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雄安往事之六十四:年在故乡

自一九九五年来县城工作,讫今已有二十六个年头了。掐指算来,绝大多数的年份都是回家过年,总觉得县城里的房子只是个居所,农村的故乡才是家。在县城里过年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厌恶,只不过是一个淡淡的时间节点而已。年节里的那种忙碌、那种热闹的氛围,那种与家人聚在一起的心境,只有在故乡才能找寻。

雄安往事之六十四:年在故乡

年,永远留在了故乡!

故乡的年从除夕就开始了,所以无论多晚腊月二十九也要赶回老家。那些年孩子还小,妻工作忙,很晚了才结束工作,等到我们打点好上路的时候,已是满天星斗。一辆125摩托车载着拥挤的三口,向着浓浓地期待回归。车子在回乡的土路上颠簸,渐近故乡,天空时有震天雷在绽放,五彩的花瓣扩散成重重叠的圆环,最后消失在故乡的夜色里。遥远的炸裂声久久才传来,我能听的出那是父亲的呼唤,能够想到他已站在故乡村口的某个高坡上深情的遥望,点亮了儿子回乡的心路。

父母居住的老屋暖暖的,驱走了我们一身的寒气。二弟、三弟两家人早已到来,几个孩子笑着、闹着。饭菜已经上桌,没有了一丝热气,桌子显得小了,圈大人薄,被挤得严严的。

雄安往事之六十四:年在故乡

第二天就是年三十儿了,按着故乡的风俗,大早晨要去上坟祭祖。纸钱和供品父亲已经备好,族人集资买来的鞭炮已装上了农用车。上坟的都是男子,孩子只要过了十二岁就要和大人一起去上坟祭祖。泉下有知的先人们能感觉到自己后辈人丁的兴旺。

三十的黎明还很黑,影影绰绰的人群在车辆声里晃动。各家各户的侄男儿孙由长者们带领着,浩浩荡荡向着自家的坟茔走去。兄弟、叔侄们彼此谈论着这一年的经历,因为有些人异地而居或在外营商,但都要在这祭祖之前返回故乡。

无边的旷野里,远远近近纸钱燃着成堆篝火,我们的坟茔里也点燃了寻根的旺火。人们嘴里念叨着,添加着纸钱,大人小孩一年中得到先人的保佑,为子孙赐福。亲爱的读者,请不要单纯的笑话我的乡亲们封建迷信。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情怀,远商时代就懂得祭祀先祖,这也是一种文化和孝心的传承。长者们指点着坟堆告诉后辈子孙先人的名讳,告诉他们自己的根在哪儿,自己的祖先在哪儿,自己的起源在哪儿。然后是虔诚的跪拜和分不出点的大大小小的鞭炮的震响。年,从对先人的缅怀中走来了。

雄安往事之六十四:年在故乡

我的故乡没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三十儿中午的这顿大餐最为隆重。早饭一过,就已经开始为午饭做着准备。劈柴的熊熊火焰,喷吐向灶台的锅底,鸡、鸭、肘的肉香从翻滚的汤汁里飘散的满屋都是。盆里洗菜的、案板上切菜的、洗刷杯盘碗筷儿的,妯娌们说笑着家常话。太阳好像被孩子们的炮声震碎了,脸花花达达的,把昏黄的光辉洒在庭院的红红绿绿的炮纸上。我不怎么喜欢放炮,可却由衷火药所特有的气味,那里充满着年的味道。几个子侄变着花样的玩耍,追赶打闹,叮叮当当,不用管他,孩子们哭着哭着又笑了。如今没有了声息的年,变得如此冷清,人们吃吃喝喝,到处装点得光怪陆离,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

太阳吸尽了烟尘和雾气,暖暖的照在各家的门窗上。大红春联被父亲精心的张贴在门框上、墙壁上。吉祥图案的“花花钱”在门楣上被春风轻吻撩动。两个大红灯笼,高悬在院门的墙垛上。此正是:

寒尽竹爆催春近,四方游子岁末归。

千门屠苏八庭暖,万户鸡豚满院辉。

蒸糕煮米灶火旺,贴联挂灯福乐随。

又是一年佳节至,年在故乡人皆醉。

故乡的年是红色的,把大小的街道装点的热热闹闹。故乡的年是团圆的,亲人在,年在,漂泊的心才有靠泊的岸;亲人在,年在,思乡的情才有了栖歇的船。

继续阅读