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听见我说什么了吗”?孩子越不听你越较劲,逼到这一步你就输了

前两天,去闺蜜家串门,我在沙发一角跟闺蜜聊天,闺蜜老公竟然跟他家娃在另一边吵了起来。

当时,娃坐在沙发上边吃桔子边看电视,随手就把桔子皮扔地上了。闺蜜老公忍不住抱怨:“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啊,今年大班了,眼瞅着上小学,也该懂事了。自己制造的垃圾要放到垃圾桶,这道理,也该懂啊!去,捡起来放垃圾桶去。”

孩子看电视没动,他又说了两遍,孩子还没动,他一下子就火了:“你这孩子,都被惯坏了,我再不给你立立规矩,你就无法无天,不得了了。”

他上去把电视关了,一手把孩子从沙发上拽了下来:“你今天必须把桔子皮给我捡起来”。孩子大哭起来,他不依不饶:“哭也没用,你别想着哭了我就放过你。今天这桔子皮说什么你也得给我捡起来。”

大概是碍于我在场,见孩子哭了倒也没再继续。只是,过会儿闺蜜招呼孩子过来吃饭,她老公两手一伸挡娃前面:不行,你还没捡桔子皮呢?

“听见我说什么了吗”?孩子越不听你越较劲,逼到这一步你就输了

闺蜜满脸黑线吐槽:得,李三岁跟李五岁的较量又开始了!

我也忍不住吐槽,我家也有个王五岁!前几天,C爸还跟CC就吃饭问题僵了起来。

当时CC正拿几个积木过家家,C爸喊她吃饭,她回答:“我不饿,我不想吃”。

C爸忍不住多说了几句:“吃完你再接着玩啊,那玩具又跑不了,到了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养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吃完了再接着干你的!”

CC说:“哎呀,我不饿,说了我不想吃”。

他越说,CC越是不动,他就越生气:“你想吃的时候就没了!你想怎么着怎么着吗?等你饿的时候饭就没了”。

CC一赌气:“我不怕饿,饿着就饿着,我就是不想吃”。硝烟弥漫整餐桌,满桌子人谁也没法儿痛快吃了。

闺蜜忙问:那你咋办的?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他们的管法显然不对,但孩子要不管,也是真不听话啊~

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孩子很容易掉进“权利之争”,导火索也许就是芝麻绿豆般的小事:

比如买玩具时,孩子非要买玩具,而你却认为不能要啥给啥什么都满足,该给他立规矩,坚决不能买。又或者孩子不想练琴,你认为孩子没毅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遇到丁点困难就放弃,执拗的就的定要逼着她去练,不然啥都甭想干,谁也别想安生。

(实不相瞒,放羊放羊寒假之后,近一周要复课,CC每天不愿练琴,我也干了一周这种坏事儿)

孩子会认为“我应该得到理解”,父母则认为“孩子不管不行”。但反思一下,事情演变到最后的时候:闺蜜老公真的还是为了让孩子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吗?C爸真的还是为了让CC能按时吃饭吗?

“听见我说什么了吗”?孩子越不听你越较劲,逼到这一步你就输了

我真的是为了让CC好好练琴吗?早就不是了!反思一下,在当时场景下,父母其实都被焦虑感主导了情绪:

第一层焦虑是,自己的权威被孩子蔑视了,他以后会愈发的拿的己的话不当一回事。第二层焦虑是,孩子这次不听话,以后就愈发的管的住了,这孩子的一生或许就毁了。

冷静下来想一想,至于吗?孩子扔了一次桔子皮,就会养成邋遢的习惯吗?有一顿饭没按时吃,孩子就会营养不良吗?一周不练琴,孩子就会变成一个不自律的孩子吗?

我们的坚持不让步,到底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还是被拒绝、被忽视、被挑衅之后,恼羞成怒,已经放不下面子了?

等我上周五真正带孩子去上钢琴课的时候,我更加证实了这一点。因为自知放了一个寒假的羊,临时抱佛脚一周的效果也不好,原本已经练熟且速度很快的曲子,现在连连出错,我已经做好了跟娃一起挨批的准备。

没想到老师一看CC的水平。只是十分有耐心的说了两件事:1.这周咱们复习,不学新的了。2.老师给你降难度、降速度,你这周只需要按之前一半的速度练对就可以。来之前死活都不想上课的孩子,心理防备一下就卸下了。瞬间十分开心的说:行!

跟老师一比,我简直是个后妈!

“听见我说什么了吗”?孩子越不听你越较劲,逼到这一步你就输了

这就是我今天想聊的,当跟孩子陷入争执时,我们父母最容易陷入的:

只是不想输、想要赢!而不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只想要孩子听我们的!而不是真正去理解她的感受!

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孩子察觉不到你在教育他。而不是仗着家长的权威,亲手将孩子推入疾风暴雨中,对他进行单方面的攻击。

就像闺蜜家的桔子皮事件,完全可以问问孩子“是不是看电视太投入,现在不想捡?”或者,整体让处理方式轻松一点,允许孩子暂时不捡,“看来你现在特想看电视,那我等你……”就算孩子真的不想捡,我们也没必要像“追捕”逃逸者一样去逼着孩子捡。

就像我家的吃饭事件,我只是演技十分夸张的问DD:“哇,你这个里面的骨髓好多呀!我也给姐姐留一块吧,等她一会儿也来吸吸。”CC一听,有自己爱吃的的大骨头,立马就跑来了。

还可以问下孩子:“玩完这个部分,告一段落了再来吃,好不好?”(毕竟我们大人追剧时也会因为后半集太吸引人不想去吃饭啊)。哪怕就是不想吃,那就不吃呗!大人也有午饭当下不想吃,下午又饿的点个下午茶的时候啊?

实际上,孩子放假在家,东一口西一口,没胃口也挺正常的。反正在家没开学呢,饭点不吃,等会儿饿了,给她热一下,也耽误不了什么。要知道,教育首先是一种关系,良好的关系才能让教育更顺利的进行。逼迫、紧张的关系下,孩子是不会愿意主动改善行为的。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去捡地上的桔子皮吗?孩子也是有自尊的,他哪怕意识到自己错了,也不会立刻承认的。我们可以管教孩子,只是真的没有必要在火头上,揪住孩子不放,一定让他怎样怎样。

有一种教育理念,我非常认可,教育应该是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不是强迫孩子听话,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

当然,“孩子已经哭了,你还说他干嘛,这事就该翻篇了”,这种主张也不是就完全正确。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特别擅长用发脾气、哭、叫来控制父母。

哭的话,父母会感到内疚,会想法设法讨好自己;

叫的话,父母觉得丢面子,就会答应给自己买玩具;

发脾气的话,父母就不会再逼着自己上兴趣班。

有一次在钢琴课的门口,我就见过一个孩子,泪眼婆娑的对妈妈说:“别人家的父母从来不会这么逼自己的孩子,我觉得你就是不爱我”。一句话把妈妈说的红了眼眶,转头取消了当天的钢琴课。

孩子这么小怎么就这么“阴险”了?其实这事还真不能怪孩子,相对成人,孩子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对环境是异常敏感的,天然就萌发了一种察言观色的本能,不学自通了一套掌控身边人情绪的技巧。

追根溯源的话,得去翻《进化论》。父母退一步的话,孩子能前进十尺。家长不能滥用权威,可也有必要守住自己的边界,不让孩子随意践踏。说了这么多,严管不行,不管也不行,到底该怎么办呢?

“咱们”是个魔法词

就像CC钢琴老师,当他说出:“咱们今天不学新的、降难度了”这句话时,CC满身的刺都收回去了。整个人从全身绷紧的作战状态切换到了自由平和的状态。

一场“同意不同意”的争夺战立刻烟消云散了。不管是让孩子捡桔子皮,还是让CC立刻来吃饭,我们都陷入了一个单一的思维模式里:要么同意,要么拒绝,把双方的关系推入了非此即彼的状态中。

其实,只要我们肯跟孩子站在统一战线上,对抗状态立刻就能消失。比如,闺蜜说:“咱们一起把桔子皮捡起来吧”。比如我跟老师一样,说:“咱们先从练好第一行开始”。

“咱们”是个魔法词,用起来很神奇的。大家可以试一试。

给孩子一个选项或者适当的让步,让孩子有掌控感

如果闺蜜对孩子这样说:“你现在忙着看电视是吧,那你想现在捡,还是看完这集再捡?”不管怎么选,孩子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孩子选择,就等于是放弃跟他争夺权力。有了掌控权,他心理上会更容易接受管教。

另外,孩子的小脑瓜容量就那么大,做选择是很耗费脑细胞的,当他忙着权衡利弊时,也就不会执着于某件事了。偶尔的让步,真的不会让父母更没面子,更不代表就是你输了!因为你可能输了一场口角、一场争论、一场权力争夺,但你最终,赢得了孩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