细想一下,真的是这样吗?
我身边就有位“未婚单亲妈妈”,她的亲妈,孩子的外婆气得差点要和她断绝母女关系,抛开社会舆论压力不说,她儿子上幼儿园也一度成了一件麻烦事。
我自己也是妈妈,其实某种程度上能理解这位外婆,长久以来,社会倾向把“结婚”和“生子”牢牢绑定在一起,可能不仅是因为“守旧”,还因为“安全”。
结婚是以法律和社会制度的形式明确了,这个男人和这个女人,甚至他们背后的两个家族,要一起生孩子、养孩子、且为其终身负责。
有人说过,夫妻就是“人生无限责任公司”的合伙人。
对,有人合伙确实比单打独斗有保障。
当然也有风险——“结婚就要一起好好过日子、好好养孩子”的这种约定,并不都有效,否则就没《婚姻法》什么事了。
当我想到“安全”这个点的时候,就开始明白,为什么法律规定婚姻自由,却仍有人“不得不结婚”。
为什么有人明明并不情愿生孩子,却又在压力下生完一胎生二胎,而施加压力的人,往往就是身边最亲的人。
甚而就是她们自己。
因为人们深深相信着,结婚生子能够给人生带来最大的安全。
假如社会对每个人的告诫都是“自由”和“安全”只能选一个,那怎么选,都选不到幸福。
女人能不能不结婚?能。
女人能不能不生孩子?能。
女人能不能不结婚只要孩子?能。
这些选择会不会不安全呢?可能会的。
但是结婚、生子一样可能有不安全。
即使牺牲掉所有的自由,也换不来绝对的安全。
所以,对于“非婚内生育”的提案,至少从社会硬件角度给予了自由的可能,支持女性追求自由,也支持女性获得安全保障。
但我们女性自己需要始终明白,包括婚姻在内的一切社会制度只是支持系统,女性的自由和安全,需要自己去追求。
生育是本能,养育是责任,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底气为自己每一个决定负责,这才是女性最大的“安全”。
要说“合伙”,先说“分工”
关于给爸爸放“产假”,甚至“强制休产假”这种话题,讨论度也很高。
我第一反应是选择支持的,让爸爸多回家照顾老婆,一起带娃,多好啊。
结果我的几个闺蜜们都在群里炸开了锅:爸爸不带娃,难道真的是因为爸爸不放假、爸爸工作忙么?
爸爸放假的时候,在家的时候,不也是刷手机、玩游戏、葛优瘫么?
当然也有极小部分爸爸是“超级奶爸”“神仙队友”,这种爸爸并不需要多放产假,该分担的早就分担了。
这么想想确实呢,我很早就说过,女人是花了整整10月,从身体、心理做好当妈妈的准备。
而男人就是轻而易举抱起娃娃的那刻,就自然获得了“爸爸”的称号。
老读者都知道,我做过三年全职妈妈,当时还是不遗余力地“培训”先生,让他参与到带娃这件事上的。
因为经历过,我深刻知道,这不仅仅是给男人放产假这么简单,而是需要全社会努力,改变一个思维模式。
那就是长久以来的,大家默认的,男人负责挣钱养家,女人负责家务带娃。
但问题是,今天,很多女性不再认同这种分工模式了。
图片来源:电视剧《坡道上的家》
女人也要工作,也要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除了“妈妈”,我们也想做“自己”。
这是很多女性在婚前甚至生子后,都没有说出口过的要求——于是,很大一部分现代女性的“合伙人”丈夫们,还默认着一百多年前的“分工模式”。
所以,除了给男性放产假,我真心希望,职场面试时也可以问问男性,如何平衡事业家庭。
用人单位可以把男性对于家庭的尽职程度作为一定程度的用人参考。
我更加希望,用人单位对于已婚已育的中年妇女,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可能性。
当然,在呼吁社会改变的同时,我也特别想和姐妹们说,追求职场不是我们的错。
当你发现了自己在“妈妈”和“职员”身份之间被拉扯,记得召开家庭会议,谈谈分工模式。
一个家庭的思维模式默认带娃是妈妈主力军的话,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遵循的是以前的家庭分工模式,但现在显然不是。
所以,不要内疚,而是勇敢开启这个对话,改变分工模式,我们就能找到出路的亮光。
为了生育,更为了女性
相比“未婚生子”和给男性“放产假”,开放冻卵和限制堕胎这类提案,就更扎眼了。
图源:新浪微博
说实话,我看完真的觉得不知道怎么选。
我能够理解这些提案背后的善意。
开放冻卵看起来确实是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自由。
我身边的确就有好几位优秀单身女性,她们最大的焦虑并不是找不到人嫁,而是觉得自己要错过最佳生育年纪了。
“万一以后遇到Mr right了,但我生不出来了,怎么办?“,这是我一位女朋友的原话。
如果能让每个愿意冻卵的女性,都在生理条件最好的时候,冻上属于自己的质量最好的卵子,等到条件成熟了,想生再生,这看上去是给女性带来极大的解放。
乍一看很美好,但真要打开了这扇门,细想还是存在一定的顾虑。
首先,冻卵很贵。参照目前辅助生殖(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试管婴儿)的费用,大约要几万到几十万,这不是一笔小钱。
其次,用激素促排卵再取卵,对女性的身体,是有实质性伤害的。
卵子不是精子,需要的话,挤一挤总是有的。
女性一个月经周期一般只能产生一个成熟的卵子,但是几十万取一次,一个肯定不保险对吧,所以我们需要让女性一次产生几十个、十几个卵子。
怎么办?吃药、打激素,天天吃药,天天打针,而这些激素本身,都可能对女性产生过度刺激,导致不可逆的伤害。
等到激素有效了,一次真的产生足够多的卵子了,怎么取出来呢?用一根针扎进卵巢里去,对,扎进去,会疼的。
就算这一切都非常非常非常顺利,拿到了很健康的十几个、几十个卵子,成功的冷冻起来。
也并没有人能保证,等到女性真的想要生孩子那天,这些化冻的卵子,真的就能授精成功。
限制堕胎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出发点是保护女性——毕竟堕胎、引产、流产,伤害的都是女性。
但女性是因为“意外怀孕”需要堕胎、引产和流产的,造成伤害的意外怀孕,堕胎、引产和流产,只是终止伤害的手段。
真正要保护女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降低“意外怀孕”的可能,尤其是提高男性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责任。
作为女性,作为母亲,我们衷心欢迎一切能从女性需求出发、能够帮助女性,分担生育压力,促进女性生存状况的提案和建议。
一切真正能够促进生育的好办法,都一定是能够真正帮助女性的好办法。
聊到这里,返回头再看开篇放的那四个问题,我们第一直觉给出的答案,此刻有所改变么?
我们真的有答案吗?
在我们每次带娃累到崩溃边缘的时候,有没有明确坚定地告诉身边的丈夫:我现在要崩溃了,请你这样做,让我去休息一下……
假如我们不一次又一次尝试对丈夫表达需求,在他这一次做不好、做不到的情况下,坚持下一次再尝试、再求助、再沟通,那“猪队友”永远变不成“神奶爸”。
作为千百年来,实际承担着生育压力的女人,在如何能够有效地降低女性的生育压力,促进全社会的生育意愿这种话题下;
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能够帮助我们的、支持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假如我们自己不去思考,不去发声,不去沟通,不去改变,那能够等来的就只能是“别人的方案”。
“别人的方案”再好,也无法“完美适配”我们的人生。
女人可以不做妻子,不做母亲,但终究要做自己,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今天这篇是个开放题,特别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也许有人会觉得,自己都结婚生子,和我无关。但我始终觉得,面对一件事,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态度,思考的过程,也能让自己更加清楚“想要什么”。
更何况,这件事更是和我们女性息息相关,哪怕你选择不再生娃,我们也有机会成为别人的外婆/奶奶。我希望可以通过我们这一代的努力,让我们的孩子们有个更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