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谢耀亭|评高专诚先生《荀子传》

谢耀亭|评高专诚先生《荀子传》

高专诚先生的《荀子传》(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是新近研究荀子的一部力作。高先生素以研治先秦两汉思想史、三晋文化见长,曾有幸拜读过先生的《孔子·孔子弟子》《子夏与三晋儒学》《荀子与先秦学术的终结》及译著《荀悦与中古儒学》等论著,受益良多。高先生不仅熟稔先秦儒学经典,更在挖掘三晋儒学发展与演变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学。高先生的学术积淀与学术素养,使得《荀子传》成为荀学研究中的一部高水准著作。

《荀子传》一书精义纷呈,整体而言,在方法论上、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范式上,有以下四个方面值得借鉴和学习。

第一,知人论世的思想史研究方法。思想史有其自身应遵循的研究方法,我一直认为思想史,应是历史的浓缩与提升,脱离了历史的思想史研究,会显得无根而漂浮,因而也不会真正探索出思想发展的历程,更不会展现出活生生的思想场景。《荀子传》紧扣历史的发展进程,探讨荀子生平与思想。高专诚先生在“后记”中说:“本书对于荀子生平的叙述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其中最明显之处,是将荀子生平事迹与他的思想成就相关联,特别是在叙述方式上,并没有在书首以专章介绍和考证荀子生平事迹,而是把荀子生平所历分成四个主要阶段,与荀子思想发展的进程做了对应。”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是恰当的。孟子曾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人物、学派的思想与认识,前后可能会出现变化,这是真实的存在,且已为学人普遍认同。高专诚先生自己对荀子的认识也曾发生过变化,他在“自序”中说:“三十年前,我撰写《孔子·孔门弟子》,第一次通读《荀子》,也曾发表意见,认为荀子是个过度刻薄的人。这三十年来,因为作文之故,经常翻阅《荀子》,不时隐约自省,逐渐感觉到当年的意见总有些不妥。此次两年撰书,细读《荀子》全文及各家考校,最终猛醒,原来是我们的立足点太低,视域太小,无端放大了荀子思想的某一点,方才导致以偏概全之陋见。”这是高先生近三十年来,对荀子思想把握不断提升的心路历程,也可以看作是高先生思想前后变化的一个见证。

第二,对荀子地位的再认识。作为先秦儒学的殿军,荀子的思想,理性中透着深邃,批判中彰显真知。高专诚先生指出:“宋代理学家对于人性的气质之性和义理之性的区分,实际上是深受荀子人性观的启发和影响。”从中也可以看到荀子思想在实际思想领域的影响。先秦儒学,作为原始儒学形态,自孔子开启后,思孟学派与荀学各有自己着力发展完善的方向。我近些年来研习先秦儒学的感受:思孟学派彰显了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荀学彰显了儒家的理性主义精神,他们皆发展了孔子精神的内涵,使孔子精神更加充盈、更加完善,也使原始儒学最终走向成熟,步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如此看来,荀子的地位不可以被忽视,更不应被低估,高专诚先生在精研荀子的基础上,认为“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荀子也许并不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但是,从对社会现实和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角度来看,荀子必是中国古代最有贡献的思想家”。

第三,扎实的史学考证基础。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不可忽略史学考论,基本成为学者的共识。冯友兰先生不断修订《中国哲学史新编》,也说明了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与史学研究关系密切。荀子研究中,有许多问题一直以来颇多争议,如荀子游齐的年龄,历史上有“年五十”和“年十五”之争,这不仅涉及荀子游齐时的年龄,更影响到荀子的寿数,以及荀子学术思想来源等诸多问题。此问题在20世纪上半叶的“古史辨”运动中曾引起学人激烈争论,其后不断有学者探讨此问题。赞成“年五十游齐”的,有颜之推、汪中、胡适等学者;赞成“年十五游齐”的,有刘向、梁启超、钱穆等学者。《荀子传》自然不能回避此问题,高专诚先生从文法角度、传写讹误方面论证之外,又从游学距离、游学资格、儒学学养三个方面加以情理分析,认为是“年五十”而非“年十五”,本人深表认同,赞同荀子“年五十”始游学于齐的观点。此外,在荀子姓名尊号、生卒之年、出生之地、学术师承、稷下先生等方面,高先生皆有考证分析,体现出扎实的史学考证功夫。扎实可靠的史学考证,为名人传记写作必备之条件,这不仅影响到对思想家的生平了解,更会影响到对思想家思想历程的分析。

第四,对三晋儒学线索的梳理。高专诚先生对三晋儒学的累年研究,为人们认识、了解三晋儒学做出了学术贡献。《荀子传》中专门探讨了荀子与三晋儒学的关系,这是同类著作中不多见的,也是本书亮点之一。高专诚先生早年对孔门弟子有过研究,且对子夏用功较勤,不断挖掘子夏思想的内涵及其对三晋儒学的贡献,常为学界称道。孔子去世后,子夏回到魏国设帐授徒,儒学始在三晋大地上流传开来,子夏为三晋儒学创始人。梁启超先生曾有论断:“当孔子在世时,其学未见重于时君也,及魏文侯受经子夏,继以段干木,田子方,于是儒教始大于西河。文侯初置博士官,实为以国力推行孔学之始。儒教第一功巨,舍斯人无属矣。” 由子夏而到魏文侯,儒学由民间传授到国家推行,子夏的设教,不仅开创了三晋儒学,也为儒学在战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三晋儒学发展史上,子夏生活于战国早期,荀子生活于战国晚期,战国中期三晋儒学的发展情况,因文献不足征而陷于难解之地,高专诚先生分析:“荀子以儒为主、儒法并重的思想特色,在子夏和李悝思想中表现得相当明显。这样一来,从思想继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荀子思想的来源就非子夏思想和李悝思想莫属了。”这样深入思想内部的剖析,深具启发意义,为进一步深入探究三晋儒学的发展与流变,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本文摘自《名作欣赏》上旬刊2018年11期谢耀亭《荀子:三晋雄才,旷世大儒——兼评高专诚先生》)

继续阅读

  • 《荀子·臣道篇》

    13·1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

    镊子

    04-12

  • 《荀子·修身篇》

    【原文】。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②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镊子

    04-12

  • 《荀子·君道篇》

    12·1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

    镊子

    04-12

  • 荀子·荣辱篇

    【原文】憍泄①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偋②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镊子

    04-13

  • 荀子·不苟篇

    3·1。故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

    镊子

    04-13

  • 荀子·非相篇

    5.2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

    镊子

    04-13

  • 荀子·仲尼篇

    7·1“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

    镊子

    04-16

  • 荀子·儒效篇

    8·1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

    镊子

    04-16

  • 跟着荀子学修身

    荀子真是儒家大师,第一篇学劝学,第二篇就学修身修身不仅是学习的过程,荀子还教会我们怎么看人,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知人才...

    镊子

    04-18

  • 跟着荀子学不苟篇

    不苟,指不随便、不马虎。君子以礼义治国,以诚信养心,以自律而求同志。极力表彰君子的种种可贵品格,揭露和批判了小人的不良行...

    镊子

    04-18

  • 跟着荀子学荣辱

    "荣"即光荣、荣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之后所给予的褒扬与赞许,以及个人产生的自我肯定肯定心里体验。"辱"即耻辱,...

    镊子

    04-18

  • 跟着荀子学王制

    本文是荀子对政治的看法。荀子认为王者之政是一种用贤罢废、诛恶化民的政治,赏罚分明,可以使人人归于礼义。处理政事要用礼和法...

    镊子

    04-19

  • 跟着荀子学儒效

    这一篇除了论述大儒的作用外,还论述了圣人、君子、劲士、雅儒、小儒、俗儒、俗人、众人、鄙夫几类人的德行,并强调了学习与法度...

    镊子

    04-19

  • 跟着荀子说仲尼

    《仲尼篇》用了文章开头二字作为篇名,和内容并无关系。首二段是说霸者自然有其不灭亡之道,而不免会有用礼让来装饰自己的表现;...

    镊子

    04-19

  • 跟着荀子学非相

    这是荀子对面相学的否定面相学是中国五术中的一种学问,主要从人的面上或身上的特征、行为举止等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健康,从而...

    镊子

    04-19

  • 跟着荀子学非十二子

    这是一篇对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陈仲、史鱼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批判,而...

    镊子

    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