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印:奚冈“碧沼渔人”,浙派篆刻家的“元朱文印”

晚清印人赵之谦说“杭人摹印称四家。丁、黄为正宗,蒋逸品,奚则心手不相应。其实可称者,止三家耳。”(赵之谦《杭四家印稿序》)他认为奚冈“心手不相应”,甚至都不能跟丁敬、蒋仁、黄易一起算得上“四家”。这种评价虽然是一家之言,但实际上也正是赵之谦的独到之处。

原因很简单,就是奚冈的个性,他虽然也是布衣终身,但他的性格相对比较婉约,而浙派所谓的“苍古老辣”与“雄健朴拙”印风恰恰与他的个性指向不同的审美,这就使奚冈的印,达不到丁、蒋、黄的所谓的至高境界,他奔向的是另一种审美,是柔婉之美,是精巧伶俐之美,所以,我们看奚冈的代表作品,除了“浙派”风格明显的印作(比如“金石癖”)之外,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从他开始走向成熟的“浙派”元朱文,比如这方“龙尾山房”:

读印:奚冈“碧沼渔人”,浙派篆刻家的“元朱文印”

(奚冈的“龙尾山房”)

一个人的性格底色是他的人生经历染就的,这种性格底色必然带入他的作品,有的篆刻家终身只刻汉印,少有变格,是因为他的性格底色是端方平正的;有的篆刻家喜欢刻鸟虫篆,是因为他的性格底色是严谨细致的;有的篆刻家喜欢刻元朱文,是因为他的性格底色是温文尔雅的……

所以,我们读奚冈的印,要选择他的元朱文,因为这些作品更能代表他的印风,比如这方“碧沼渔人”:

读印:奚冈“碧沼渔人”,浙派篆刻家的“元朱文印”

(奚冈“碧沼渔人”及其边款)

这方印的边款里,奚冈写道:“仿宋人粘边瘦朱文”,实际上,我们对照现在元朱文印印式的定义:1、小篆印文;2、印文粘边;3、细朱文。没错,实际上,这就是一方“元朱文”印,除了印面文字是被“方化”了的小篆罢了,元朱文中的“元”来源于元代篆刻家赵孟頫(实际上他也要以算是宋人),但实际上,这种印风最早源于宋代官印,甚至更早的南北朝官印,赵孟頫只是将这种印风“文人化”的那个人罢了,奚冈认为它源于宋人,有情可原。

为什么要“粘边”呢?因为小篆的线条“圆转”元素更多,如果不接边,印面文字就容易失去平衡,而借助于“水平”与“垂直”边框的帮助,圆转的线条找到重心依托,所以“粘边”基本上是元朱文天生的属性、与生俱来的属性。

读印:奚冈“碧沼渔人”,浙派篆刻家的“元朱文印”

(元朱文印的来由)

但这又不是一方简单的元朱文印,它有章法上独有的特征:

1、它是典型的“三密一疏”章法的四字印。有了这种疏密关系,就有了对比,就有了审美元素。这种疏密关系并非来自于邓石如,虽然奚冈跟邓石如是完完全全的同时代人,但奚冈的疏密章法来源于汉印,只是出于文人审美的自觉,奚冈把“人”字处理得极端“稀疏”,下部两笔极端“张开”围出了左下角一片空地,从而达到了邓石如所说的“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审美效果。

读印:奚冈“碧沼渔人”,浙派篆刻家的“元朱文印”

(三密一疏)

“三密一疏”是最常用的章法手段,也可以称为“三平一变”,“三重一轻”,章法的审美来源于疏密(轻重)对比。

2、呼应。文人篆刻与实用印章的区别即在于它有更多的趣味性(篆刻家的努力,就是增加这种趣味性,避免刻字匠或工匠的“呆板”、平均),这方印的章法上还有两组呼应值得一说:

[1]“沼”和“渔”共同的“水部”形成的对角呼应:

读印:奚冈“碧沼渔人”,浙派篆刻家的“元朱文印”

(两个水旁的对角呼应)

有了这组对角呼应,实际上加强了印面左右的联络,同时也增加了印面趣味。

[2]“碧”和“沼”两个“口部”的上下呼应:

读印:奚冈“碧沼渔人”,浙派篆刻家的“元朱文印”

(印面右侧的上下呼应)

这实际上加强了印面上下的联络,同样也增加了印面的趣味性。

一个篆刻人,在创作一方篆刻作品时,着重观察、利用印面文字相同的文字部件构建印面的趣味性是常规手法,初学者要尽快掌握。

还要注意这方作品因为切刀而产生的斑驳;注意印面文字线条因切刀而产生的线条断续状态;注意到印面边框故意呈现的非垂直、非水平状态;注意文字与文字之间的穿插和揖让、粘连……。因为这些状态特征在后续的赵叔孺、王福庵的作品表现得更加精工秀美。实际上,徐三庚、赵之谦、赵叔孺、王福庵在后续的“细朱文”或“瘦朱文”的发展中,又分为两个不同的亚类,即“元朱文(或称圆朱文)”和“铁线篆”。但他们都从浙派“瘦朱文”这里继承了很多东西,所以,临摹这些浙派先贤作品大有助益。

奚冈是“浙派瘦朱文”较为优秀的代表,而这方印只是较有代表性的一方。

(【布丁读印】之106,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